Ⅰ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D.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会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A.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5要素】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B.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3过程】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 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 关键期 【劳伦兹】在某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 前运算阶段 【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特征:
a.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 思维不具可逆性
C.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 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
a. 命题之间的关系
b. 假设-演绎推理
c. 抽象逻辑思维
d. 可逆与补偿
e. 思维的灵活性
(2) 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 生理自我 3岁左右基本成熟
B. 社会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 认知方式差异
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为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A. 场独立与场依存
a. 场独立 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b. 场依存 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B. 沉思型与冲动型 【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b. 冲动型 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C. 辐合型与发散型
a. 辐合型 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b. 发散型 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2) 智力差异
A.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 智力的差异
a. 智力的个体差异
常态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体差异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3)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A.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B.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影响学习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并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
C. 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年龄分班教学、能力分级制】
b.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是教学方式个别化 【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c.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 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4) 性格差异
A. 性格是特征差异
a.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
B. 性格的类型差异
a.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 外倾型、内倾型
b. 根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 独立型、顺从型
(5)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 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 人格发展阶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B.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C.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D.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E.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F.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A. 家庭教养模式
B. 学校教育
C. 同辈群体
(3) 人格发展阶段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
(1)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8类】
A. 信号学习 【巴普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
B. 刺激—反应学习 【桑代克、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连锁学习
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D. 言语联结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E. 辨别学习
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F. 概念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G. 规则或原理学习
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H. 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 学习结果分类 【5类】
A. 智慧技能
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
B. 认知策略
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
C. 言语信息
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D. 动作技能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E. 态度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Ⅱ 小学教育专业考研可以考哪些科目
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方向:
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方向:课程与教学版论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权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方向: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2)小学教学考试扩展阅读:
考研科目:
1、政治一
2、英语二
3、专业课一教育基础综合333(总分150分)
4、教育学专硕专业课二(总分150分,专业课二有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基础等,根据自己报考的专业的不同,考试科目不同)。
Ⅲ 请问小学教师招考考什么内容啊
教师招聘考试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版
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考查类权型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的考查方式,笔试部分考查的重点是教育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规等,面试通常采用说课或是试讲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具体学科的讲授,例如语文、数学等。
2、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
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组合方式逐渐成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范围。它不但对教育学科所涉及的各门科目进行考查,同时也会考查考生对于所报专业学科的基础能力和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是以当地教育局组织的公考的聘用机制,教育局通过发布招聘简章(一般是地区教育网或人事人才网)包括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签约等一般程序。
特岗招聘流程:
①公布岗位;
②自愿报名;
③资格审查;
④考试和考核;
⑤体检;
⑥确定招聘人选;
⑦岗前培训;
⑧教师资格认定;
⑨签订协议;
⑩派遣上岗。具体招聘工作按各地方的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办法执行。
Ⅳ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几门
1、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共两科: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版
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权》。
2、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共两科: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
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3、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共三科: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
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
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4、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门科目。
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门科目。
5、申请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6、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科目共三科: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
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
科目三为《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其中科目三的考查结合面试环节进行,笔试中无需报考。
Ⅳ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全科怎么考
一、报考笔试两科: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二、通过以后报考面试,面试试讲的题目是从小学课程中的所有学科中抽取的,内容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面试考试大纲为依据。
先从语、数、英、音、体、美六科中随机抽取1门科目,再从该科目教材中随机抽取章节(课),作为备课和试讲内容。工作人员将考生抽取的章节(课)登记在试题卡上,考生签名确认。试题卡一式两份,考生一份,考官组一份。
主要考查应试者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备课(或活动设计)、试讲(或演示)、答辩(或陈述)等环节进行。
(5)小学教学考试扩展阅读:
相关步骤
第一步,准备材料:
1、二表:①教师资格认定申请;
②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
2、六证:①身份证原件和影印件;
②学历证书原件和影印件;
③户籍证明;
④体检合格证明;
⑤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影印件;⑥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成绩证明。
第二步,提出申请:
1、申请人向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申请,提交上述 材料;
2、申请各类教师资格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① 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者,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② 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向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③ 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部分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文委托,可以认定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该类高校拟聘人员可直接向本校提出认定申请。
第三步,初步审查: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无误后,将通知申请人面试、试讲的具体时间。
第四步,基本素质、能力考察:除师范教育类毕业生外,其他申请人需参加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专家审查委员举办的面试和试讲,接受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察。
第五步,得到通知: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在受理申请期限终止之日起30个法定工作日之内,做出是否通过认定的意见并通知申请人。
第六步,领取证书:申请人经认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通知的时间内领取教师资格证书,并由个人保管。
Ⅵ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要考什么科目呀
小学教师笔试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般面试时间约10分钟版。面试分为说课和权考官提问两部分。面试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
面试要求:不携带任何资料,即问即答,谈话式交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行为大方,气质文雅,师德良好。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流畅、准确、完整,有感染力。解答针对拟教学科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有关问题。
讲课:给10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把这段话以讲课的形式也就是给学生上课的形式讲出来 讲之前回答两个问题,讲之后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强调情景教学关于考官的提问,可能会涉及说课内容,但主要是关于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政治思想理论或者关于考生个人的。
笔试考试科目
幼儿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文化课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专业课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职实习指导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