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民间童谣解决了教育教学的什么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渐入佳境
1.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和记忆能力较差。在民间童谣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幼儿所熟悉的、接近幼儿生活的、有趣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排排坐》等这类童谣,语句简短,内容反映的是幼儿现实生活的事情。《排排坐》这首童谣,表现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个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学这首童谣时,好像是幼儿平时在幼儿园集体吃水果的情景再现。因此,幼儿兴趣倍增。
又如:民间童谣《一个毽》,其内容很适合孩子学唱。在选择这首童谣进行教学时,课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毽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信息,了解了有关毽子的种类、各种踢法的知识等等。活动中,孩子们对各种材料制成的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片、故事及实物的配合下,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毽子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健身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毽子的种类、制作方法及健身作用、欣赏表演等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为了使民间童谣符合幼儿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从童谣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几方面去收集各种民间童谣,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从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民间童谣和娱乐性民间童谣;从内容上分成了德育、科学、健康、体育、娱乐、谜语、绕口令等方面。在注重挖掘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重点开展民间体育童谣、民间娱乐童谣、民间德育童谣等内容。根据不同活动增加适宜的民间童谣,不同的年龄加入适宜的新内容,使幼儿既动口又动手,既动手又动脑,发挥了民间童谣的益智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也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素材,我们在活动中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尝试。如:陀螺、毽子、泥人、风筝、不倒翁、风车等。这些玩具,有的幼儿见过,有的没见过。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们通过影像资料、图片以及请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叔叔阿姨为他们进行表演。这些民间玩具的玩法,都有一定的技巧,孩子们掌握起来较难。通过表演,孩子们对这些玩具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喜欢民间童谣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民间童谣,又把童谣融于游戏之中,童谣成了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4.民间童谣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如:在教民间童谣《小儿戏具谣》时,最后一句“杨柳芽,打拔”。打拔是一种民间游戏,孩子们没听过,也没玩过,不易理解,我们就把它改成“杨柳长,转花墙”,“转花墙”就是转陀螺,陀螺孩子们都见过,易于理解,陀螺上面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转起来很漂亮。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做一些小小的改动,便于幼儿学习与理解。
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锦上添花
在学习童谣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教《放纸鹞》这个民间童谣时,课前我们准备了图片、实物。在学习中,让幼儿自由发挥,进行讨论并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如:纸鹞还有什么好听的名字,为什么会飞上天?孩子们有的说:“纸鹞也叫风筝,风筝有了翅膀就能飞上天。”有的说:“有风的时候,风筝就能飞上天。”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带孩子到户外放纸鹞,孩子们看到风吹着纸鹞飞到高高的天空中,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纸鹞是靠风的力量飞上天的。
三、创设良好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秀色可餐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使幼儿所处的环境呈现出浓郁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让幼儿受到启迪,激发要说、会说、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我园从室外墙壁的二十四节气、苏州的名胜古迹、民间游戏、民间工艺等图片、写真、实物墙饰,到楼道的几百首童谣、谚语、绕口令文字卡片,让幼儿时时、处处能听到、看到、欣赏到民间童谣,置身于民间童谣的氛围中。他们看到图片、墙饰便想念童谣,看到童谣文字卡片想玩童谣游戏。我们每天都会在幼儿入园、晨间活动、休息活动、户外活动播放音乐时,插入一些好听的民间童谣,让幼儿耳濡目染地得到熏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重视为幼儿创设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比如:小班童谣《虫虫飞》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室内布置了一个“花园”,其中有草地、花朵、树等,还准备了蝴蝶、蜜蜂、金龟子的头饰。活动开始,幼儿戴上头饰,自由地在花园里“飞舞”,幼儿感到很新鲜、很开心、很美,个个情绪高涨,兴趣高昂,非常投入。在教师的启发下,一边游戏一边念着童谣。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依然沉浸在这个环境设计的情境中。
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爱不释手
幼儿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直观形象的教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1.颜色鲜艳的图片。把民间童谣的内容按需要描绘下来,拍摄和制作成照片、图片、卡片等,使内容形象化。
2.形象逼真的动画。动感强的东西幼儿都特别感兴趣。电化教具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教学,利用多媒体把小老鼠偷油吃时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很生动,见到老猫吓得滚下来时更是形象。这种动画最能吸引幼儿的目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童谣。
3.利于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它以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偶,吸引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习童谣。
五、将童谣与其他活动有机渗透——强强联合
我们把民间童谣渗透于体育活动当中,使“童谣游戏化,游戏童谣化,体育游戏化,游戏体育化”。如在民间体育游戏“雁雁飞”中,幼儿一边念童谣“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一边做相应的单脚跳,双脚跳,全班幼儿肩靠肩双脚跳。孩子们童谣会念了,游戏也会做了,身体也锻炼了,一举多得。我们还把童谣和音乐活动整合,如:“月亮光,金亮亮,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干干净净把学上。”幼儿一边唱,一边跳,模仿洗衣裳的动作,幼儿不仅会演唱童谣,还会表演童谣,发展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还总结出一种民间童谣和绘画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诗画教学,即孩子们一边朗诵童谣,一边绘画,比如我们在指导幼儿绘画狮子时配上童谣:“一间房子真正大,两个烟囱两扇窗,三角门前是池塘,池塘里面鱼儿旺……”幼儿按照童谣的意思和顺序把狮子的头、耳朵、眼睛、嘴巴等逐步描画,觉得狮子并不难画了,还非常好玩呢!同时我们还将民间童谣故事化,把一个个简短的童谣变成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学习童谣。
⑵ 幼儿园小班节奏童谣教案
1.小鸭子 小鸭子 嘎嘎嘎 黄黄嘴巴扁脚丫 小鸭嘎嘎找妈妈 我把小鸭带回家 2.花儿笑 天上星星一颗颗 地上花儿一朵朵 星星眨眼花儿笑 笑得花儿弯下腰 3.折纸船 折纸船 折纸船 折只纸船进水湾 放上几粒红豆豆 漂到岸边卸下船 4.荡秋千 妈妈推我荡秋千 荡起秋千好喜欢 妈妈妈妈你来坐 宝宝推你荡...秋千
⑶ 幼儿园儿歌如何教学
幼儿园儿歌论文教学,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儿歌,怎么学会的话?我真的应该需要他们的自信力,自己去学
⑷ 托班教案传统童谣鹅追鹅
幼儿园教案:鹅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认识鸭、鹅的外形,了解它们的习性。
2、知道鸭、鹅有什么用处。
3、能够从外形上区分出鸭和鹅。
教学时间:2教时第一教时活动准备:
鸭、鹅的图片多幅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猜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大白袍,爱在河里游,"戆戆"高声叫。猜一种家里养的小动物。
2、出示鹅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3、问:(1)鹅的头上有什么?
(2)(手指鹅的颈)这是鹅的什么?它长得怎样?
(3)鹅的身体怎样?身体两边还有什么?
(4)鹅的脚长的怎样?脚趾间为什么会有蹼?
(5)鹅有些什么颜色呢?
(6)鹅是怎样叫的?怎样走路的呢?
4、出示鸭的图片,请幼儿与鹅进行比较认识。
5、相同:
(1)都有两只眼睛、扁扁的嘴巴、长长的颈,身上都有羽毛,都有翅膀,脚上都有蹼。
(2)它们都会生蛋,它们的宝宝都是从蛋里孵出来的。
(3)它们的肉都能吃,毛还可以做成羽毛扇、羽绒被、羽绒衣呢!
6、不同:
(1)头上不同,鹅头上有肉瘤。
(2)鹅的身体一般比鸭大。
(3)身上的羽毛也不太一样,鸭还有黑色的呢!
(4)鹅爱吃青草、青菜,鸭喜欢吃小鱼、小虾。
(5)鹅蛋比鸭蛋大。
7、今天我们认识了鸭、鹅,它们都是我们家里养的,我们把它叫做"家禽"。现在我们来学着它们走路的样子到外面游戏去吧!
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上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第9页。
请幼儿观察书上面的图片,并说说图片上的物品是用什么做的?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读图片上的物品。
2、请幼儿说说鹅还有哪些用途?
3、带领幼儿朗诵诗歌《鹅》。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做游戏"小鹅上山坡"
【更多幼儿园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
⑸ 幼儿园教案童谣《大月亮小月亮》
小月亮,笑眯眯
作者: 屠再华
小月亮,真美丽!她捂着脸,笑呀笑眯眯。
我走到树荫下,她在专树杈里;
走到池属塘边,她在池塘里;
走到家里面,她在院场里;
走到房间里,她在镜子里。
我“沙啦”一下,拉拢窗帘儿,小月亮一晃不见了。
咦!是不是把她吓跑了?
我呼噜呼噜睡着了,小月亮悄悄地找到我梦里来;
她带我到天上去玩儿。
天上由一条大银河,我坐她的金船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