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教材一律不得出现教辅链接网址等是真的吗
5月2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2017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一律不得出现提供额外教学辅助资料的各类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七、中小学教材使用应保持相对稳定,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2017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工作。如需更换教材版本,应严格按照中小学教材选用有关规定进行,并为教材印制、发行等留足时间,确保课前到书。
八、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材使用情况的检查,对未按相关规定更换教材、使用未经审定教材的地方和学校要严肃处理,责令纠正。
㈡ 中小学网上教学为什么被教育部“叫停”
由于疫情现在特别严重,所以国家教育部于1月27日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随后各省市各地区都积极响应,推迟开学时间。
我们都知道延期开学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对于即将中高考的学生来说,肯定影响很大。所以很多地方就率先利用网络开始了网上授课,所以这段时间人们都调侃的说“老师都当起了主播”。
可是没有几天,就在2月4日的时候,教育部又发布了一条通知叫停了网上教学。教育部的这个叫停,其实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我们期待疫情马上过去,孩子们都可以坐在课堂认认真真听讲。
㈢ 2月10日起,小学就可以网上教学了吗教育部怎么规定的呢
教育部规定停课不停学,小学也要网上教学,学生在家学习。
㈣ 教育部叫停网上教学为什么学校不执行
学生不执行,可能是因为学校怕完不成教学任务。
㈤ 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调整网络学习资源,中小学学校会如何实施网上教学
中小学学校实施网上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有两个,第1个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参与度,第2个是参与教学之后的教学反馈。
2、教学之后的反馈
网上授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能够保证孩子们能够像在课堂上那样重视老师讲课的内容,所以课后作业的反馈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说老师在讲完文科之后会留一些作业,然后要求孩子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孩子通过丁丁或者是通过其他的软件进行上传来检查作业,而且检查的过程中应该一丝不苟,严肃对待,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松懈的心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不在学校上课,但是规矩应该先立起来。
㈥ 什么是中小学远程教育
教育部批准了69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9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版、专科毕业权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弘成学院的网络文凭国家不承认,不过找份工作问题不大,毕竟,文凭就是敲门砖,进入公司后,几乎没有人关注你的文凭了 !
㈦ 教育部不要提前网上教学,为什么不治止
教育部要求不得在网上提前教学,目前已发出相关通知,各地正在遵照执行。
㈧ 教育部公布2016年将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㈨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的规定
教师工作量制度是指高等学校安排并要求教师每年完成规定的工作量的一种教师管理制度。1955 年,中国高等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教师工作日和教学工作量试行办法》,规定各级职务教师的全年工作量定额。
1981 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颁布《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和《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暂行规定》。规定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等。教师全年工作量按每天 8 小时,每周 5 天及每年校历周数计算。
1985 年教育部《关于当前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问题的意见》提出:改革上述试行办法,由各高等学校参照该办法自行决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及其定额,教育部不作统一规定。其他国家多无统一标准。有的由学校自订标准;有的由学校在聘约中与教师个别约定;有的无成文规定,学校按一般惯例安排。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衡量中小学教师工作业绩,促进学校管理和绩效考核的规范化,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山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实施意见的通知》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中小学实际,现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参考标准试行如下:
1、小学:语文、数学每周14-16节,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每周16-18节,其他学科每周18-20节。
2、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每周10-12节,思想与品德、历史、地理每周12-14节,其他学科每周14-16节。
3、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初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按照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执行,即:“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网络-教师工作量制度
网络-山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作量参考标准(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