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将寓言故事作为小学课文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2.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总之,寓言故事教学注意了以上四个问题,教学中就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设计中要怎么设计合作活动
先让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桌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课文的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4. 如何更好地发挥寓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寓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寓言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 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 形式。它是故事、寓示、寓意三者的紧密结合;具有寓意于言的教训 性、连类比物的比喻性、犀利幽默的讽刺性、精练简洁的概括性等特 征。由于寓言的以上特征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发展,所 以寓言文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已经开始。 如何更好的发挥寓 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 因为寓言把生活中的或浅显或深刻的道理寄寓与寓言中, 把那些 干巴巴的、不易理解的道理娓娓道来,显得通俗易懂,让小学生客观 地理解和把握小故事的道理,并深入他们的心里。而寓言的比喻性、 讽刺性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但是由于其故事性 强,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就 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运用。 寓言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编排应尽量结合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 由于寓言文学中道理大多是可以多方面理解, 而其中的幽默和讽刺语 言一般较为隐晦,不能为低年级学童所理解,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 这方面的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寓言文学的语文教学作用,应注意寓 言的挑选和编排。 寓言文学能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儿童的阅历、经验 等都有所缺乏,如果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滔滔不绝的讲故事道理如 何如何的话,我认为这做法收效甚微。由于寓言大多是来源于生活, 所以寓言的教学也应结合生活去讲解,分析。如:小学一年级的寓言 故事《小马过河》,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跟学生讲其中的要自己尝试 的道理,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 可是并不能真正地结合生活去理解, 更谈不上运用。 而教师如能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在生活的经过尝 试获得的成功的经验, 会不会更好呢?这样寓言故事就能把生活中的 道理反映到生活中,是可观可感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寓言的教育性是通过犀利的言辞、机智的幽默来实现讽刺和训 诫,在表达常常带有幽默性和警醒性。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寓言故事 讲解其他篇章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但能起着温故而知新的作 用,而且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讲解《小木偶的故事》中的诚实 就可以结合《狼来了》的寓言小故事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 地理解“做诚实的好孩子”的重要性。利用寓言的教育性,引导学生 加深对其他章节的理解和学习,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的理解。 寓言有连类比物的比喻性,借助设譬立喻的艺术手法,将外在的 故事形式作为喻体,由此实现寓意的文学性的传达。所以在寓言文学 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艺术修辞的学习和掌握。 要多用例子例举 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语文知识中的艺术修辞的手 法和运用。 如能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发挥寓言文学的作用, 必能进一步提高 语文教学的成效。
5. 寓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揭示寓意
寓言将深刻的生活哲理蕴含于简短生动精彩的故事之中,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由于小学生缺少生活经历和受到思维水平的局限。往往不容易从具体情节和形象中去准确理解、概括寓意,因此,在寓意教学中寓意的揭示就成了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们应根据寓言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引导小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情感,悟出道理。 在小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常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而寓言的寓意,是作者凭借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的思想观点,艺术形象本身,无论是人物或人格化的动物,往往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体现出鲜明的褒贬态度。如《狼和小羊》中狼的蛮横无理,小羊的善良幼稚;《狐假虎威》中,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蠢;《掩耳盗铃》中盗铃者的自欺欺人,等等,这些故事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在学生感知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情感的深刻体验中加深对艺术形象内涵的理解。小学生一旦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故事中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就会在主观评价中辨识其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为寓意的揭示打下基础。要使学生悟出道理,关键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为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信息。例如《狼和小羊》一课,狼和小羊性格特征鲜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分明。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能表现狼的狡猾凶恶本性,故意找碴、气冲冲、大声喊道,小羊温和、可怜等词语 ,细加品味,指导学生加强情感朗读、表情复述、分角色表演,使学生深入角色之中,体会艺术形象的情感内涵。由此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由此及彼 从表现手法来看,寓言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比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但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某类现象。因而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仅停留在对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学生读《坐井观天》后,得出青蛙应当跳出井口去看看,就不会弄错了这样的认识,未能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为突破小学生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局限,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清寓言的写作特点,使他们明白寓言的针砭所指,讽喻所在。然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引导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相类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如《亡羊补牢》一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亡羊补牢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生活里是很多的。叫学生们想一想:你有没有犯过错误?犯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结果又怎样?这类事情跟亡羊补牢的故事有哪些相类似的地方?我们应该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举一反三的发散思考,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就可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三、推因求果 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寓言故事所反映的现象,所提示的道理,也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他们或推因求果,或溯果寻因,就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准确理解寓意,而且也教会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想法 做法 后果助 揠 枯使学生明确揠苗者的想法,做法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领悟经验教训:做事不能光凭主观愿望,若急于求成,一味蛮干,结果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四、铺设台阶 在寓意的提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为学生铺设思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形象思维的过度,将感情认识上升到理发认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概括出寓意 。 例如《守猪待兔》,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和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概括寓意: 这们的概括,正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 小学生概括寓言的主要内容的技巧
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坡度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回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答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得到启示,从而引导我们的思维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的道德训诫的高度.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7. 如何教学小学语文寓言
寓言,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无论是中国古代寓言,还是西方的《伊索寓言》,一方面,它们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另一方面寓言这种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又为我们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层层剥去“外衣”,让真理见诸于世呢? 抓住寓言讲读,开拓学生思路 因为寓言的故事性强,语言形象,所以我在教学中,依靠教材,抓住形象化的语言,加强读讲训练,透过故事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读讲中领会形象感知认识,去弄清寓言的寓意,如《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狼为想要吃小羊,蛮不讲道理,故意找借口,找小羊的麻烦,小羊性格温顺善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分角色表演。把狼奸滑狡诈,阴险毒辣的凶残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小羊纯朴、善良的性格表现的栩栩如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象狼一样的坏人的凶残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他们要干坏事,总会找出一些所谓的理由,教育学生要向坏人坏事作坚决的都斗争。启发思维,弄懂寓意 初步弄清情节,掌握故事内容,这是教寓言故事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内容,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形象,懂得道理。在教学中不是一下子,将故事的寓意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故事情节,依靠形象语言进行分析推理,最后使他们领悟寓意。如《揠苗肋长》这则寓言故事,在讲课时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一下子弄清故事包含的道理。那个农民嫌禾苗长得慢,采取将禾苗一棵棵拔一点,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呢?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感知知识,可以直言的判定,不对。因为他没有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去做,禾苗不但没长高,反而枯萎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让学生懂得了急于求成,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而坏事的道理,然后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有的同学说,为了长身体盲目吃高营养食品,为了上课不迟到,不吃早餐等。这样同学们明确了做任何事都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联系实际,加强思想教育 在学生感受,理解寓言的表达的艺术形象,懂得寓言寓意以后。怎样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寓言教学的重点,也是目的所在。如《东郭先生和狼》这则寓言故事,使学生懂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又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使学生正确对待错误,谈谈自己感想,通过讨论,谈认识很多同学找出了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有害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己的事。如:迷恋赌博、网络游戏、损坏公共财产、上课不遵守纪律等。亡羊补牢,并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行为,做个有利于人民,有利益于社会的人。 教寓言不但要抓讲读教学,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且要启发学生认真思维,弄懂寓意,更重要的是还要联系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收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8.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分学段应达到什么目标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2.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总之,寓言故事教学注意了以上四个问题,教学中就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