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7 06:15:54

❶ 品社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教学反思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学校名片,激发学生关心学校、热爱学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良好个性。 活动准备: 1、学生设计表格,搜集有特色的名片。 2、学生准备硬卡纸、彩笔、剪刀等制作工具。

❷ 品社六年级《祖国有多大》教学反思

本课出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活动
1、认识图例
2、游戏闯关,感受祖国的辽阔。
(1)数字告诉我
(2)算算才知道
(3)不比不知道
(4)歌谣告诉我
(五)、总结升华
“祖国有多大”作为“我爱祖国的山和水”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大,幅员辽阔。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知识学习相融合。
学生对祖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中国。其实“祖国有多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设计的游戏“闯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一找、算一算、比一比、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祖国的辽阔。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幅员辽阔,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整堂课中,我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课堂学习中。
最后的总结升华中,我用优美的语言引发学生对祖国辽阔的思考,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第二大环节的闯关游戏中的第二小环节“算算才知道”中,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按人的正常速度4千米/小时,每天走8小时,从南走到北需要多长时间?从东到西呢?再算算绕地球一圈又需要多长时间?”我怕学生计算时间长,讨论声音大,扰乱的课堂秩序,所以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且没有明确的强调活动形式。其实,这些问题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我的带领非但没有取得预料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并且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充当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事先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能力,再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在“算算才知道”和“不比不知道”这两个小环节中,我都忽略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强调要求。虽然学生现在已经五年级了,很清楚小组谈论、研究,代表全班汇报的活动形式,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兴奋时很可能就把要求给忘了。所以,在这两个环节中,当小组讨论完并没有派代表,算完的同学立刻回答,造成了很多没算完的小组很着急,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听不清同学的答案,这样的“乱”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像这样的研究活动,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强调,例如,在讨论前提醒大家各小组讨论时要注意声音的分贝,谈论后立刻做好;在讨论时,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也要提醒声音大的小组注意分贝;在大多数小组讨论完后用:“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好,叫哪个小组先回答”等形式,给学生安静下来的时间,使得课堂秩序尽然。

❸ 小学品社评课堂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专学校、家庭、班级属、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❹ 品社六年级《祖国有多大》教学反思

年级品德与社会《祖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反思
我在《祖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中,教学流程是:
第一次教学流程:
环节一:“找一找”(省级行政单位)感受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看,这就是中国的政区图,从整体观察,它像什么?
2、学生交流后师生一起观察,师:真的很像,东北像是……鸡头,西部像……鸡尾,这里是……鸡身,海南和台湾就像……鸡脚。
3、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地图上有不同的色块,每种颜色代表什么?(学生说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师:翻开书P49页,同桌合作,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会儿请同学上台汇报。(学生找,老师板书好“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5、学生分别上台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出来。(老师板书数字4、5、2、23)
6、为了方便记忆,老师带来了一首童谣,读一读。(课件出示童谣,学生读。)
7、师:同学们,请看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祖国大、祖国疆域辽阔……)
8、师:是的,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神奇秀丽的山川,有景色宜人的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地,想去游一游吗?
环节二:游一游(走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感受大
1、师:要去旅游,就要会看地图,看地图,先要学会看图例,请同学们结合图例,看看中国地图,你能看懂什么?
2、学生汇报看懂了什么(略)。
3、师:图例能帮助我们看懂地图,以后看地图也要先看图例。
4、师:好,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点击课件,大陆边界线抖动,这是什么呢?(大陆边界线),这个呢?(大陆海岸线)
5、师:好,我们先沿着大陆边界线来做一次模拟旅行,为了省时省钱,我们直飞广西,从这里出发,每到一个省级行政区,你们就喊出这个省的名字……
板书: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
23个省
第二次教学流程:
环节一:“找一找”(省级行政单位)感受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看,这就是中国的政区图,从整体观察,它像什么?
2、学生生交流后师生一起观察:的确很像,我国东北部像是……鸡头,西部像……鸡尾,这里是……鸡身,海南和台湾就像……鸡脚。
3、师:在这张中国政区图上,有许多的色块,请翻开书P49页,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先自己看看,然后同桌互相说说。
4、同学汇报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了解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情况。)
……
①生:我知道了……代表我国的首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师:对,北京市,像这样的不同的市就是直辖市,同桌一起找找,有几个直辖市?
学生找后,请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出4个直辖市。
②生:我还知道了有五个自治区。
师:你找到这些自治区在哪里吗?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③生:我发现我国还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师:是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④生:我发现……的省会城市,
师:那四川的省会是?
生:成都。
师:它也是省级行政中心,我国有多少个这样的省级行政中心,就代表有多少个省。数一数,我国有多少个省。
学生立即行动。
师:这么多省,怎样数更好呢?
……
⑤师小结:这样算来,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生交流自己感受:祖国的确很大、祖国的疆域十分辽阔……)
5、师;为了方便记忆,老师带来了一首童谣。(课件出示童谣)①师;自己读一读,你能读懂吗?
②检查:有什么问题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能解决就学生解决,学生不能解决老师就讲。)
③师;我们再一起读读。
6、过渡:是的,我们的祖国真辽阔!(板书:辽阔)
师:这么多的省市,可能我们都曾经去旅游过,那么你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学生汇报)你还想去哪里?(学生谈想法)
师:好!今天我们也来旅游旅游,先沿着陆地上的国界线旅游,再沿着大陆海岸线旅游。(分别点击课件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
环节二:游一游(走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感受大
1、师;为了省时省钱,我们从重庆直抵广西,从这里出发,每到一个省级行政区,你们就喊出它的名字……
课后反思:教学计划,教学策略仅几处细微的变化,致使学生在课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给我全新的感受,细细思考我发现两次上课表现出以下不同之处。
一、教法有别。案例一中,我设下“圈套”——不同色块代表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学生被牢牢圈在我设定的思路里,按照我的思路找到相应的省级行政单位;然后在我的指引下,观察图例,学习看图例。在案例二中,我给学生开放的、自由的空间——“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学生结合图例,自己主动观察,积极思考,不仅知道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而且知道了“国界线”、“省界线”、“省会”等相关知识。
二、理念相异。两种教法,理念截然不同。案例一,老师手里紧紧攥着“指挥棒”,学生按照我的设计去学习,老师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则被动地学习着,他们只是课堂里客随主便的“客人”。案例二,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结合图例,仔细观察,自主发现,获得了多维的信息。汇报中“生成”的精彩在不断演绎。如:一学生汇报知道什么样的是省级行政中心,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省会城市,有多少个这样的省会城市,就有多少个省,数一数我国有多少个省,学生马上要数,老师立即提醒,这么多省,要数清楚,怎么数好呢?……老师淡出课堂,地位发生根本的变化,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进入,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老师不再只是关注教案、关注自身,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三、关注变化。课中老师出示儿歌是帮助学生记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案例一中老师关注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关注的是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儿歌的处理上只是让学生读一读,儿歌中各省的简称学生是否能读懂,老师没有设想。案例二老师对儿歌的处理,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读一读,你能读懂吗?”多么温馨的人性关怀。这时有学生提出“赣”指什么?老师问学生:“有谁知道?”学生能解决学生互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老师再讲解。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个体、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老师心中有学生。
四、结果改变。案例一,学生学到了教材呈现的知识,知道了看地图要先看图例,感受到了祖国疆域的辽阔,学生的收获仅仅足限在知识层面。而案例二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材呈现的知识,而且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更可喜的是学生获得了能力的发展。教学环节微妙的变化,带来的是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自主学,由盲目的数有多少个省到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有多少个省。这些细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长期坚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无疑就是交给他们一只远航的桨,让学生掌握向知识海洋航行的技术,以后他们扔掉老师这根拐杖,也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的收获:有人曾说“如果基础教育改革是太阳,那么教育细节就是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次一课两上的经历让我悟出一个道理,课堂教学,大同小异的设计,细节处理的微妙变化,但反映的内涵却大相径庭,不同的细节流露出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表达的是教育的风格,这真是细微之处见本真。

阅读全文

与小学品社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