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程度
1 正确来、流利的朗读,有的要自求背诵。
2 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就是文言文下面的解释)。
3 知道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升学一般不太考这个。小学文言文比较简单,我认为教给他们如何学的方法,简单体会一下,为以后打基础。
2.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表现得更加突出。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里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景物、动人的故事,通过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介绍学生读一读四大名著,看一看古装电视剧,其中有的环节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师可以介绍部分章节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学习《学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笔画一画小连环画,并配以简单文字进行说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学习《两小儿辨日》时,由于本文是以对话形式为主,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饰演一个课本剧,一人为孔子,另两个人演两小儿,语言可为古今交融(只要能表达文章意思即可),再配上一些基本动作,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就诞生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消除了文言文对师生的压力。
二、坚持“文道合一”,进行综合性学习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光辉的一篇,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媒介,是几千年凝结而成的。因此,在让小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并帮助学生解释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文言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继承祖国出色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及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言文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大部分的文言文都会有一些生僻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先看注释、查工具书或听老师读来帮助其正音。字音读准之后,还要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节奏。如果把握不好,便很难把握文意。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应该读“悦”音,是愉快的意思。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就能准确的理解“说”的意思。。
语文言文教学方法
第二步:理解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这一步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结合注释或查找资料弄懂词义、句义。其中包括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各种句式等文言知识,然后书面译出意思。以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恕”书上的解释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人爱待人。
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思。这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恕”的意思是宽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深入理解重点品味
在理解了句义、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语段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学生在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在孔子及弟子谈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几个方面,哪句话或哪几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谈谈你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抓住重点的语段去分析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四步:升华感情、重新感悟
一篇文言文,我们弄懂了课文的意思、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之后,还应该再深层次的感悟,让学生联系历史故事中、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得到感情上的升华。例如,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从历史上或我们的生活中找出文章中说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样的人,并说说你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哪些高尚的品质。
学生可能会想到李时珍二十七年如一日,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哪些品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样,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从生活感悟了语文。
4.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
一、诵读古诗,理解其义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宋代作家苏轼也说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为古诗需要多读,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够理解其义。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多读熟读,善解其意。
1.激发诵读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要增强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古诗具有音乐感(韵律、和谐音调、抑扬顿挫、平仄交错),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他们的诵读潜在能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悦、快乐的朗读氛围。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应该运用鼓励的手段,尊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对那些朗读比较差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面向全体,让朗读优秀的学生帮带朗读较差的学生。要开展一些能够促进朗读教学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读大赛、背诵诗歌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促进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例如,单独朗读、二人对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分读、师生赛读、配音朗读等等,通过各种朗读样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乐趣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自觉诵读的状态中,深深地被诗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诗歌美妙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欲,自觉地感悟到了诗歌的内涵,领略到了诗歌的伟大与神奇。
2.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学习好古诗就要养成从小喜欢学习古诗的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才能够自觉地去朗读、体味、咀嚼、感触和欣赏,从中享受到它的内在美。一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而标准地朗读古诗,做到不丢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读,练成读音准确、发音洪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二是达到眼、心、口统一步调,使他们不断提高灵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通过持久的训练和坚持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爱好古诗、学习古诗、欣赏古诗、能写诗歌的能力来。就像清朝孙洙所说的那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引领学生,走进情景
1.诗歌都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
也就是通过景象和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意旨,因此,我们做到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进诗歌的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景里。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理解诗歌的境界,进而达到理解诗歌的意旨。比如:在学习《小池》一诗的时候,就要抓住诗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就会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进而表达出诗人观察的细腻、用词的精练。因此,只有抓住这样的词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意旨,也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好诗歌的重要条件,因为诗歌具有审美性,它靠语言的凝练浓缩了语言的高度表达力,具有跳跃性,它的内在美需要欣赏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升华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达到真正地学好诗歌的目的。比如,我在执教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的时候,就是让学生去注意对“人家、红叶、山路、云彩”等意象的挖掘,从而看出一幅壮美秋天的画面。我通过多媒体把这些美景都展现在屏幕上,学生由此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对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还有很多的方法。限于文章的篇幅只谈这两个方面。不管怎么样教学都要把握诗歌的特征来强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诗歌,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望采纳,谢谢!
5.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小学生的文言文积累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小学生的文言文积累
刘亚光
摘 要: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小学生的文言文积累,提出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列举了增加阅读的文言文篇目,提出了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文做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三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2).
[2]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3(5).
6. 小学三年级古诗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的古诗,主要是朗读和讲授法,要让学生正确断句,结合注释能够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人的生平,结合老师的讲解感受诗歌情感。
7.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是谁
题目: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作者:王复红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专文化的宝贵属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出版源: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2007
8.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程度
1 正确、流利的朗读,有的要求背诵.
2 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词语的版意思(就是文言文下面的解释).
3 知道这权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升学一般不太考这个.小学文言文比较简单,我认为教给他们如何学的方法,简单体会一下,为以后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