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

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1-03-15 06:27:31

①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版程、方法、情感、权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②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作者简介

金亚文,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国家高中、初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组主要执笔人,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音乐教材常务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音乐教育学、审美教育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主要著作有《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体系》《美育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审美功效研究》《关于识谱问题的思辩》《学校美育散论》《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音乐审美教育实验研究》《基础音乐教育新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新课程、新教材与新教学设计》《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等。

③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摘要:音乐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课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在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选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很荣幸成为中心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担任1-5年级的音乐课.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二、三年级的歌曲都是单声部歌曲,唱二声部歌曲比较困难,两个声部分别唱效果都不错,而合在一起难协调统一。因此,要加强练习。 2、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每班还有四五个音乐上的后进生五音不全,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的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 3、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悉旋律,再做欣赏。三教学任务: 1、学会课本上的全部歌曲,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学生更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爱科学、爱大自然、爱生活。 2、学会如下读谱知识:弱起小节、速度记号、跨小节的切分音。 3、认真完成课后的综合训练,通过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创作旋律、填写旋律的能力,并逐渐学会辨别三和弦的***是否。 4、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的感染和鼓舞学生。在上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要介绍世界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和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四:工作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认真上课,课堂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力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们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大胆的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密切联系学生,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大面积的丰收。

④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师的帮助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实践能力
(一)要有教学研究的理念和能力.音乐教师要有标新立异意识.要有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要能够设计充满新意、具有教学实效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同行的成果,提炼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 有实际教学能力,要有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蕴涵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绪的立体动态艺术的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能力.
1、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正确地分析处理中学各年级的音乐教材.
2、在教学中能体现以美育为主导,以发展学生智能和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完整地完成音乐教育的任务.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音乐艺术的独特风格,并富于感染力.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
4、需有较高水平的范唱或演奏能力,能吸引和启迪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演唱、自弹自唱、伴奏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大多数教师在演唱、弹奏等基本功方面还显得薄弱、困难,必须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能力.
5、能积极承担校内外公开教学的任务,对其他教师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能力.
(三)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功力.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池水,而且是一池活水.面对时代的挑战,教师和其他行业一样,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竞争体系的引进、评价体系的更新、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等等,学生们在飞速地进步,如果我们还是止步不前,最终等待我们的是被淘汰的命运.教师必须重视科研,要做到以科助教,只有两项齐头并进,我们才会快速达到时代的要求,才配得上专业化、规范化的人类工程师这个称号.
(四)能熟练运用的网络信息的技术的能力,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开通,无疑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几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音乐体验: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创新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有教学创新能力.
(一)对教材的再创造的能力
过去,我们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未给予重视.而后者则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首歌曲就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法.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就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思维敏捷,他们的创意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思维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创造个人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参与音乐生活,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音乐,探索创造个人的音乐生活,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⑤ 做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实践能力 (一)要有教学研究的理念和能力。音乐教师要有标新立异意识。要有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要能够设计充满新意、具有教学实效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同行的成果,提炼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 有实际教学能力,要有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蕴涵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绪的立体动态艺术的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能力。 1、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正确地分析处理中学各年级的音乐教材。 2、在教学中能体现以美育为主导,以发展学生智能和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完整地完成音乐教育的任务。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音乐艺术的独特风格,并富于感染力。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 4、需有较高水平的范唱或演奏能力,能吸引和启迪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演唱、自弹自唱、伴奏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大多数教师在演唱、弹奏等基本功方面还显得薄弱、困难,必须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能力。 5、能积极承担校内外公开教学的任务,,对其他教师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能力。 (三)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功力。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池水,而且是一池活水。面对时代的挑战,教师和其他行业一样,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竞争体系的引进、评价体系的更新、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等等,学生们在飞速地进步,如果我们还是止步不前,最终等待我们的是被淘汰的命运。教师必须重视科研,要做到以科助教,只有两项齐头并进,我们才会快速达到时代的要求,才配得上专业化、规范化的人类工程师这个称号。 (四)能熟练运用的网络信息的技术的能力,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开通,无疑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几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音乐体验: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创新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有教学创新能力。 (一)对教材的再创造的能力 过去,我们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未给予重视。而后者则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首歌曲就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法。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就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思维敏捷,他们的创意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思维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创造个人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参与音乐生活,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音乐,探索创造个人的音乐生活,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能力,还必须具有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同样教材,两名教师可能教出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的。音乐教师也只有具备以上的教学能力,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⑥ 小学音乐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区别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过去的教学大纲,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是根据学科体系制订的,主要侧重于根据学科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教学内容,它是教师教学的一个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分为唱歌、唱游(小学)、器乐、欣赏、识谱与视唱听音(中学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等几个部分,并对这几个部分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各部分内容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体系,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和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程度上稍有差异而已,但逻辑关系是一样的。教学难点、重点的确定都在知识、技能的体系上,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学科体系的发展上,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要求,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规划。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对三至五年级学生在唱歌方面的要求是:①学习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初步学习有气息支持地歌唱。②学习连音唱法、顿音唱法。③学习简易的轮唱、二部合唱,做到音高、节奏准确,逐步做到声部的和谐、均衡。从这三条可以看出,其要求完全是专业性的,并且是与专业教育接轨的。比如“缓吸缓呼;有气息支持地歌唱”等,专业音乐教育也是这样要求的,只不过要求的深浅程度不同而已,但其结构和系统性是一致的。这只是举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子,还有不少类似这样的专业要求。教学大纲要求如此,那么音乐教师按照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说,现在所用的教学大纲是按照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编写的,首先考虑的是学科在学生身上有多大的完善与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音乐中究竟能有多大发展,脱离了学生实际。也就是说,教学大纲所演绎出来的音乐是一种“精英文化”,它注重的只是学科自身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课程标准是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诞生的,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是一个开放式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是按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发展来确定学科内容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经验为载体,把音乐学习和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标准首先考虑的不再是学科自身的发展,而是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它突破了学科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转变,培养的是ZI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基本素养和能力的有文化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专业人才。它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培育音乐家,而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还体现了价值取向上的变化,那就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在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方面,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也有本质的差异。尽管教学大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的发展作过相应的修订与调整,如以前的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们发现在这之中美育体现得不足,尤其是受当时德国奥尔夫和美国“综合音乐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先后在教学大纲中加进了“器乐教学”和“唱游”(小学)教学。尽管教学大纲也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还提倡“因材施教”,但这并不能改变教学大纲以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为教育教学目的的基本性质。而课程标准是以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为依据,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将音乐课程的价值定位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比过去教学大纲侧重强调德育和智育方面的价值目标更有时效 性和针对性,也更全面、更科学。由此也可更加明确地看出,课程标准所演绎出来的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二、由教学内容到教学领域的转变
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唱歌、唱游(小学)、器乐、欣赏、识谱和视唱听音五个方面,课程标准则将其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既整合也扩展了教学大纲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把过去的唱歌、唱游、器乐和视唱听音整合为表现,融合性增强,整体难度降低,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每一项都有过细的要求,欣赏整合为感受与鉴赏,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另外,课程标准扩展了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项,这也是根据新时代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和顺应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而增加的。创造,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
这样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由于知识难度降低,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及投人音乐探索的兴趣。从中也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

三、教学要求的转变
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这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例如,教学大纲中把乐理知识学习专门列为一项,叫做识谱Z面课程标准中的识谱仅为“表现”一项中的第四条(前三条为: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人教学大纲中对初中阶段识谱的总要求是:①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②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其分年级的要求是:①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识谱知识。②学习保持音、切分音、三连音、装饰音等音乐记号。③学习调号,知道唱名在键盘上的位置。④编写节奏与旋律短句。⑤提高识谱能力、这里面的专业要求全面而深人。
课程标准对7~9年级(即初中1~3年级)在识读乐谱方面的要求为:①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②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③巩固、提高识谱和运用乐谱的能力。
对比前面教学大纲的五项要求,课程标准中这三项的难度大大降低。仅就第一条来看,就可以先唱歌后识谱,这在以往是违背常规的教学行为的。以前的唱歌都是先识谱后唱歌,其理由是:不识谱怎么能把歌唱会呢?于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教歌谱时,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唱歌了。课程标准中的第2条是培养学生“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更是不允许的,以为这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思想,是不重视“双基”的体现。以前的视唱乐谱是:教师给学生一个标准音高,然后学生清唱,整个曲谱唱完后音准误差不超过半音才算合格,其专业要求非常高。
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音乐学习经验,不再要求学生对音乐知识死记硬背,它让学生明白,音乐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文化,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了解有关音乐的背景、文化、体裁、风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快乐。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音乐教学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单向灌输式的模式,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绝对权威出现,而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地学习,不再重视结果而注重过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民主。公平、高质量地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人生经历相结合的音乐学习方式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体现这一核心,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那么,新课程需要哪些新教学观念,如何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就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但是,课程究竟是教学的“枷锁”还是“跳板”?是教学的“控制者”还是“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所以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则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

四、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是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

⑦ 音乐老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实践能力 (一)要有教学研究的理念和能力.音乐教师要有标新立异意识.要有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要能够设计充满新意、具有教学实效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同行的成果,提炼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 有实际教学能力,要有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蕴涵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绪的立体动态艺术的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能力. 1、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正确地分析处理中学各年级的音乐教材. 2、在教学中能体现以美育为主导,以发展学生智能和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完整地完成音乐教育的任务.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音乐艺术的独特风格,并富于感染力.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 4、需有较高水平的范唱或演奏能力,能吸引和启迪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演唱、自弹自唱、伴奏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大多数教师在演唱、弹奏等基本功方面还显得薄弱、困难,必须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能力. 5、能积极承担校内外公开教学的任务,对其他教师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能力. (三)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功力.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池水,而且是一池活水.面对时代的挑战,教师和其他行业一样,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竞争体系的引进、评价体系的更新、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等等,学生们在飞速地进步,如果我们还是止步不前,最终等待我们的是被淘汰的命运.教师必须重视科研,要做到以科助教,只有两项齐头并进,我们才会快速达到时代的要求,才配得上专业化、规范化的人类工程师这个称号. (四)能熟练运用的网络信息的技术的能力,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开通,无疑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几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音乐体验: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创新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有教学创新能力. (一)对教材的再创造的能力 过去,我们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未给予重视.而后者则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首歌曲就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法.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就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思维敏捷,他们的创意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思维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创造个人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参与音乐生活,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音乐,探索创造个人的音乐生活,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⑧ 请求高人帮助下载《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吧,教育部网站都没有,唉悲哀。QQ472143222

换另一个版本的xreader试试 有些版本会死机 删掉seplugins里的xr_rdriver.prx 删除seplugins文件 重新下载个新的 我以前就是这样

⑨ 试述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你说的课程标准不知道是合格标准还是什么,不管是什么它应该是教学大纲的一部分,包含在教学大纲里

阅读全文

与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