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03-13 00:24:25

A.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的雨量器”一课教学案例研究

【建议思考的来问题】1)如何源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2)如何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3)面对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方法,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成功?【案例描述】活动目的:1)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课程标准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仅仅发挥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3)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活动设计与构想:1)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制作雨量器的方案并进行制作,让学生搜集有关雨量器的资料及相关实验的图片资料;2)组织学生到操场模拟人工降雨,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观察的过程和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B. 小学科学教学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应该有收获的。

《奇妙的指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一册中的一堂课,本课主要在学生了解指纹的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法自行深入探究,从而建构指纹的独特性及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
[创“情景”入兴,兴致勃勃]
(上课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断《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片,内容是根据指纹破获案件的故事,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踊跃。)
生:可以用指纹来抓坏人!
生:蓝猫用指纹来破案。
生:我知道指纹就是我们的手指印。
……
师: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指纹有大小吗?
生:指纹是不是都不一样?那自己的一样吗?
生:双胞胎的指纹一样吗?
生:指纹有多少种?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断动画片在不经意间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提了二十几个,看来学生彻地来了兴趣。)
[以“画画”激趣,趣味无穷]
(学生对研究指纹已经彻地来了兴趣,接着就要取指纹了。在这里往往会陷入无趣无味的“机械劳动”中:学生一个一个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纹,刚刚激起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何不让学生来画画“指纹画”。)
师:要研究指纹,咱们还得先把指纹取一来?老师在桌上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边说边出示)看谁能用桌上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纹?
(学生动手取指纹,师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纹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比老师多,也比老师的好!老师就按你们的方法也来试一试。(师边说边拿出印泥,用最简单的方法取下自己的两枚指纹,并在指纹旁边用铅笔随意画了几笔,就变成一幅可爱的“指纹画”。)
(不画不要紧,一画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爱的小虫子。”“咦!怎么变成一幅画了?”“这么有趣的!”,有的已经忍不住想动手了。我心里暗暗得意,学生已经迫不及待,这时候让他们动手效果一定不错。)
师: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喊声差点没把我“震聋”。)
师:好!同学们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来画一幅自己想画的“指纹画”,老师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纹取清楚取完整,开始吧!
(“哗”的一声,教室里一下子就热闹开了!不一会儿,一幅可爱又略带童趣的“指纹画”就创作完成了!同学们都踊跃地把自己创作的“指纹画”拿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个个都显得兴味盎然。)
(一个简单的创作“指纹画”就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取指纹活动中解脱出来了,不但让学生轻轻松松取好了指纹,更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拿“探究”为乐,乐在其中]
(学生通过画“指纹画”取下了指纹,学习的兴致也更加高涨了,再让他们来探究,当然是“乐在其中”了。)
师:看了这么可爱的指纹画,你现在最想研究什么?
生:指纹都一样吗?
生:指纹有多少种?
生:指纹还有些什么特点?
……
师:用你们自己想到的办法,来研究你想研究的问题,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研究问题,并作记录。)
师:有结果了吗?那个组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一样吗?通过把我们的小组的指纹比较,我们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有多少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指纹是圆圆的,我们叫它“圆形”;有的像小山,我们叫它“山形”;有的有点像波浪,我们就叫它“波浪形”。
……
(多么有趣的名字,多么细致的观察。正是有了学习的热情,正是有了探究的兴趣,才会乐于探究,才会乐在其中。)
[让“拓展”促学,学无止境]
(学习无止境,探究亦无止境。探究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出结论,更应该是让学生能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师:学到这里,你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生:指纹除了这几种,其它还有没有?
生:指纹还有其它的作用吗?
生:指纹还有没有其它的特点?
……
[反思]
科学探究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但从字面上看来那么枯燥、繁琐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条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肯定是无益的。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方法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呢?我的“一字秘诀”就是“玩”中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们大人总误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所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能使他们的“胡闹” “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那么,它就是一种“科学探究”!尽管有时这些“探究”活动还不规范、不严密、不完整,但只要我们能精心引导,耐心扶持,相信在他们中间正一点一滴地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在科学启蒙教育中,我们必要克服把“科学”和 “科学探究”神秘化、“圣贤”化、“经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学,我们的科学教育的时空和资源将是无限的,它的潜力也是无量的…
<<<12>>>

C.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探究科学 体验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内自主探究容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D. 小学的科学常识课..能做些什么简单有趣的实验

一、开展科学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如何应对科学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我校紧密结合本校实际,从2003年起用了三年时间,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课堂教学、科普活动、校本教材、考察活动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国家“十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之子课题《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 通过课题研究, 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现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可操和性和推广价值,受到中央教科所的高度评价。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课题并于 2006年6月获南海区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

二、建设科学实践基地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我校投入了9万多元,建成了占地14亩的“狮山一小科技园”。请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老英雄葛振林题词。科技园划分 10个区域,供学生学习与实践。其中岭南百果区,种有60多个品种的果树;神农百草区,种有150多种中草药;蔬菜种植区,供全校各班同学实践种植;科技探秘区,有太阳能、气象观测;森林区,种有各种花草树木,供同学们观察;绿色走廊,各种瓜果吸引着学生;双荷叠翠区,荷花池中争艳斗妍的荷花,使同学们留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芭蕉区,婆娑芭叶迎风摆动;玫瑰区,鲜艳的玫瑰花使同学们欢欣雀跃。这里真正成为科学实践活动的基地。同时,科学观察实践课,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到科技园实地上课,大大增加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三、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1、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设有科技室,有计划地开展种类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如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利用太阳能的机会,增强环保意识,科学老师和科技小组成员共同制作了两台700W的聚光式太阳灶,并成功地进行引点火,烧水。让学生认识太阳能的运用原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开展植物标本制作活动。为增强学生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我校科技园植物种类繁多的优势,学校组织了全校同学参与植物标本的制作活动。全校学生踊跃参加,制作了一批质量较好的标本,共收到 1000多件标本作品。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学会标本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开展观测、考察等实践活动

为了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我校进行了观测、考察实践活动。

1、成立学校气象观测小组。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活动,积累了一批观测资料,锻炼了同学们参与科学实践的能力。

2、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小组成员对校内植物、校外河涌水、泥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或考察。学生经历了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如在调查狮北解放涌被污染的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因污染而导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知道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和危害,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3、聘请校外农艺师到校为学生传授盆景、植物栽培知识等。如05学期邀请三水的园艺工程师龚师傅、06学期邀请狮山种植大王黄强师傅到校为为学生上课,学生收获颇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植物知识,懂得如何种植和保护植物。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大自然植物的探究的兴趣。

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增长学生知识

1、进行科普知识比赛。

2、进行防震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防震知识。为了使学生掌握地震知识,认识地震的成因,提高师生的防震意识,学校结合时事,举行了防震知识擂台赛。

3、 参加南海区第三届“詹天佑”杯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显著

南海区第三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成绩显著,共有四项获奖:有黄焕昌、谢明娴同学的小论文《考察狮北解放涌》,陈燕怡、朱志鸿同学的考察报告《母亲河水质调查报告及整治措施》,黄焕昌同学的发明创造“新式的组合量角器”均获二等奖,环保小组的实践活动《汽车尾气排放探究》获一等奖。其中《汽车尾气排放探究》和“新式的组合量角器”均代表狮山镇参加了“刘诗昆”佛山市第 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零”的突破,获得了三等奖。

4、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科技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增强动手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近两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成绩显著,共有四十多篇小论文获奖。

六、编写校本教材

科学组的教师编写了《校园植物与环境探秘》一本,作为校本教材,在三、四、五、六年级中人手一本使用。该书以校园果树、中草药为基础,详细记录介绍了1 00多种中草药生长特点和药用性能,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植物趣闻,引导学生学习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知识,参与保护环境活动。该书成为小学开展研究、发掘、应用、保护中草药,开展环保活动很好的乡土教材。

七、搞好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建设

我校重视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室的建设。近年来,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但还是购买了一定量的科学实验用品和仪器,与新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齐全,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使科学课堂教学有更好的保证。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课,老师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探究兴起。
八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总结经验

三年来,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每个学期都开展科学研究课,取得很好的效果。构建了科学课堂教学“观察 ---实验---研讨---运用”的模式,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自主探究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起到很好促进作用。该模式在南海首届教育科研成果《自然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得到肯定。我校科学教师根据这模式设计的科学教学设计在南海区比赛中获三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两个录像课获南海区一等奖,一个说课荣获南海区二等奖;教学案例有两个获国家级奖,两个获佛山市奖。老师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教学总结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等,近年有多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分别在全国、省、区获奖。还有多个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获狮山街道奖。

通过课题研究,科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研究等活动,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生与以往比较,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非常细致,学生喜欢猜想和想象;比如看到蔚蓝的天空,就猜测宇宙上有哪些外星人类;学生学习主动活泼,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做事喜欢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能自行设计探究性研究;在生活中能灵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对所学科目更加喜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积极动手、动脑。这说明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E. 怎样把科学小实验写得更有趣 教学案例

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我觉得你的老师和你说的都没错:1、写科学小实验就应该照着小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写,把它写清楚;2、在写清楚的同时,也应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因为这些科学小实验都是在你们的生活中发生的,你不应该为写实验而去做实验。下面,我给你介绍一篇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品文,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揭开了硬币浮水的秘密》一次,我跟妈妈一起到武夷山去旅游。在名山古刹中,我看到有许多人把硬币轻轻的放到池水上,或是把一元钱的硬币贴到大佛的身上。听人说,只要这硬币能浮在水面上或能在佛身上粘住,你就是个有福的人。真的是这样吗?我很好奇,也拿了个硬币轻轻的放到水面上——不好,硬币沉下去了!唉,难道我就这么没福吗?我不甘心,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来„„这次,硬币稳稳地浮在水面上了。哈!就这么一会儿,我就摇身一变,从“没福人”变成“有福人”了。这时,我心想:迷信一定是没有的,但科学道理呢?
我沉思着走到大佛旁,忽然,我看到落在大佛脚下的硬币都比较新,能粘在大佛身上的硬币都比较脏。我心里豁然开朗:这硬币的沉浮、粘合一定和这有关系!
回到旅馆,我就积极行动起来:我把洗手盆放满了水,然后把一个硬币涂满肥皂,甚至连花纹也涂平了。然后,我把它轻轻放到水面上——呀,成了,硬币浮在水面上了!接着,我用力把这枚硬币洗干净,凹凸不平的地方还用牙刷把它刷干净。这下,这枚硬币就像新的一样了。我在把它放到水面上——这次不行了,只一会儿功夫,硬币就沉下去了。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link?url=-

F.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例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本单元的的学习,让学生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本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
1、认识空气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会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认识空气的这些性质与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时交织在一起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比较、概括等能力的训练。
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培养学生进一步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借助想象和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力。
3、认识空气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前面认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空气组成的初步、浅显的化学知识,并为后面学习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准备相关的知识,同时继续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
4、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了解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在认识了空气的性质和组成之后,这部分内容将引领学生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考察自己周围的空气质量,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4、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5、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6、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7、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具有的性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及风的形成,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指导学生设计热空气上升的实验,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措施和方法
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选择和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乐于进行、经常进行、自发进行的活动。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等,精心制作实用、精致、可操作性强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我们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工具
学生:相关实验工具
六、实践活动
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净化空气的措施。

七、课时划分


我们周围的空气
1-4
1.空气的性质
1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
3.空气中有什么
1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
共4课时

课题 : 空气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P2-P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社会问题、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5、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橡皮、橡胶塞、气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注射器
学生:气球、塑料袋等实验工具,记录本
预习设计
预习要求:学生尝试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性质,能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预习内容及方法:
1、观察周围的现象,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依照教材说明,自己动手做实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检查预习
首先小组互相检查预习情况,然后找几个学生说说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所了解到的空气的存在及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拿出个矿泉水瓶,让学生猜一猜里面装有什么东西吗?学生可能回答: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回答: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态。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之中,离不开它。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空气还有哪些性质?板书课题:空气的性质。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空气的存在。
通过观察和了解,你用什么好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再引导学生自主做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方法:用塑料袋收集;用注射器往水中打,出现气泡等。
2、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 实验一:①如果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让学生猜一猜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教师并适时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2) 实验二: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请一位学生来吹一个气球。
②教师拿出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学生吹吹看。
③问学生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引导学生回答:在瓶子底部扎个小洞,空气跑出,留出瓶子中的空间。
(3) 做了2个实验了,提问学生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板书: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4)作记录。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问学生们知道空气有多重吗?①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演示气球平衡实验,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
(2)教师在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有质量。 板书:有质量。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 实验一 找一同学,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认识到空气的流动性。板书:流动性。
(2) 实验二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学生们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引导学生回答出感觉,怎样解释现象。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又弹性。板书:可压缩,压缩有弹性。
4、比较空气与水的异同点
(1)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空气与水的异同。
(2)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引导学生说出现象: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3)完成课本第4页的表格。
5、模拟喷气气球的飞行
(1)指导学生来做实验,模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实验中注意:绳子要拉紧绷直,长度不小于4米;学生有依据地作出假设,并明确变量的控制;重复2-3次,取平均值。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记录。
(3)简介喷气式飞机:喷气式飞机是一种使用喷气式发动机作为推进力来源的飞机。喷气式飞机所使用的喷气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它可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飞得更快。特别地在1万─2万米空气比较稀薄的高空,喷气发动机更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空气具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延伸
自制空气枪
(1) 制作空气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让纸团射的远,湿纸团就要把“枪筒”密封好,不能漏气,而且两端的湿纸团相隔的距离要远,这样空气占据“枪膛”
的空间大,被压缩的程度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子弹”就射的远。
限时作业
1、 空气有哪些性质?
2、 给自行车打气利用了空气的哪个性质?学生还知道生活中哪还用到这一性质?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内容:教材P6-P8
教学目标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3、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5、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气球、蜡烛、纸蛇、集气瓶、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学生:笔记本,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冷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预习设计
预习要求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预习内容及方法:
1、自己收集资料,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下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下来,并尝试解释。
3、了解“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预习检查:
首先小组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找几个同学说说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所了解到的关于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及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的性质,找位同学总结下。检查回顾上节课内容。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空气的流动性,看看它在受热和受冷的情况下是如何流动的。
三、自主学习:
(一)空气的流动:(1) 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点燃一支蜡烛,把手分别放在烛火的四周、上方及下面,靠手感觉到:当手位于烛火上方时,空气是热的,有股热气往上冲,把手放在烛火下方时,感觉到空气是冷的,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热空气是向上运动的。
② 教师拿出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学生发现纸蛇旋转起来。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上升的空气。
⑤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空气加热后上升。那为什么会上升呢?指导演示实验:木棍保持水平,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最后移开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现象。学生:加热的一端上升,另一端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二)研究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学生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学生们发现了什么?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后,热瓶中的烟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再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3) 为什么?问学生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原因:热瓶里装的事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这也就是风的形成原理。
(三)热空气的用途
(1)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学生们知道有什么吗?孔明灯,热气球等。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热空气上升原理。
(四)结合课文插图,请学生们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阳光加热地面,温暖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总是在循环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道了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教学延伸
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自制一个“孔明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限时作业
一、填空:
1、空气受热时会( )流动,受冷时会( )流动。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
3、因为地球是一个( )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 ),各地的( )也就不一样,( )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二、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内容: 教材 P 9-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知道空气是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4、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6、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槽、玻璃杯、塑料瓶、集气瓶、蜡烛、冰块等
学生:相关实验工具,笔记本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预习设计
预习要求:1、了解空气成分。
2、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预习内容及方法:
预习内容及方法: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能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检查预习
首先小组互相检查预习情况,然后找几个学生说说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烧的最持久?学生猜测。
2、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现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提出问题: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怎么解释?蜡烛燃烧会用掉玻璃杯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
1、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 实验一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谁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观察实验结果:水一般进不了瓶子。为什么?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③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留出了一部分空间)为什么瓶内的空气会减少?(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2) 实验二 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①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学生猜测,不支持。②先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的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观察现象。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支持燃烧);根据这些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各有什么性质?(空气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3) 查阅资料我们得知: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在一只瓶子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把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子里。
(2)实验一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 把无色、透明的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② 提问学生们看到什么变化?说明什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二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① 学生猜测: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② 演示实验:沿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③ 现象:杯底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讨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拓展延伸:干冰灭火器。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一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燃烧物温度降至低于着火点,二是利用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而灭火。
3、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 实验一,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① 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我们把冰块放进杯子里,盖上玻璃片(同时请学生摸一摸,杯子的外壁是干的)。过一会,观察发生的现象。② 现象:杯壁外有许多水珠。
(2) 讨论: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露水能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东西放在露天过夜,表面会有水珠。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气体,它由多种成分组成,还了解了各个成分的性质。
限时作业
1、空气主要是由( )、( )和少量的( )、( )等气体混合而成。
2、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 )。

课题: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内容: 教材 P 12-14页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2、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3、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4、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5、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笔记本,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预习设计
预习要求: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预习内容及方法:
1、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2、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检查预习
首先小组互相检查预习情况,然后找几个学生说说通过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护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学生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每年6月5号,今年的主题是“你的地球需要你 – 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空气是生命的关键,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教材P13页上面的两幅图,学生们喜欢哪个?为什么?(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是指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烟尘、生活煤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3) 简介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害事件。1952年12月5-8日,伦敦地面无风。此时正值寒冬季节,气温低,湿度大,伦敦一连数天沉浸在浓雾中,而成千上万的烟囱照样向空中喷吐大量黑烟,形成酸雾。四天死亡4000人,在以后的两个月中,陆续又有8000人死亡。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 学生献策。教材P14页。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排放,不焚烧垃圾。关于植树造林:绿色植被有制造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污染四个方面的作用。关于汽车尾气的危害:知道学生认识到用步行、骑车代替坐汽车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一种保护空气的实际行动。关于焚烧垃圾:教育学生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垃圾量以及要做到分类投放垃圾。
教学延伸
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限时作业
1、( )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空气被污染,我们能做些什么?
3.列举一下你知道的科学家和他的发明创造。

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空气是气体,具有( )、( )、( )、( )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 )。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 )。
4.空气受热时会( )流动,受冷时会( )流动。
5.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
6.孔明灯和( )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7. 因为地球是一个( )体,所以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 ),各地的( )也就不一样,( )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8、空气总是在( )的,( )就是( )
9、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都需要( )。( )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10 、 ( )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1、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被 ( )了
二、 判断题。
1.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
2. 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三 探究题
1.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空气

二、问答题。
1. 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
么?

2 人类可以为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空气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G.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的雨量器”一课教学案例研究求解

【建议思考的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2)如何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3)面对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方法,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成功?【案例描述】活动目的:1)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课程标准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仅仅发挥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3)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活动设计与构想:1)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制作雨量器的方案并进行制作,让学生搜集有关雨量器的资料及相关实验的图片资料;2)组织学生到操场模拟人工降雨,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观察的过程和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H. 科学动力从哪儿来的教学案例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 (2)讨论内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容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 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

b. *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 (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