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

发布时间:2021-03-12 17:42:47

Ⅰ 如何制定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首先需要学生头脑中具有“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并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年局性,习惯之为常。”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意识淡薄,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单一被动问题,同时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更是观念落后,从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学习的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自身的发展呢?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激发,以及形成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习意识靠的是课堂教学中日积月累的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持久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形成持久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时,课前我结合小学的年龄特点,制作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书本上《春游》的主题图,看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个小脑袋抬的高高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大屏幕,迫切的想知道:图画里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接着,我借助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细致的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分”,如何去“分”,什么样的“分”叫“平均分”等,学生们对“平均分”的字面意思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知道了,分的时候每个人分的一样,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分法呢?”听到同学们有这样的质疑,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预设的激发学习意识的目标达到了,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均分”了,就这样,利用多媒体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接着学生自主动手的意识也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对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意识的培养,习惯也就形成了。
二、激发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还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恰恰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那么,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调动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体验数学方法的积极性的。
在教学《找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我先是收集了大量生活中美丽漂亮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将它们作为“壁纸”,装修了一间温馨的“卧室”,课堂上,我将这间美丽的“卧室”展示给同学们,并提问:在这间漂亮的“卧室”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接着同学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的欣赏起了这间“卧室”,欣赏完以后,大家开始汇报起了自己的发现,学生A说:“我发现了卧室中有四面墙壁,每面墙壁上都有美丽的壁纸做装饰。”,学生B说:“我发现了每一面墙壁上的壁纸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学生C说:“我发现每一面墙壁上的壁纸中,每一行也不一样。”
学生D说:“它们不仅不一样,而且排列好像都有一定的规律。”学生E说:……等等,同学们都开动自己的小脑瓜,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听到他们这样的回答,我就乘热打铁的追问:“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每一面墙上的壁纸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那么有什么规律?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不想知道呢?”,生答:“想!”,接着我又问:“如何才能知道呢?”生奇答:“我们动手摆一下就知道了!”,我刚说完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摆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动手了。看到眼前的场面,我心里暗暗窃喜,这节课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就不需要我再做过多的引导了,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这样饱满的学习热情将图形的变化规律探究清楚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将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课堂目标的落实就迎刃而解了.
三、 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形
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指路人”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教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教师不再是一种“经师”,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愉悦中达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认知能力。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面积”的概念,即:“一个物体表面或者平面的大小”,然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说一说你对长方形面积的认识。
生汇报。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
生(齐答):长方形表面的大小。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下面,大家来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某一个确定的长方形的面积呢?
生思考后汇报:动手实验。
师:实验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呢?
生回答(比较凌乱)
师:下面先听老师说,我们要想知道的是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的学具中已经有无数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利用这些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来知道刚才长方形的面积呢?(是)但是该利用什么办法呢?
生:用这些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刚才长方形的面,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师:很好,我们刚才是探讨了一下想法,接着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
实验完成。
师:我们以后不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其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像刚才那样只用手摆肯定是不行的,下面你们接着边动手实验边探究有没有更好,更方便的办法。(比如:得出公式,利用公式来计算)
生继续实验……
上面的教学,我只充当了学生探究体验新知识的引路人,而其中的奥妙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实践经历探寻得到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位,而且还迎合了新得课程理念。
总之,“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的继续,还需要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的反复实践和探讨。

Ⅱ 小学数学怎样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要开展目标教学,首先须制定教学目标,制定出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上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有了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然会发挥积极作用。制定不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就会直接影响目标教学的开展,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但一般却比较笼统模糊,无法检验测试,所以能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成功的基础。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我以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必须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学习,掌握大纲精神,因为小学各册内容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逻辑性相当强,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精神编制。只有掌握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才有正确的依据。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安排意图,对每一单元、每一课时,每一练习中的各个题目,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对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时要注意每一个细节问题。还要熟悉自己所教的班级,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作必要的调查,搞清“尖子”生到什么程度,“差生”差到何等地步,中等学生占几分之几,这样就便于确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既防止制定的教学目标太多或太大。又避免制定教学目标学生轻而易举达标,浪费课堂时间。
在掌握大纲精神,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对象,学习目标分类理论,这是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要制定编排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我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深入考虑。
一、系统性
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与教材的程度一致。
二、科学性
制定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不违背教学理论,不违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制定目标使用的语言要通俗、严谨。防止随意拓宽教材,盲目扩大,提高加深范围。要符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生年龄的特点。
三、准确性
要准确的把握好知识点,技能训练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大纲的尺度;把握认识与识别的区别;把握“简单应用”,“复杂应用”和“综合应用”的程度,语言要简单明了、准确,如能写出,能讲出,能看出,能判断出,能会找、比较、掌握、运用、计算等词语,再仔细推敲后,在制出合乎教材内容、实际,而又准确、具体的目标。
四、可行性
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的能力。要面向全班学生。这样才能体现教学活动中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融汇成一体。并且还要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一点,学一点,练一点,会一点。一边讲授,一边巩固,减少了差生,提高了质量,紧追目标,步步上升,当堂学,当堂练,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目标当堂实现,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可测性
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要求,便于课堂教学实施,落实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更换教法。及时矫正教学中的缺陷,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每节课目标的制定的成功,都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促成良性循环,使高中差生的成绩悬殊不大,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Ⅲ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教学导向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地方去做:
一. 确定教学目标
首先紧扣大纲和教材制定目标。大纲和教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因些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系统和每单元的教学任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全面化理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其次把握尺度。学生现有的水平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目标,既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违背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又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实施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讲究方法。
(一)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亮标方法,能正确进行学习导向,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向既定目标挺进。亮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
1. 直接了当 通过教师简单的谈话直接了当地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人人明白本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2. 分步出示 鉴于学生对目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通过分步到位有层次展示目标,并对出示的第几个具体目标作必需的解释。
3. 画龙点睛 在教学基本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出示学习目标。
(二)合理驾御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落实,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学会倾听 ,即时应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整时,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很多学生能读出整时,这时就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假如学生读出了钟面时间,由于超越了老师预想,而被一句“是吗?你真聪明!”的话巧妙搁置,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截然不同。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往作用,推进教学进程。
2、学会整合,顺势调整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如教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采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来的?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三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学中有效的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
3、学会等待,弹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的生成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例如在课件出示统计表,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学生计算的方法算出总人数:8+9=17(人)而用数数的方法算出总人数是14人。为什么算出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出了3人呢?我便以此为契机,生成探究性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学生一开始很迷惑,讨论了一会儿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从探究中学会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落实目标

Ⅳ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首先需要学生头脑中具有“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并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年局性,习惯之为常。”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意识淡薄,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单一被动问题,同时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更是观念落后,从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学习的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自身的发展呢?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激发,以及形成习惯的培养。激发学习意识靠的是课堂教学中日积月累的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持久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形成持久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时,课前我结合小学的年龄特点,制作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书本上《春游》的主题图,看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个小脑袋抬的高高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大屏幕,迫切的想知道:图画里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接着,我借助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细致的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分”,如何去“分”,什么样的“分”叫“平均分”等,学生们对“平均分”的字面意思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知道了,分的时候每个人分的一样,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分法呢?”听到同学们有这样的质疑,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预设的激发学习意识的目标达到了,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均分”了,就这样,利用多媒体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接着学生自主动手的意识也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对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意识的培养,习惯也就形成了。二、激发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还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恰恰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那么,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调动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体验数学方法的积极性的。在教学《找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我先是收集了大量生活中美丽漂亮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将它们作为“壁纸”,装修了一间温馨的“卧室”,课堂上,我将这间美丽的“卧室”展示给同学们,并提问:在这间漂亮的“卧室”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接着同学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的欣赏起了这间“卧室”,欣赏完以后,大家开始汇报起了自己的发现,学生A说:“我发现了卧室中有四面墙壁,每面墙壁上都有美丽的壁纸做装饰。”,学生B说:“我发现了每一面墙壁上的壁纸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学生C说:“我发现每一面墙壁上的壁纸中,每一行也不一样。” 学生D说:“它们不仅不一样,而且排列好像都有一定的规律。”学生E说:……等等,同学们都开动自己的小脑瓜,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听到他们这样的回答,我就乘热打铁的追问:“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每一面墙上的壁纸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那么有什么规律?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不想知道呢?”,生答:“想!”,接着我又问:“如何才能知道呢?”生奇答:“我们动手摆一下就知道了!”,我刚说完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摆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动手了。看到眼前的场面,我心里暗暗窃喜,这节课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就不需要我再做过多的引导了,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这样饱满的学习热情将图形的变化规律探究清楚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将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课堂目标的落实就迎刃而解了. 三、 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指路人”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教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教师不再是一种“经师”,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愉悦中达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认知能力。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面积”的概念,即:“一个物体表面或者平面的大小”,然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说一说你对长方形面积的认识。生汇报。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生(齐答):长方形表面的大小。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下面,大家来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某一个确定的长方形的面积呢?生思考后汇报:动手实验。师:实验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呢?生回答(比较凌乱)师:下面先听老师说,我们要想知道的是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的学具中已经有无数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利用这些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来知道刚才长方形的面积呢?(是)但是该利用什么办法呢?生:用这些面积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刚才长方形的面,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师:很好,我们刚才是探讨了一下想法,接着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实验完成。师:我们以后不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其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像刚才那样只用手摆肯定是不行的,下面你们接着边动手实验边探究有没有更好,更方便的办法。(比如:得出公式,利用公式来计算)生继续实验…… 上面的教学,我只充当了学生探究体验新知识的引路人,而其中的奥妙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实践经历探寻得到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位,而且还迎合了新得课程理念。总之,“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的继续,还需要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的反复实践和探讨。

Ⅳ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熟知目标 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大脑,对教学内容起着支配作用,对课堂效果起着检验作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学组织就会混乱。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三维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这些目标将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即分清基础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分数除法三》中,基础性目标为:能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分数除法的问题;提高性目标为:能正确列式解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二者是递进的关系,只有在基础性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提高性目标的探究。
二、层层推进 强化基础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往往归属于“四基”内容,即基本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常是教学的重点,必须进行强化,才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打好基础,为突破难点做好知识储备。而一些老师往往认为基础性的知识太简单,不下功夫学生也能懂,不如多花些时间探究难点,这其实是个本末倒置性质的教学误区。基础不扎实,大部分学生很难联系“四基”来解决新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分数除法三》教学中,先利用已有知识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再改变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题,最后在交流中明确分数乘、除法的解题方法一样,只是求数量关系中的积用乘法,求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在由扶到放的引导方式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层层推进,逐步达成基础性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三、注重目标实施的整体观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目标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整体上体现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1、教学整体结构突出层次性,如《分数除法三》中,先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再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然后把二者进行比较,最后到综合应用,层层推进。2、注重提问的逻辑性,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让学生在紧凑的思维中把知识学透彻,完善认知结构。3、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做到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结合内容将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书写融合在一起。4、充分发挥过渡语的的衔接作用。围绕目标,通过引导语和每个环节的及时小结将整个教学结构连成有机体。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交流,自然地用学生的回答完成过渡。
围绕目标而设计,紧抓目标来教学,熟记目标于心中,有的放矢,在优化教学目标中提高课堂效率,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Ⅵ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Ⅶ 什么是小学数学三维目标与四维目标有什么不同

一、培养方式不同: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版课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就是常说的2011版)中,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分学段目标按四个维度表述,也就是你所说的“四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二、课程目标不同:

三维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维课程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表达不同:

确定教学目标,“三维度”是明确的,“四要素”渗透在三维度之中,它们互相交叉,相互依存,二者不可偏废。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应显现“三个维度”,体现“四个要素”,通过行为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