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的未来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新会圭峰小学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新会圭峰小学将继续沿着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质量高、教育特色凸显、学生素质一流的办学方向,努力把教育做大、做强、做精,成为葵乡教育一颗熠熠生辉的教育明星,圭峰山下一株异彩夺目的教育奇葩! 冯家传,男,汉族,1974年11月出生,籍贯江门蓬江,本科学历,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语文小学高级教师,江门市第二批基础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新会区首批兼职教研员、新会区第二批学科带头人。
1996年7月新会师范中文大专毕业后留校(新会师范附小)任教至2011年7月。其中,2007年12月到2011年7月,任圭峰小学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调任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副校长、新会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助理(挂职)。如今担任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中共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党总支部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
冯家传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在管理上追求卓越,业绩突出。在过去担任教学副校长的6年时间中,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重要荣誉。他立足本职、教书育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育、教学、教学科研工作业绩显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管治威望和学术威信。 从教以来,冯家传同志获得的主要荣誉有:2001年9月被新会市人民政府授予“新会市优秀班主任”称号;2003年9月被新会区人民政府授予“新会市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1月被中共江门市新会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12月被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工会评为“新会区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8月被新会区教育局评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5年9月被新会区教育局评为“新会区优秀教师特等奖”;2007年3月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聘为“教育与教育技术系语文教研室外聘教师”;2007年7月被聘为“江门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属下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委员”;2007年9月被江门市人事局、江门市教育局评为“2007年江门市优秀教师”;2008年3月被新会区教育局聘为“新会区首批中小学小学语文科兼职教研员”;2008年12月被中共江门市新会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5月被聘为江门市中级(小学高级)职称专家评委会委员;2010年6月被评为江门市基础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 2010年10月被评为江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10月被评为新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冯家传同志是江门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业务能力拔尖,业绩显著。除了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快速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之外,还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教改新路,现实“减负增效”,全面发展,使学校成为江门地区新课改的示范窗口。学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名列新会区前茅,每年参加新会区课改调研测试,成绩均名列全区第一。
从教至今,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教学成绩一直名列级组前茅。他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刊物正式发表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共32篇,如《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运用的四种尝试——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伯牙绝弦>教学过程》《新课程必须警惕伪语文》《不要让教材一厢情愿》《阅读教学应力求训练与感悟相统一》《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优化“师徒结对”的实施策略》《小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等重要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期刊《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月刊》《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育》等上发表。他撰写的27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如在2005、2006、2007、2011年参加广东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评比均获一等奖,2009年获二等奖;他主持或参与过的省级、市级规划课题7项,其中4项已结题;2010年6月,参加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录像课大赛执教作文课《看图作文》获省二等奖,市、区一等奖;先后多次在区教研室与学校联合举办的面向江门五邑地区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广受好评。他悉心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成效突出。曾指导冯艺红、冯倩霞老师参加第八届(2010年)、第九届(2012年)广东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指导刘齐欢、李焕珠、梁柏腾、郭广龙、张奕海、赵锦兰、刘燕宜等一批青年老师参加市、区教学比赛获一、二等奖。多年来,他还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有效推动本地区新课程改革。他亲自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为我区古井、大泽、崖门、罗坑、睦洲、大鳌、沙堆、司前等乡镇学校送课累计120多节,个人也多次为各乡镇教师上示范课、开专题讲座,广受好评。
② 小学教育都有哪些就业方向
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学习四年以后,如果你选择出社会工作,我觉得就业范围挺狭窄的,你可以选择从事教育方面的小学教师,经过不断地参加考试,获得就业资格。不过大多数教育人还是有着热爱孩子教育孩子的热血中吧。
总之是一条蛮艰难的路,只要你热爱,只要你对这一份工作有特别的感情,你会发现,别人眼里的苦你都没有体会到,你体会到的是这份工作,这群孩子给你带来的快乐,所以跟随自己的内心,放手去闯吧!年轻就是资本,加油加油!!
③ 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育?
1、 网络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要
2、 网络教育更具优势
1) 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2) 学习的异步性(不受时空的限制)
3) 学习信息的广泛性
4) 评价的及时性
3、 网络教育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二、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
1、 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
2、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现状不尽如人意
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呈现以下两个主要特点:1)网络教育大多数只是传统课堂教育在远程教育的简单延伸,在网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同步远程教育)或是教师准备讲义,学生阅读(异步远程教育)。2)绝大多数网络学校都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同步教育式的网校,都是针对中考和高考进行辅导的,主要就是做题和看题。
三、对中小学教育网建设的建议
再看看我们国内网校的发展,形成一窝蜂进军中考和高考的局面,实际上是与中央指示精神(创新)相违背的。
建立课外活动类网校,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等等。它的内容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课堂讲义,而是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项目,学生在参与项目和实际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形成技能。项目的内容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重复,每个项目都由资深的学科专家指导,学生可从中受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K12学生频道和"开心e代"中国学生网,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的第一步。
中小学网络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转变教育指导思想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标准。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个人素质的核心是:品德个性、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思维品质、终身学习意识等。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
2)加强网络教育中应用性研究
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研究、典型示范网络课程的研究、网络教学效果的研究等等。
摘要:本文从网络的发展状况出发,主要从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对网络教育的需要和网络的自身的优势以及网络应用于教育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接着作者分析了我国现存的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揭示了现存的弊端。学生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而教师制作的中小学教育网,有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育网只是传统课堂在时空方面的延伸,二是还是本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形式上改变,没有引起实质的变化。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小学教育网的建议。特别提出了建立课外活动类网校,也提了一些创建的基本要求。再具体提出“转变教育指导思想”,即重新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标准以及人才观;“加强网络教育中应用性研究”,网校之所以毫无新意,不仅与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有关,还与对于“网络教育”本身的应用性研究。
收益:尽管这篇文章提出的时间较早,但它所揭示的问题,有些至今还存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与传统的教育观及人才培养观有关,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只是空的口号,在实际的网络教学中,也是课堂的时空上的简单延伸。而作者针对所揭示的问题给出的一些建议,虽然现存的网校有了很大改善,但也是我们现在应该继续努力实现的。比如继续加强网络教育的应用性研究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需要不懈努力的。
张晓鹏 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
一、网络教学已成为OECD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都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还进入了普及阶段。
美国
墨西哥
二、与OECD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网络教学。
但与OECD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有关网络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教学软件制作方面的问题。
第三是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有教学质量临控和管理动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加快我国网络教学发展步伐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以上问题,结合OECD国家的经验,我们特向政府和有关方面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1.中央政府应该设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统筹信息产业和网络教学事业的发展,尽快解决网络教学所面临的计算机及网络基础设施落后所带来的问题,绝不可继续任由各部门“本位主义”泛滥,各自为战。
2.在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给予特别的扶持。在这方面,不仅教育部门要重视,信息产业部门更应该重视。
3.对网络教学所需的资金,除了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之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明确的优惠和补贴政策。
4.有关教学内容的制作,教育部应该在各试点高校中统筹,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让大家共享,而不能过多的重复制作,造成浪费。
5.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的网络教学专利、激励教师投入网络教学、各高校学分互换和学生转学等有关政策。
6.试点高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宜盲目扩大。各试点高校应将校内网络教学与面向校外的网络教学结合起来,首先应将校内的网络教学搞好。
摘要:本文从比较网络教学在OECD国家(美国和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现状出发,说明了与OECD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还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是有关网络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教学软件制作方面的问题、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教学质量临控和管理动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就以上的问题作者给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考虑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教学基础设施。软件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师资方面。提出了网络教学专利的建议,从而激励优秀教师全心投入网络教学。
收益:本文有两点我印象较深刻,一是提出基础设施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建设方面,国家应该给予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教学建设投入较多资金和精力,我们知道,网络教学受益的主要是继续教育者,还有一方面就是落后地区,那里相对于发达地区,师资差,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也差,想要做到教育平等,就应对欠发达地区重点发展,尽量达到平衡。
还有一方面就是提出了网络教学的专利问题。国内很多人一直对于专利就没有多少意识,真正关注又是那些高尖端的人才(网络教育里指的是优秀师资),想要他们为网络教学内容作贡献,必然要加强专利的规定。
李迎春 张亚秋 网络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 教育探索 2003年第3期
摘要:本文主要谈了三方面内容,网络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作者分析了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终身教育本身的特点,再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得出网络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的事实。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
④ 你觉得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作为一线教师,分流活动多少给了我们些警示,如果还得过且过,那么以后的以版后将会成为权被分流的对象。我们都会老,这是不可违背的生长规律。总有一天,精力也会不及,我希望那时的我们理念仍然先进,经验教法不老,睿智不减,时间转赠我们慈祥的面容,平和、从容的心态,我们就算老了依然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⑤ STEAM教育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目前,STEAM教育计划以及STEAM教育学校在世界各地广泛铺开,艺术在STEAM教育中的价值似乎也逐渐得到普及和认可。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教育革新,自1986年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首次提出纲领性建议之后引发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共同关注和持续跟进,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纷涌而出。随着STEM教育的深入发展,其诸多弊端逐渐显露。2006年,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G.Yakman在STEM教育的基础之上提出STEAM教育,即将艺术(Arts)融入到STEM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艺术熏陶和人文底蕴。
1. STEAM教育对STEM教育的发展
TEM教育重点在于数理科技教育,曾一度成为美国、韩国、日本等世界多个国家用以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综合国力的最佳选择。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对于STEM教育并不感兴趣,产生集体无意识的现象,更加专注于休闲和娱乐,STEM教育的吸引力十分有限。此外,STEM教育因为过于偏重于科学技术的学习让许多从业者失去了与创造力和抽象思维的联系,无法达到全人教育与长远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目标,STEM教育研究者也逐渐开始产生质疑,难道科技的精准是否与创造的联想无法融合?罗德岛设计学院院长Maede指出,“因为艺术提供一个不同的通道来帮助人类了解复杂的社会,此外,艺术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灵活思维和用于承担责任是STEM教育的钥匙,唯有STEM与Arts融合才能整体提升全面素质与竞争力”,STEM+Arts=STEAM的教育理念逐渐兴起与发展。
STEAM教育广受关注源于原有的STEM教育只关注了任务本身,即做什么和怎么做,却忽视了对人本身及环境背景的关注,即谁来做和为什么做,加之来自于艺术对于提升学生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诸多证据的支持。STEAM教育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参与程度,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极大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对话。李政道强调,艺术与科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使人们在无限追求物质世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对于精神世界的塑造。
⑥ 如何选择小学
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城区
适合的学区
选择就近入学
⑦ 有关未来理想是老师的小学生演讲稿
我是一名政治教师,不会写演讲稿,现在只能给你提供一份与你的问题有关的教案给你,请参考:
第一节 在实践中认识事物
第二课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l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初步树立实践观点,培养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和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克服轻视实践或轻视读书的两种片面思想。
l 教学重难点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l 教学方法
讨论结合讲述法
l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五分钟自由演讲时间.题目--<<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演讲重点围绕他或她之所以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具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略举一两个例子),最后可以说说你从他或她身上的优点或特点当中受到了什么启迪或是应该从他或她身上借鉴学习些什么东西。
导入新课:一个人或一件事在你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肯定是你对这个人或这件事有过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人物,如果对他缺乏接触、缺乏了解的话,根本不可能让他或他印象深刻地活在自己的大脑里。我们评价一个人,像焦裕禄、孔繁森是党的好干部,肖玉泉是为好民警,何金娣、查文虹是我们的好教师、我们对他们的这样的评价和认识是建立在他们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当中感人肺腑的事迹留给我们的深切感受、如果我们不去接触他们,走进他们,根本不会得到这样的认识、所以说对一个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建立在对他们深入了解的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实践,我们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框的内容。
布置预习任务:大家对这一框的内容有过初步的预习,下面给三分钟的时间每个小组分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一个方面,第一组第一点,以后依次。要求每个小组指出这一点里主要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并首先由我们的同学自己来解答。(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为什么说认识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 2.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哪几种途径获得的?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2.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为什么还要认真看书学习?A.书本知识也是前人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可以拿来直接运用,而不必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B.每个人的生命\精力和实践的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则是无限的。后人直接实践的结果也有很多是学习借鉴前人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讲解:下面我们依次来了解以下这四个方面。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援引唐代名画家戴嵩画牛的故事:斗牛时,牛尾夹在两腿间,而画上的牛尾上天,不符合牛的生活习性,因为画家缺乏深入观察的实践。
提问:1、请大家自己举例说说你有那些认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吃水果它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去尝一尝;一件衣服是不是适合自己要亲自试一试;买股票能否赚要调查一下有关该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状况:一个人善不善良要在实际的接触中才能知道;等等)
2、那么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形成认识呢?(这是因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外界事物接触,把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来,在经过人脑整理加工后才形成的。)
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具体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践中获得认识的几种基本途径。
提问:我们先来回顾和复习一下前面介绍的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类型,是哪三种?(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科学实验)
那么人们的认识也是通过这三种途径获得的。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1)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在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中获得的。
提问: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的认识有哪些?举例说说。
自然科学的产生如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产生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生产活动是畜牧业和农业,要放牧和种植,就要计算时间和掌握昼夜更替、季节转换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天文学就是由于生产活动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数学的产生也来源于实践。在原始社会,人类集体狩猎捕鱼,共同分配劳动果实,由此逐渐产生了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
(2)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是在变革社会的活动中获得的。
提问:人们通过变革社会的活动,获得了哪些认识?举例说说。
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有利于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更有效、更迅速的解决问题。如中国加入WTO,必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与世界的接轨。一些文学作品的完成也是借助于实际生活的原形,艺术高于生活,但它也是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如上海作家余秋雨写的一本笔记体散文集《行者无疆》就是去年跟随香港凤凰卫视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后写下的。
(3)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大来源。
提问:有哪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借助科学实验完成的?举例说说。
近代许多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完成的。如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并首先提炼镭元素。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十年的大量实验,搞清了电和磁的关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确立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现代还有许多前沿科技,如培育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破译人体基因密码等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完成的。
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同时实践又在推动着人的认识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
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社会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
提问:实践推动认识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课题、新要求,促进实践中的人们去不断探索和解决,从而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比如说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拿对文盲的定义来看,60、70年代,不识字的人就是文盲,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进行了新的定义,不会使用现代的自动化工具、不会操作电脑、不会英文等现代标准来重新定义文盲。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未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不断的与时俱进的充电,学习各种知识。因此我们的同学们如果将来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应该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2、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认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说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肉眼观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给人们观察天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高、新、尖的器材,如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后又发明了高能加速器、粒子对撞机,使人的器官得到延伸,视野不断拓宽。
人们形成的认识,总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它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来看以下第三点。
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提问: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那么认识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滥竽充数的预言故事的教训:南郭先生为齐宣王演奏吹笛,混在人群中装模做样,后来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他不喜欢很多人一块儿吹,要求一个个的吹给他听,这时南郭先生再也不能蒙混过关了,就从王宫逃走了。是真金就不怕火炼。没有真才识学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总会有露出马脚的一天。所以我们的同学在学习上也要作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打好自己的基本功,作到诚实。诚信现在是各行各业提倡的一种精神品质,说假话、打假球、卖假货、写假新闻等造假行为总有穿帮的一天。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的丑闻使他被迫辞职、1988年汉城奥运会约翰逊服兴奋剂被查出后,取消他的冠军称号,禁止他参加比赛两年。因此我们的同学也应从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中受到教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最后一点,让我们来看一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我们学习各种电脑技术的操作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和维护电脑;投资商到处投资总是先要到实地进行一番考察,认为某地是否有投资的价值,然后才会作出决定,上海吸引了很多外商的目光,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上海的无限商机,以及在以后将会获得的丰厚的利益回报。
这里,还要介绍一个小知识点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提问:1、大家看课本后,请回答什么是直接经验,什么是间接经验?
2、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么为什么还要认真看书学习?
l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有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面的知识,重点要求掌握四个知识点,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其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初步树立实践的观点,培养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和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l 课堂练习
评论下面的观点:“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l 课后记
从教学内容来看,能够较好的把握本框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点的分析能够深入浅出,把书中的理论性的东西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考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是在内容的组织和处理上还缺乏技巧,内容较多,安排的合理性与组织的精密性以及事例材料的筛选还须提高和完善。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讨论结合讲解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自己首先解决,与老师点出问题再组织讨论相比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并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大家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益,能够使合作团结的学习方式得到培养。
从教学实效来看,同学们能够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的进程,积极主动的思考,踊跃的发表见解和看法,回答问题,开动了脑筋,活跃了思维,并且能够把书本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理解,体现了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时事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内容过多,安排紧凑,在讲授的过程当中有粗细处理不当之处,主次处理得不是很得当,这是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克服的地方。
演讲稿---让青春飞扬
时常听别人哼唱,自己也时常哼唱着姜育恒的那首《再回首》,惟独对“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这一句不愿认同。“孤独王子”唱得未免太超然了--一生反复追寻,就只得出了平淡是真的结论。
平平淡淡是最真,说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甘无为吗?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带着中学彩色梦走进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们也在高喊着:平平淡淡是最真。且有人认为只要“与世无争,恬淡一生”便可无忧无虑地生存,颇有要把老庄的“无为”思想发扬广大之势。是什么使我们丰富的校园生活渐退了缤纷的色彩呢?又是什么使我们真实的熔浆凝固,不在有来自内心深处的热血沸腾?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梦想中的象牙塔?是因为我们未走出自我困惑的地带?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真的不在年轻,确实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了呢?不!都不是!主宰世界的是你,放弃世界的仍然是你。
生活得最好的人,不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除了你没有走进理想的大学,除了你没有把握住一次几乎成功的爱情,除了你心中那份虚荣于倨傲,你对生活究竟有多少正确的感受?生活究竟给过你多少真正的重荷于不平呢?没有!只因为在当代的中国,在我们这个文盲、半文盲数以亿计的国度里,大学生既被社会过高的期待,也过高地期待着社会,只因为我们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那种求平淡的心态,仍是不思进取的借口。于是,你曾经也想要有所作为,却不知道从何做起,跟着感觉走,在各种诱惑面前远离本真状态,被泥沙俱下的时代大潮裹挟着四处漂流。当你疲倦地走过无数个三百六十五里,你才发现留在身后的除了那份平淡,什么也没有。
不再回头的,不只是那古老的辰光,也不只是那些个夜晚的星群和月亮,还有我们的青春在流逝着。四年,我们有幸拥有着这四年,但多少人的四年已一去不返;更还有多少人在为能拥有这四年而埋头于题海和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中呢、当初我们从他们这种状况中走出来,走进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难道就是为了追求“平平淡淡是最真”吗?
在我们四年的每个日子里,倾注了亲人的多少关怀和温暖,他们流淌着辛勤的血汗,默默地支持着子女的选择,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我们能自己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在许许多多的眸子里时时刻刻地流露着对我们的期待,期待我们能用知识建构大脑、用我们的手去为人们描写更美的生活。在亲人面前,在那些关注我们的人的面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认为“平平淡淡是最真”呢?难道我们付出我们的金色年华,挥洒着父母的血汗仅仅是为了换取这份平平淡淡吗?仅仅是为了换取一张各科都过了60分的毕业证吗?小到为了每个家庭的付出,大到为了那如水流逝的时光,我们怎么就可以轻易认同“平平淡淡”才是真呢?
最欣赏把撒哈拉沙漠变成人们心中的绿洲的三毛,也最欣赏她一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但所有参与、尝试过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他们的世界却不是一份平淡,不是一片空白。记得有一天和班上几个新近参加美术班学习的女生谈起了她们学习美术以后的感觉和收获。她们告诉我:并没有什么大飞跃,但确实已学会了怎样用心去观察一个事物。也许她们永远成为不了画家,但是我赞叹她们的这份参与意识和尝试勇气。我想告诉她们:即使你们不成功,你们也没有成为空白。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我的确平凡得很,无一技之长,不会唱不会跳,更不会吟诗作画,注定这四年就这么平淡了。世上不过只有一个天才贝多芬,也不过是只有一个神童莫扎特,更多的人是通过尝试,通过毅力化平淡为辉煌的。毅力在效果上有时能同天才相比。有一句俗语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
不要再为落叶伤感,为春雨掉泪;也不要满不在乎地挥退夏日的艳阳,让残冬的雪来装饰自己的面纱;岁月可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则使灵魂起皱。
拿出我们尝试的勇气,拿出我们青春的热情,大学四年毕业时,再回首,我们没有平淡、遗憾的青春。让我们的青春飞扬吧!
点评:
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就像一件杰出的艺术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它都会给你留下品位不尽的美感。《让青春飞扬》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在这篇演讲稿中演讲者高远而富有现实意义的立意,演讲者对现实热点问题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但这篇演讲稿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极富哲理的语言风格。
首先,演讲者选择了一个极具时代气息的青年人关心的热门话题,她不谈古而论今,论的是在现在许多青年人中流行的一种人生观,她入题是从一首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开始,巧妙入题,单刀直入,直切主题三言两语切中要害,通过包含情感的分析,批驳了一种无为的消极人生观,而鼓励青年朋友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相信许多青年朋友听了这样的演讲以后一定会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全篇演讲稿洋溢着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蓬勃感。
其次,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篇演讲稿时时处处闪现着精彩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这些哲理性的语言使整个演讲具有了一种思辨的色彩,给整个演讲稿赋予了活的灵魂。如:“生活得最好的人,不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不再回头的,不只是那古老的辰光,也不只是那些个夜晚的星群和月亮,还有我们的青春在流逝着。”等等,这些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语言,蕴含着演讲者对生活的真知灼见,也透视出演讲者的睿智,听了这些极有见地的话语,我们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这是臆断叙述性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演讲中这些美好的言语就像是一串串美丽的音符,使整个演讲乐章变得更加华美,更加富有韵味。这种语言风格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演讲者借鉴学习的。
再次,演讲人在她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如:“不要再为落叶伤感,为春雨掉泪;也不要满不在乎地挥退夏日的艳阳,让残冬的雪来装饰自己的面纱;岁月可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则使灵魂起皱。”给听众一个美好的意境,这些语言是那么的让人熟悉和感到亲切,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觉得不应该具有伤感的情怀和观念,而是让我们的热情之火重新点燃,重新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演讲稿中还不乏大量使用排比的句式和正反式的对问,加快了文章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最后,文章中渗进了形象的比喻,如“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说明了更多的人是通过尝试,通过毅力化平淡为辉煌的。
一个严肃的问题能够在轻轻松松的聊天问话中去表达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企及的,它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我们这些学习演讲的学生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模仿,最终应用到自己的演讲稿中去,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为自己的演讲稿添色。
参考资料:http://www.wmsj.net/ReadNews.asp?NewsID=7541
⑧ 少儿编程是什么,怎么学
少儿编程教育是通过编程游戏启蒙、可视化图形编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解难能力的课程。
少儿编程学习年龄段:
4-6岁:少儿编程小游戏
这一阶段不必刻意学习,可以玩一些不含字母的编程小游戏,比如用指令控制一个角色到达终点,绕过障碍物,用循环来完成重复任务等等。
7-9岁:可视化少儿编程学习
这一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开始更快地发展,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系统的编程学习计划,但还是要以兴趣为主,让孩子喜欢上编程。7-9岁的孩子可以用可视化的编程工具来完成稍微复杂一些的任务,比如Scratch少儿编程、App Inventor等。
10+岁:代码编程语言学习
10+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一门真正的编程语言,比如Python,初步学习算法、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编程,尝试编写软件。也可以接触一些硬件编程,比如用Arino做个小机器人等等。
(8)未来小学的教学发展扩展阅读: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将编程纳入中小学基础课,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在中小学阶段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可见,编程学习低龄化,正成为教育的新趋势。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电子产品深入影响着这些少儿的日常生活,学编程未必是拔苗助长。在分析、设计、优化的编程实践中,孩子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将得到锻炼。
不可否认,时下的少儿编程行业有待规范,但这并非编程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让它更好地与少儿对接。多一些图形化编程、趣味化教学的探索,多一些由易到难的课程设置,必将有更多孩子进入编程的大门。
⑨ 急求一篇关于小学生珠心算培训的看法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珠心算?
珠心算是以珠算为基础,通过训练在头脑中形成算盘的影像来拔打头脑中的算盘,从而使计算能力大大增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众所周知,传统珠算在运算时,由于脑、眼、口、耳、手等器官和肢体的协调作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智作用。而珠心算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即:计算时不用用手拨算盘,而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脑像图”,从而将所有的计算步骤全部在脑海中完成,最后得出答案。这种“脑像图”的形成主要依靠右脑活动实现,大脑的直接运算,有力地促进了右脑功能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大脑整体功能的提高。
二、珠心算教育对儿童具有显著的智力开发作用?
2006年,中国珠算协会编辑的《珠心算教育与少儿智力开发——全国珠心算教育对比实验测试优秀成果选编》一书通过大量翔实的对比实验测试数据证实珠心算教育对儿童具有显著的智力开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记忆力提高。测试数据表明:接受珠心算训练的儿童的记忆能力要比未接受者高2~4成。
2.思维能力强。思维品质测试对比大量数据表明,在珠心算实验班学生答题正确率高于普通班的同时,答题速度也比普通班快1/3—1/2。除此之外,无论一题多解的数量、类型,还是组合分析的发展水平,珠心算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成绩普遍存在明显差异。
3.独创性好。测试形象编题、数字编题、模仿编题和独立编题等几项内容,实验班的思维独创性优势明显。珠心算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自编应用题的数量,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在困难与新异刺激面前采取对策的独立性。
4.阅读速度快。珠心算实验班学生的阅读速度为13.93个汉字/秒,普通班仅阅读7.85个/秒,实验班比对照班快77.4%。
5.智商提高。通过智商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智商增加值或智商值均显著高于普通班。
6.各科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数学成绩超常提高,实验班学生成绩平均比普通班最多高出20分以上;而且通过多届小学毕业生在初、高中的成绩对比,发现学习珠心算的儿童不仅在优秀生中占据重要比例,而且大多是班级内的三好生和优秀班团干部。
7.珠心算教育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作用,不仅对普通儿童教育效果好,对智障儿童教育效果也显著。
8.学习珠心算提升的脑力可以长期保持,发展有后劲。学习珠心算儿童的后期发展跟踪调查显示,学过珠心算学生的后期发展状况明显优于未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如内蒙古宁城县五间房小学前五届(1992~1996)珠心算教育实验班,学生高中升学率平均为75.7%,全县仅为15.6%;三届大学升学率平均为39.3%,全县为15.6%。测试数据还显示,无论从升入高一级学校(初、高中)后的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实验班都明显高于普通班。这种现象不是一届,也不是一所学校,具有普遍性。
三、学习珠心算的目的?
“珠心算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训练少数心算尖子选手,而是为了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使儿童更聪明。东方金子塔的连式心算教学法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胆怯等表现有着卓越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了心算能开发儿童右脑、提升智力、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快速计算的作用。
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就是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训练中通过数字图像的转化运算及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快速提高儿童的计算能力;口、脑、耳、手、眼的协调能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自我控制能力、空间想向力、注意力等六大能力,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珠心算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珠心算教育事业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教育部、财政部将珠心算列入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中国珠算协会作为国家权威的行业协会,对民办珠心算事业的发展积极鼓励支持。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世届珠算心算联合会、发布了《关于珠心算教育具有开发儿童少年智力潜能作用的调查报告》。全国各地的珠心算学校、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教学方法、办学模式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也涌现出如东方金子塔学校等规模、影响较大的全国连锁性知名专业教学培训机构。
近十几年来,珠心算教育因为具有十分显著的智力开发作用,在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发展迅猛。在国内,全国学习珠心算的儿童,每年以百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累计已达1000多万人。在国外,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学习珠心算之风势头强劲,东南亚则掀起了 “珠心算热”,并向澳洲、欧洲发展。
五、多大的孩子最适合学习心算?
幼儿中班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学习珠心算。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珠心算则恰是利用大脑空间想象力和形象再现能力,将算盘及其拨珠过程由实物和形体动作转化为脑中思维拨珠运算的一种快捷的心算方法。少年期以后,就将失去这种儿童潜能开发的最优时期。
知名儿童教育专家、“连氏心算”发明人、东方金子塔学校校长连凰岑女士介绍,珠心算的学习,原则上年龄愈小愈好,因为人类智力脑细胞的成长,3岁以前已完成70%,4岁至12岁成长至100%。因此,4至12岁这一阶段,是学习珠心算的黄金时期。
五、珠心算都是从高位加起,而小学数学要求是从低位算起,这相突吗?
小学数学计算的从低位算起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包括笔算、口算和速算。笔算的加、减和乘是从低位算起,但是除法却是从高位算起的;口算和速算的加、减、乘、除全部是从高位算起。所以小学数学计算教育本身的运算顺序就有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多种情况,小学数学本身如果不存在冲突,那么珠心算作为口、速算中的一种,也就不存在和小学的冲突了。但是我们需要和学生讲清楚,在那种运算下使用什么顺序就可以解决混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