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没有什么框架或者学得快的方法
教学设计是有个框架,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这部分又大致分为导入、新课、拓展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布置等)、教学反思。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9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㈡ 小学教案格式是什么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3)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4)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5)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6)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不同变形,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7)掌握恒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由圆的几何性质出发,利用三角函数线,探究同一个角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学习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 及 的推导及运用:(1)已知某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2)化简三角函数式;(3)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难点: 根据角α终边所在象限求出其三角函数值;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三角恒等式.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利用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及 ,并灵活应用求三角函数值,化减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投影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与初中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样,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同角三角函数之间关系,弄清同角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函数值之间的互相转化.
【探究新知】
1. 探究:三角函数是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来定义的,你能从圆的几何性质出发,讨论一
下同一个角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吗?
如图:以正弦线 ,余弦线 和半径 三者的长构成直角三角形,而且 .由勾股定理由 ,因此 ,即 .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当 时,有 .
这就是说,同一个角 的正弦、余弦的平方等于1,商等于角 的正切.
2. 例题讲评
例6.已知 ,求 的值.
三者知一求二,熟练掌握.
3. 巩固练习 页第1,2,3题
4.例题讲评
例7.求证: .
通过本例题,总结证明一个三角恒等式的方法步骤.
5.巩固练习 页第4,5题
6.学习小结
(1)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的前提是“同角”,因此 , .
(2)利用平方关系时,往往要开方,因此要先根据角所在象限确定符号,即要就角所在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五、评价设计
(1) 作业:习题1.2A组第10,13题.
(2) 熟练掌握记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试将关系式变形等,得到其他几个常用的关
系式;注意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与步骤.
㈢ 小学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 《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 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 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 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 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 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 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 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㈣ 小学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 (要表格试的)
第 一 课 :课题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㈤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九册课文。文章以其
简洁优美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
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反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由于
文章所述的内容已不复存在,所以表达的思想具有凝重的历史感,今天的学生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结合”实验班的学生。
2、 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很好,每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3、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
4、 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术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了解不够。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编号
知识点
学习目标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综合
知识
①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通过对比理解课文内容。
②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③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
√
√
情感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
√
能力
① 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辉煌和毁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
√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词语
行为动词
知识
理解
圆明园的过去、现在的状况,火烧圆明园是怎样的情形。
浏览、制作、讨论
能力
理解
利用网络增强理解、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浏览、写作
情感
理解
“毋忘国耻 振新中华”
朗读、浏览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了解圆明园的过去辉煌和现在的惨状。
解决措施:讨论、朗读、网络浏览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网络考查制作电子作品,汇报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解决措施:自主协作学习、网络浏览、讨论交流
四、教学策略
指导思想:
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
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
五、媒体的选择应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时间
媒体在教学中
的作用
媒体使用方式
知识
理解
网络
圆明园的过去、现在
15'
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
浏览观察
理解
多媒体
示范朗读
5'
提供资源
查看、摹仿
能力
理解
网络
圆明园的历史、现状
10'
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
查看、制作
情感
应用理解分析综合
网络
多媒体
英法联军的可恶。(学后感)
我们的责任。
15'
提供资源
情感感染
查看朗读
写作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精华、瑰宝
历史文物——艺术馆、博物馆(喜爱)
园林毁灭——掠、抢、夺(痛恨)
六、课堂定量分析: 定量评价结果:
价指标
统计指标
统计结果
占总时间或
人数百分比
学生参与的时间
学生学习时间
30分钟
75%
学生参与的广度
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时间
15分钟
37.5%
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次数
8次
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
80人次
200%
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
开放性问题
6个
学生提供多种答案
40次
教师提供多种答案
0
综合性和推理性问题
3个
学生得出结论
20人次
教师提供结论
1
学生回答有创意
10人次
学生主动提问
12次
学生参与的形式
上网考察、分组讨论、朗读、阅读、回答问题、写作训练
学生参与的效果
回答问题正确率
98%
纪律问题
0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使用时间
20分钟
50%
㈥ 小学语文教案的格式是怎样的~
1、课题;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3、重点、难点;4、教法选择;5、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讲解、总结、布置作业)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
㈦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内习新课
a、初读容课文,了解大意
b、学习生字词
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4、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