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1 23:58:02

❶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当老师的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教师都想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学成绩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是对一个教师工作的最直接的肯定。我们学校的老师,有许多人的教学成绩优异,教学水平高超,他们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工作的忘我精神,都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把40分钟的课堂作为提高成绩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战场”的仗打好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因此,我们当教师的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头等大事对待。

1、 做好课前准备活动。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课件、教、学具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教师自我心理上的准备。上课前想一想“我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

2、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要适合本班学生,要利于学生接受。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还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去学。

2、 上好每一节课。上好一节课不难,但上好每一节课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首先,上课时老师要创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气氛,要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课堂。只有学生想学、乐学了,课堂才会有效率,效率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其次,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就是一个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第三,放手让学生多讨论疑难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能自己总结、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包办、不帮忙。让学生去感受独立解决完问题后的成功感、自豪感。

3、 注重课堂评价,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促使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下继续应用、发扬这种优点。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那些内向、胆小的学生的自信心。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一般、上课认真听讲、也按时完成作业,但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或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力的,只要我们老师抓住机会,适时表扬,他们的成绩肯定会有一个飞跃。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有利于学生体会自我的价值。

二、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爱上老师。学生们年龄小,在学校里总把老师当成他们的榜样、崇敬不以。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多去关心他们,上课时多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多表扬少批评,多说几个“好孩子”“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用商量代替命令。课下多和他们做游戏、多和他们聊天,从生活上多照顾他们,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三、 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人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与发展,且而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1)、听讲习惯的培养。

上课时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孩子听懂一节课的前提。从开学的第一节课起,我就对学生提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每个知识点、每个要求老师只说一遍,不会重复。

二是学会听同学们发言,小孩子年龄小往往只注意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让他来说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注意听,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且明确规定举手发言的意思是:举手经允许方可发言

(2、)课堂上说的习惯培养。

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是件很好的事情,大胆发言的孩子一般都成绩优异,聪明好学。这是因为上课举手发言既可以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做到语言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声音适度。

(3、)“思”的习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中能够主动向老师提问质疑的孩子比较少,这主要是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落实忽视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状,课堂上我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每节新授课结束前,都留下点时间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讲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养成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的习惯。养成了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4、)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我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作业本,“作业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我们的班级。如果你把它弄的脏兮兮的,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看了你不光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不会高兴。这样就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其次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每次作业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正确。

四、 培优辅差,持之以衡。

由于学生先天条件、所受学前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出现差异在所难免,既然差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减少差异,这就需要培优辅差。首先、培优辅差要有一个计划,但是我觉的人数不用确定、培补的内容也不需要每个人都一样,因为优生和优生之间,差生差生之间其实也是存在差异的,只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小一些。比如,我们一年级在学习退位减法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做“破十法”,我们班的几个学困生都没有学会这种方法。我就让他们分别做了两道退位减法的题目,结果发现有两个同学由于数的组成没有学好,不知该如何去破出十,那我就给他们补习“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数位的知识;有两个同学是把“破十法”与“凑十法”混淆了,那我就多让他们做几道加法、减法都有的题目加以区分;还有一个学生不明白破十的过程与算理,那就让他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慢慢抽象出算式。其次、培优辅差要持之以恒。特别在补差方面,数学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有一环知识脱节没跟上,那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知识欠帐就会越来越多,再去补就难度加大了。最后、要让培优补差的对象之间形成竞争趋势,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给他们每个人都确立一个竞争对手,让他们互相追赶。比如每次练习课,我总会留几道题目给优生让他们去做,而且我还会对他们说“快做,谁谁已经开始做了,我看到他做的很好”,每次考试结束,我都会私下里给几个同学谈心“你这次考的不错”、“这次你和谁谁考的一样好,下次能不能超过他”,这样一来,许多同学每次考试、作业不用我去比较,就自己开始打听“

❷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❸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24

一、提供巨大的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尝试、解决
对小学生而言,凡是人的可能性得到开发,潜在能力得到实现,都可谓是一种创新。小学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独自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给予学生提供巨大的探索时间与空间,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防止教材示范和教师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抑制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出示113+59,教师不作提示抛开教材,鼓励学生勇于思考,积极讨论、大胆尝试,比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最简便,可出现各种解法:110+59+13,100+59+10+13,
113+50+9,113+60-1,120+59-7??这样,消除了学生依赖心理,培养了进取、自信的精神,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二、鼓励学生探索发现,给予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例如:让学生计算,一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2.8分米,高3分米,做这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至少能装多少升水?(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解答:①底面积3.14×(2.8÷2)(2.8÷2)=6.1544(平方分米)侧面积
3.14×2.8×3=26.376(平方分米)需要铁皮6.1544+26.376=32.504(平方分米)≈32.5(平方分米)②容积:6.1544×3=18.4632(立方分米)=18.4632升≈18.5升
这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所需铁皮取近似值32.5平方分米,还差0.0304平方分米铁皮才能做成这只水桶,容积取近似值18.5升,则水会从桶中溢出。这位学生以事实说话,能独立思考,正是创新意思的表现,应热情鼓励,使成功的快乐激励着学生。
三、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根据需要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教学圆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圆的公式s=πr?,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大多数同学回答必须知道半径r才能求出面积,我也作了肯定和小结,有一个同学举手表示不同意老师的意见。认为s=πr?,知道d,则d=c/π,r=d/z。
对这个同学的回答立即向全班同学作出肯定,并向学生说明使用s√:的最终结果是知道r,但我们在求r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答案。
四、灵活多变,提高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大多数应用题都可以用算术、方程、比例解答。例如:“安装队安装一条长275米的水管,前3天安装165米,照这样计算,其余的还要几天安装完?”通过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下解题思路:
4.1用算术方法解。要求其余还要几天安装完,必须知道还剩下多少米水管,以及剩下的每天安装多少米。上写的水管米数是
(275-165)米,而剩下的每天安装米数又与前三天安装速度相同即(165÷3)米,由此得出算式(275-165)+(165÷3)
4.2用方程解。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题中有如下的等量关系:前3天安装的米数+其余每二个安装的米数=水管的总长度。解:设其余的还需要x天安装完,则165+(165÷3)x=275
4.3用比例解。通过分析知道,当每天安装的米数一定时,安装的米数与所需的天数成正比例。解:设其余水管还需要x天安装完,则165/3=(275-165)/x
五、借助教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借助课本内容,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低年级的学生看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看它的排列规律;教学口算时,让学生想出不
同的口算方法;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修一条长8000米长的公路,6天修了全长的60%,照这样计算,还需几天才能完成?学生解答这道题时,既可以用上“8000米”这个数量,列式8000÷(8000÷60%÷6)-6,也可以不用数量1÷(60%÷6)-6,还可以列为6×[(1-60%)÷60%]。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一道题的列式: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全长的4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水渠还需要多少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这道题的解法很多,既可以又能够具体数量,列式为120÷(120×40%÷4)-4,也可以不用具体数量,列式为1÷(40%÷4)-4等。用具体数量和不用具体数量都可以找到几种解法,然后再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学生会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六、借助课外材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引入一则实例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华罗庚和他妻子去买西瓜,他们楼下有一个卖西瓜的店铺,店铺摆放着两种价位的西瓜,小的2元一个,稍大一点的5元一个,大家都围着买小的,华罗庚则让他老婆挑大的,买完他妻子不解的问他为什么买大的,小的比大的便宜。华罗庚却说他吃西瓜是吃的它的体积,从这方面算,三个小的也没有一个大的体积大,他妻子又问大的西瓜皮厚呀,华罗庚说论大小起来说你吃的却是三个西瓜皮呀!他妻子也笑起来。讲完故事后我问同学,球的体积如何去算?笔者举出两个球体半径5,7让学生去算。

❹ 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学数学论文

解题策略
——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
2002年推出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有很多新的内容,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猜测”和“探索”,可以说是“新课标”中的灵魂”。“新课标” 虽然仅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中提到“重视学生检验的习惯”,但我认为,作为数学检验习惯和数学检验能力的培养,理应贯穿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部,理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测和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将构成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这种解题策略可公式化为: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种解题策略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题策略中的“猜测”当然不是毫无依据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础上有一定根据的猜测。既然是猜测,就不一定正确,就有必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又必然出现两种可能:猜测正确和猜测有误。如果猜测正确(经得起检验),则问题获得解决;倘若猜测有误,就应分析探索猜错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径,并进一步作出新的较为合理的猜测。对新的猜测当然又必须进行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求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就是“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的解题策略。
试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笼子里有鸡兔两物,数一数有28个头,有100个足,问鸡兔各几只?
这种“鸡兔同笼”的问题,一般都是用“假设法”求解的,但“假设法”的思路(逻辑思维)难以被一般的小学生理解,如果我们运用“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解题策略。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小学低年级学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数<25。
猜测:取0~25的中间数13作为兔的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13=15(只)
检验1:总足数=4×13+2×15=82
探索:因为82<100,所以13<兔只数<25。
猜测2:取13~25的中间数19作为兔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19=9(只)
检验2:总足数=4×19+2×9=94。
探索:因为94<100,所以19<兔只数<25。
猜测3:取19~25的中间数22作为兔的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22=6(只)
检验3:总足数=4×22+2×6=100,正好符合题意。
所以笼中有兔22只,有鸡6只。
上述解答虽然看似麻烦费时,但富含探索意识。其中的不断合理猜测与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校正,从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符合人类探索、发现、发明、创造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认识特点,对学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真正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养。选取中间数的方法,蕴涵了“中值”、“优选”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这种解题锻炼,直接使学生掌握了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在实践中(在数学中当然也不例外)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这将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
如果对第一次猜测导致的误差执果溯因,进行分析并稍作逻辑推理,则可快捷获得正确答案。
事实上通过探索和第一次猜测(13只兔、15只鸡)并检验,得知足数82比实际少了100-82=18。导致这一误差的原因虽然是猜测的兔子只数少于实际兔子只数。在总头数28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兔,这时相应地减少1只鸡(或者理解为把1只鸡换成1只兔),总足数便增加2,要增加18只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数应为13+9=22(只),从而鸡的只数为28-22=6(只),经检验,结论正确。
后一解法较前一解法多一点逻辑思维的含量,显然也是一种优秀的解题方法(策略),如果说前一种解法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后一种解法完全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解题策略求解,将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❺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❻ 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提高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思维教学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