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设计有趣的音乐教学活动
兴趣,通常是一把打开通往只是大门和成功之路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而长远的兴趣是音乐教室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音乐课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我国具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史,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所以他“歌‘诗三百’,弦‘诗三百’”,极尽“兴”“观”“群”“怨”之能事。而在孔子之后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中,《乐》一直被作为封建教育的经典文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音乐一直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近年来,根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小学开设的音乐课程,较之以往的音乐课,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方面大大增强,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的种子在小学生稚嫩的心田中尽快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个人从事小学音乐课教学的实践经验发现:兴趣是儿童认知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课学习习惯,进而激发其艺术的感悟、想象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抓起。一、兴趣对小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重要影响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西方教育理论先驱霍尔巴特和杜威也十分重视兴趣在知识获得、保持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趣的学习能使知识转变成学习者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够成为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诱因,从而激励其进一步的学习。更具体点说,也就是兴趣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人格,感受到一种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初入学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其个性特征形成的标志,也是其意识倾向的重要环节,又是其基本能力的体验展现。在这个时期,他们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对学习形式和内容感到新奇有趣,学校生活对他们还很新鲜,他们往往很喜欢学习,要求学习,但同时这种喜欢和要求又带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极易受到挫折而见异思迁,这一点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语文、数学等科目还有升学考试的眼前利益作学习驱动力,而音乐课一旦没有了兴趣,就极易被忽略甚至于彻底放弃)。因此,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学生才会自愿地、自觉地、愉快轻松地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体验、理解、表现音乐艺术的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师更应该注意从儿童入学的时候起,就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地培养和激发工作,并使这项工作成为小学音乐课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二、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课教师,在过去十年来的音乐课教学过程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传统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存在着重乐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从而使许多感性重于理性的小学生对音乐课始爱终弃。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学习音乐课的兴趣,必须从调整教学计划,革新教学方法入手。我个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觉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平时音乐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乐趣。 例如,我在《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的教学导入时,先是用慈爱的表情、期盼的眼神、温和的语言编讲《游子吟》故事,并配以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创设母子情深的意境,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角色,用心灵去感受、触摸诗歌中妈妈的爱,真正体验歌曲意境中所蕴涵的艺术美。其次,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日常生活中妈妈慈爱的神情、妈妈轻柔的歌声、妈妈温柔的爱抚、妈妈温暖的怀抱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幸福感和满足感,达到精神境界上和谐共鸣,进而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我还鼓励学生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小红帽》这首歌曲时,一开始我采用学生喜欢的律动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进教室;继而以《小红帽》的伴奏乐曲为背景音
㈡ 谁有关于小学活动课的一个设计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从本期起以每周3—4个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以“体验新课标、新课程”为重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 活动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分成低段组(1—3年级)、高段组(4—6年级)同时开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低段组课程设置如下:
1.体育游戏;2. 跳绳; 3.乒乓球 ; 4.棋类(以军棋、跳棋为主)
5.羽毛球; 6.口语交际 ; 7.美术、手工实践(以绘画、折纸为主)
8.书法 ; 9. 信息技术 ; 10数学乐园 ; 11少儿舞蹈;
12快乐英语
注:《口语交际》与《数学乐园》交叉进行.
高段组课程设置如下:
1.乒乓球; 2.羽毛球;3.田径;4.篮球队;5.跳绳;6.棋类(以中国象棋为主);7.文学习作与欣赏(创作理论与实践);8.美术、手工实践(以绘画、剪纸为主);9.书法;10信息技术;11趣味数学;12舞蹈(欣赏与实践);13快乐英语
注:《文学习作与欣赏》和《趣味数学》交叉进行.
二、 课外活动具体安排:(见附表)
三、 活动时间安排:
日期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备注
星期二
每天下午
4:05教师组织学生
4:15活动开始
5:00活动结束
(打扫清洁)
低段组分组活动
高段组集中活动
下雨天,学生回各班教室,由语数教师各上一节轮流进行。
星期三
低段组集中活动
高段组分组活动
星期四
低段组分组活动
高段组集中活动
星期五
低段组集中活动
高段组分组活动
四、 后勤保障组:
负责教学、活动设备的调剂和添置,保障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