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去立德树人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一名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
第二,做好一名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良好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一名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和技能。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第四,做好一名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求学者一般尊称教育者为“师父”,他的涵义是以师为父,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行为,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举手投足均会列入学生的求知视野,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
以上。
『贰』 作为未来小学教师,如何运用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小学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学做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
『叁』 哪些学校在采用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很多
五步:来
1、预习自源学,探究问题:每位同学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用红色笔标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在预习之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学案中大部分内容,中等以上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完成,但是一些综合思考性题目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需讨论解决,要注意标记。做学案一要强化思考和规范,二要书写认真、标注清楚,一定用红色笔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注重题型、思路、规律的总结。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学生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全面掌控,有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首先在组内三个层次中分层一对一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向上一层同学请教,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时要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老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肆』 小学数学五步教学法指是什么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两多两少两忽视(课内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外学生作业多,自由活动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现象,从1988年起,我们开始倡导“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旨在彻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轻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真正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阶段练习教学法或称五阶段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五个阶段的练习(或问题解决),去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想、培养能力。它的课堂结构是:
附图{图}
二、实验的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四点:
第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强调学生的实践(练习),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事物(数学知识)。
第二,小学数学教材和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范例传授新知;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是:解答例题与习题。基于这一显尔易见的事实,我们的教学应该强调以学生练习为主,以老师讲授为辅。
第三,现代教育理论。1982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的《普通教育学》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等基本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和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我们把一节课分成新知导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运用、后知孕伏等五个阶段。新知导入的练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心向;新知形成的练习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新知理解与应用的练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知孕伏的练习要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四,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1984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题为《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该文件指出:“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尔后,美国数学科学教育委员会、数学科学委员会以及2000年数学科学委员会指出的《人人有份》(Everybobycounts)这份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围绕“问题解决”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这将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我们试图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的实验构建一种以激励学生自我学习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模式。
三、教学的基本程序与实施要求
五阶段练习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它的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精心设计五个阶段的练习与指导措施,课内激励与指导学生练习与思考。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1.旧知迁移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教师应该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旧知迁移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如应用题“相遇问题”的教学,在旧知迁移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三道题:(1)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2)用简便方法计算:18×4 12×4。(3)甲乙两个小朋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两人同时相对行走1小时后还相距多远?2小时后呢?这三道题中,第一题主要为学生小结相遇问题的求解公式“速度和×时间=共走的路程”进行铺垫,第二题则为比较例1的两种解法进行孕伏,第三题为导入新课作准备,并启发学生理解“相遇”的意义和必备条件。
在旧知迁移练习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导入新课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本阶段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重点。旧知迁移阶段的教学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
2.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
我们认为,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士兵在长官带领下的所有训练叫做练兵,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教师可设计阅读思考题、新知探索的台阶题、新知探索的实验操作题或新知发现题。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练习题:
(1)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想一想:正方形或长方形对折后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3)量一量: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的每一个内角,看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4)拼一拼: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猜一猜”是为了在新课一开始,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后面的“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练习,既展现了数学家发现与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又为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新知形成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探索、练习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适当的提示,诱导他们在练习的基础上小结出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一阶段的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新知巩固练习
学生通过上一阶段练习形成的知识,一般来说还不完善、不准确,认识也还比较肤浅。新知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
新知巩固练习的设计,练习题要紧扣新知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可通过变换教材上范例的条件、结论,或转换新知的表述形式、内容,设计出一道道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认识新知的本质特征。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在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思考题:“4比7的结果是‘4/7’,而4比7也可以写成‘4/7’,这两个4/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从意义上、从表示方法上、从读法上弄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这一阶段大致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
4.新知应用练习
这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作业,时间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一开始做课堂作业,教师的讲解就完全结束了。这样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截然分开,信息反馈闭塞,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时间一久,两极分化现象就特别严重。因此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要进行讲解,要用学生中的普遍错例把有关问题讲清讲透,要扶植学生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中的创造性思维。
5.后知孕伏练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横的联系上看都存在教学上的先后顺序问题,所以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应做到知识上前有联系,后有孕伏。据此,五阶段练习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下课时布置几道与本节新知识紧密相关的后知孕伏题,让学生在课外去做,从而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如“小数的性质”新授课的教学,后知孕伏阶段的练习可这样设计:(1)31.30与31.31谁大谁小?(2)1.39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1.40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3)1.39与1.40谁大谁小?1.40与1.41呢?显然,这三道题是在为下一节课上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知识铺垫。
把一节课分成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各个阶段之间必要的过渡和衔接。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各个阶段的安排科学合理,结构严密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从感性到理性,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基础到发展,层层铺垫,循序渐进,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实验的设计
1.实验过程的设计
整个实验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8年9月—1989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现状,设计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与实施要求;第二阶段:零星实验阶段(1989年9月—1990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设计出的基本教学程序与实施要求,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第三阶段:初步验证阶段(1990年6月—1991年6月),选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教学一年,看教学效果如何;第四阶段:对比实验阶段(1991年9月—1993年6月),严格考察“五阶段练习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有无显著差异;第五阶段(1994年9月—1996年6月),实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我们的实验在全县、全省、全国进行推广。
2.实验方案的设计
上述五个阶段的实验,我们在实验开始时都认真的制定了实验方案。为了节省篇幅,下面只简要地介绍一下第四阶段的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考察“五阶段练习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存不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对象的选择:在一所普通小学(安乡县城关镇城东小学)五年级四个班中选出的两个班;分别作实验班和对照班。
(3)实验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实验课题组组长由实验倡导者潘能钧同志担任,实验班的任课教师由谢先荣老师担任,教育局管教学的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实验学校的校长都是实验课题组的成员。
(4)实验因子的控制:实验的自变量是: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对其它主要无关变量采取如下控制办法:
a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由两个教学水平、过去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的小学高级教师担任。
b为了排除师生心理因素的干扰,采取“双盲”实验,即让学生和不从事实验的教师都不知道在进行对比实验,只讲学校要重点考察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及其效果。
c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相同的教材,授课时数完全相同。
d教学要求相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都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达到“大纲”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e严格控制实验班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每天作业时间不超过15分钟。对照班学生课外作业时间可不受限制。
(5)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独立样本的检验方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验平均成绩进行差异检验。
五、实验结果
初步验证实验阶段由城东小学谢先荣老师在该校四·二班进行了一年的实验。该校当时四年共三个班,实验前四·二班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从下表可以看出实验一年后,该班成绩提高十分显著。
『伍』 小学自然教学提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什么
所谓“情·知教学”,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性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明 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牺 牲情性目标为代价。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 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性目标 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 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情·知教学”的教学思想与《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大纲》
要求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这是教学的认知目标;要
求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科学态度等,这是教学的情性目标。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情·知教
学”和《大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更好地完成自然课的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七个方面来完善 自然课的“情·知教学”。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3.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
4.实施信息传递的“立体结构”;
5.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绪性因素;
6.教会学生学习;
7.“学”与“习”的统一。
下面结合《磁铁游戏》一课谈谈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中应如何实施“情·知教学”。
一、明确目标,做到认知目标和情性目标同时并举
正因为“情·知教学”要求认知因素与情性因素辩证统一,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明确认知目标(掌握知
识、开发智力),又要明确情性目标(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质),使二者同时并举,
统一实现。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明确《磁铁游戏》一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性目 标。
(一)认知目标
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形状;
2.知道磁铁能吸铁;
3.使学生初步学会磁铁吸铁的实验,教给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
(二)情性目标
1.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一年级学生持久地进行学习活动的意志品质和敢想、敢做、会做的自信心。
只有明确了目标并将认知目标和情性目标统一于教学过程中,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条件,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性过程和谐共进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情与知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和谐共进的。要达到和谐共进,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 或创造一定的条件,根据《磁》一课的教材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创造条件,达到认知过程 与情性过程的和谐统一。
(一)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知心理因素是先天素质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养成和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创 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问题情境等,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得以较好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低年级儿 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爱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让他们老老实实坐上一堂课确实不易,所以在 教学中努力创设适宜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利用各种手段使学生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才能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同时实现情性因素的培养。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笔者创设了一种 适宜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环境。
1.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学具。有趣的、形象直观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笔者自制了新颖的魔术教具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教具,并为 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如各种形状的磁铁、小木块、橡皮、铁片、铁钉、螺丝帽、玻璃、塑料尺、烧杯 、锯末等。诸多的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制颜色鲜艳、直观形象的图片。笔者针对磁铁常见的形状制作了颜色鲜艳、形象逼真的卡片,结合 磁铁的性质设计了三幅直观的、易为学生理解的挂图。
3.创设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游戏活动。根据本课的三个性质笔者设计了三个游戏,寓知识于游戏之中 。
4.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笔者准备了一段拟人化的电视片,将磁铁的应用知识通过声、像途径传递 给学生。
5.举行饶有趣味的竞赛活动。本课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教学形式,巩固学生已学得的知识,并开发学生的 思维。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这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兴趣盎然,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就连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 跃跃欲试。可见,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能够和谐共进。
(二)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绪性因素
教材的思考性因素是指教材内涵或由教材所引发的在“教”与“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教材的情绪 性因素是指教材内容能引发学习者情绪变化的因素。教材既是认知因素的载体,也是情性因素的载体,为了使 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同时活跃起来,就必须发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绪性因素。
比如,在导入《磁铁游戏》一课时,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编了一个小魔术,这个小魔术利用磁铁隔着纸能吸
铁的原理将铁末吸到纸上,同时在纸上显示出课题的拼音字母。这样做的目的是:其一,引出了本课课题;其
二,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惊奇不已;其三,惊奇之后,学生头脑中会出现“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处于极
其活跃的状态。为了找到答案,学生产生了认知的需求,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这个小魔术利用了教材的
情绪性因素,通过磁铁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活跃了学生的思 维,激发学生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开发智力。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自觉并充分地发掘和 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绪性因素,才能达到认知目标和情性目标统一实现的目的。
(三)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的这种精神。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只有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才会提高学生独 立思索、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给学生群ti表现的机会。为了落实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 参与学习,都有表现的机会。在《磁》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多个分组实验,让实验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或 两次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体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想、去 说、去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在讲授磁铁的性质时,教师将抽象的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
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发现磁铁能吸铁。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这样做既强调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他们实验用的铁钉需要收拾,教师并不直接
命令学生如何把钉子装好,而是将表现的机会充分地给予学生,让他们自己想一个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把铁钉收
拾好,学生通过运用学得的知识把问题自行解决了。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 学生积极表现的心理需求。
2.给学生成功表现的机会。成功的表现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高昂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对于 后进生更为重要。在上课时,难度较小的问题,笔者尽量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并且多表扬他们。通过成功的 表现让他们在老师同学中“抬起头来走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能学好自然的自信心。
总之,上述的种种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和谐共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辩证统一,促使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健康发展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时认知在先,当认知心理活动高速进行时,情性心理便
得到相应的加强,储蓄着新的能量,并培养着较为稳定的性格;有时情性在先,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性格,在
一定条件下,又会把能量回流给认知活动,激起智慧的火花;有时,认知与情性齐头并进,互为条件,合而为
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情”与“知”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在某些情况下,认识因素常常作为一种意识力
量启迪着或抑制着情性的方向和能量;在另一种情况下,情性又常常以某一种心境,加强或抑制思维的强度和
效率。比如在课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认知活动还处于抑制状态,这时教师有意安排的一个新颖、有趣的魔
术表演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的神态反映出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进思维进入了活跃的状态,
这就是情性引起了认知活动的活跃,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动机就可以推动认知活动的高速进行。学生掌握“磁铁
的两个性质”的过程,也并非是单纯的认知过程,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磁铁的好奇和兴趣也越来越
浓,情性因素也相应地增强,以至于产生了想动手试一试的动机。所以当教师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收拾桌面上
的铁钉时,学生一个个乐此不疲;当教师让其停止时,还有些学生不肯放手,这正是认知因素对情性因素作用
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有时认知与情性同时活跃起来。如在教师操作玩具鹅的时候,学生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
,同时手举得高高的,不等教师发问学生已经在下面小声嚷着:“老师手中有磁铁!”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知
因素同时得到巩固和发展。如果每一节课,认知过程和情性过程都能和谐相关,互相促进,保证认知目标和情
性目标的统一实现,久而久之,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就会健康发展,学生的素质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陆』 小学教学如何教
1、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强调物质奖励:
过多的物质奖励可能会使孩子原本对学习的兴趣,变成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学习。当学习变成为了获得奖励而不得不付出,学习就会变成一件苦差事。
此外,奖励物要适当,物质奖励不宜过多,物质奖励过多会削弱内部驱动力,精神奖励也很重要,比如一个爱的抱抱。奖励物不选贵的,要选对的。如:对于喜欢画画的孩子,当他学习表现好的时候,奖励他一盒好的油画颜料,奖励喜欢看书的孩子一套心仪已久的丛书都是非常好的。
2、教育过程中,孩子做的对的事情要及时奖励:
及时奖励更容易让婴幼儿将该行为与奖励结果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增加该行为频率的目的。当然,变化的奖励频率不仅能使儿童某种行为频率增高,而且还有抵御行为消退的能力。
不过,一味地表扬和过于吝啬表扬都不利,在使用奖励的时候多一点过程取向,多一些积极心理状态,养成积极心理行为。
3、及时鼓励孩子:
在遭遇挫折时,过程取向的表扬,使儿童的自我评价更积极、对自己在任务中的表现评价更客观、情绪状态更佳、也更愿意坚持。表扬事实,拒绝虚假表扬。可以提供具体反馈信息的表扬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4、给孩子适当提高要求:
为了避免孩子的水平停留在原来的高度,家长在肯定孩子、给孩子表扬的同时,也可以恰当地给孩子提出一点要求,让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5、让孩子养成习惯:
习惯是不遗传的。用平常心来养育孩子。“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不能用个例来代替全部,用这样的理由来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习惯培养有关键期。语言语汇培养关键期就在中班大班,要多听规范的语言,进行大量的语言刺激。
『柒』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我认为要教好小学语文课程,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但课前预习、讲课方法、作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尤为重要。抓好这三个环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加强讲授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改进教师的讲课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做法,把陈述式教学变为问题式、启发式、趣味式教学。即在抓住教材疑点、难点和重点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去提问、去思考、去琢磨。要鼓励学生的质疑性和异想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要用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情趣的激情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艺术性。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体现艺术性,做到少而精,避免多而繁。要在作业设计的灵活性、综合性、阶段性、趣味性和激发性上多研究、多思考。具体操作上不能老是叫学生读几遍和抄几遍字、词、句,而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老是让学生三番五次地抄做过的作业和课文,而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设计一些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作业,让学生爱做作业,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负担。
『捌』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玖』 在小学阶段如何算一个教学循环
小学的知识都有系统结构,一年到六年是一个大循环,一年到三年是一个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