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谈到教学目标,老师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师用书》中,教材编写者为每一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案中,我们首先确定的就是教学目标。
确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体到一节课中,教学目标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依据。课堂教学其他方面的设计,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必须依从于教学目标,并最终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待教学目标的态度却非常复杂: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把它当作摆设,只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走走过场。在设计目标时,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华而不实,笼统而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到底教学目标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到底该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所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简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它既要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又要让学生明白“应学到什么”。
在新课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了科学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以及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课堂教学目标常以分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这里,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指导的是整个课程的建设,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排,以及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就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变化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课程设计者、管理者、教材编写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校师生等。
而课堂教学目标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一个单元、一节课、一个活动等。本文主要以一节课为例)。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结果,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探究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的形成的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执行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和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
2.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例如“食物链”一课,仅仅是把《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中的“懂得食物链的含义”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的。事实上,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节课往往包含了《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多个部分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制课堂教学目标时对相关因素综合进行考虑。
3.教学要求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主要是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或对教师执行某一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其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往往通过“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组织学生……”、“促进学生……”等句式进行表达。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混合与分离物质的几种操作方法”(《混合与分离》);“组织学生进行凤仙花的种植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种植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多通过可理解、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化动词进行表达。例如,“尝试混合与分离物质的几种方法,独立完成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混合与分离》);“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凤仙花的种植活动;并通过观察,辨认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4.设置各维度分目标不等同于面面俱到。
课堂教学各分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分目标的设定,对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是一个统一的整合体。其相互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科学知识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和载体,科学方法、情感、态度等都依附和融合在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之中,通过经历获得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并促进科学习惯和科学意识的形成;与此同时,科学方法和能力的提高、科学情感和态度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夯实和完善知识结构,训练和提高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范围时,必须全面考虑三个领域的目标,不可有所偏废。但是,这并不等于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面面俱到,同时或同等程度地达成所有各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课,有的可能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的可能侧重于科学方法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有的可能侧重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某一单元、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活动,可侧重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分目标,而另一些单元、另一节课或另一个活动,可侧重其他一个或两个分目标。当然,也有些单元、课或活动,能同时兼顾或达成多个分目标。
二、如何制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1.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由于课程目标是上位目标,它决定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编排,以及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因此,它先于内容而存在。即先有课程目标,后有课程内容(通常以课程内容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
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目标往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由课程目标所确定,通常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来设定。即先有课程内容,后有课堂教学目标。在这里,课堂教学目标(或年级/年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等)为下位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将课堂教学目标纳入到其上位目标中进行思考,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和累积性,并以《课标》为依据,从完整的结构体系上作统筹安排。《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则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载体。教师依据科学课程内容,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科学知识、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情况,完善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再筛选、调整和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其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该脱离课程内容而随意设定。
2.体现科学学科特点,确定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
如前所述,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由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所组成。在制订目标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思考和设计每一维度的预期目标。但由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达成预期并不一定一致,因此,应根据各维度目标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目标的设计上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是一节课或一个探究活动等)中,应该有一个相对重要的目标,即中心目标(或称为工作目标)。通过该中心目标的达成,来实现其他相关目标的积累和达成。通常来说,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中的技能训练目标等,属于可直接评价学习结果的结果性目标;科学探究中的方法学习和思维训练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属于较难直接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性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可选取一个主要的结果性目标作为该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过程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
② 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把握各个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回应用于答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③ 谈谈如何有效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一、目标设计抄要明确
如果袭一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都能用的就不是自己的教学目标,它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把它删掉。
二、目标设计要具有操作性,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监测的
教学目标是体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方式和步骤,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探究的内容全面,价值更高。
三、目标设计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就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的教学方法,它具有让学生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作用。
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6.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
7.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8.什么是亲历活动?
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
10.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
12.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
13.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
14.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
15.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
16.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7.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19.什么是教育评价?
20.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1.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
22.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3.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4.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25.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26.“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28.“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29.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
30.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
31.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32.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
33.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
34.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
35.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6.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37.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
38.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
39.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4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
41.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42.《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43.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
44.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
45.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46.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47.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
48.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
49.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
50.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
51.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
52.如何布置学校里的科学活动园地?
1. 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和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师是这样设计“抑郁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他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抑抑理论;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他让学生提出一种自己的抑郁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提供了一个抑郁病人案例,让学生开治疗处方。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展示月相的变化是一回事,让孩子连续观察并记录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给予儿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坚持性、客观性、认真、严谨……
2.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首先看一下为什么要用行为化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在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中,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述: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②演示热胀冷缩现象;③学习“物体的沉和浮”。这些表述或失之于过于抽象、笼统,或失之于陈述的是教师行为,或失之于只写出要学的课题,至使执教者无法对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和布鲁姆均认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应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由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这些主张,为诸多课程设计者和教师认可和接受。
其次再来看一下怎样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另一位美国学者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显然,这些学习结果具有不同的特征,言语信息涉及“知什么”、态度和倾向性有关,其余的则和“知如何”关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这些不同类型的目标,可以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教学后学生应发生哪些方面的行为变化,从而考虑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些目标。例如,当我们用“会做什么”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用练习的教学方式;当我们用“意识到……”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
3. 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只描写教师提供的情境、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变。
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对情意领域目标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目标这些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很难准确地预设一节课后该发生何种行为变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大自然美的鉴赏能力。这些目标的叙写,与其指明活动后的行为变化,不如指明活动本身(学生需经历的活动)更为有效,何况,活动的收获完全可能超越预期的。
表现性行为目标的倡导者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艾斯纳曾给出一些例证来说明怎样制定“表现性目标”,如“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标准”举的例子是“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等,这些目标的表述均未指明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后能做什么,但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可以把表现性目标视为行为目标的补充
⑤ 如何把握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激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课程目标;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
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⑥ 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其次确定实验的基本方法在了解了实验的目标基础上,就可以确定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证明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可以影响蒸发,蒸发快慢还和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系。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知道,因而,这个实验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用对比法。再如探究尺子的音高变化,显然,实验的基本方法也是比较法。六年级上册探究电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铁芯大小等因素关系实验时,既要运用比较法,又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最后考虑具体细节学生明确了实验的基本过程后,往往就急不可待,立刻想实验。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基本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应注意什么,整个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不能变,哪些条件要变。比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很快得出试验结果呢?加热就一定水先蒸发掉吗?水如果不一样多会如何呢?显然要考虑控制变量的问题,学生一般无法想到,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在考虑具体细节中,由于小学生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头脑中不能具体地显现实验的操作情景,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边想象,边指名一个或几个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既磨练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际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具体的改正方法。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最后考虑具体细节学生明确了实验的基本过程后,往往就急不可待,立刻想实验。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基本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应注意什么,整个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不能变,哪些条件要变。比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很快得出试验结果呢?加热就一定水先蒸发掉吗?水如果不一样多会如何呢?显然要考虑控制变量的问题,学生一般无法想到,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在考虑具体细节中,由于小学生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头脑中不能具体地显现实验的操作情景,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边想象,边指名一个或几个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既磨练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际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具体的改正方法。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⑦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请你简述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当然,问题是要建立的情况。如果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老师,或创造艺术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大胆的猜想,积极思考,渴望自己知道答案的欲望,那么未来数环,那就是失败。
⑧ 大象版小学科学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是什么
大象骨头的那个 是《黄河象》,我记得第一句话是:“在北京的自然博物馆里
⑨ 如何判断一节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有利教学目标的达成
马学军
谈到教学目标,老师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师用书》中,教材编写者为每一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案中,我们首先确定的就是教学目标。
确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体到一节课中,教学目标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依据。课堂教学其他方面的设计,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必须依从于教学目标,并最终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待教学目标的态度却非常复杂: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把它当作摆设,只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走走过场。在设计目标时,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华而不实,笼统而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到底教学目标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到底该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所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简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它既要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又要让学生明白“应学到什么”。
在新课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了科学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以及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课堂教学目标常以分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这里,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指导的是整个课程的建设,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排,以及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就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变化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课程设计者、管理者、教材编写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校师生等。
而课堂教学目标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一个单元、一节课、一个活动等。本文主要以一节课为例)。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结果,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探究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的形成的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执行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和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
2.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例如“食物链”一课,仅仅是把《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中的“懂得食物链的含义”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的。事实上,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节课往往包含了《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多个部分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制课堂教学目标时对相关因素综合进行考虑。
3.教学要求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主要是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或对教师执行某一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其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往往通过“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组织学生……”、“促进学生……”等句式进行表达。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混合与分离物质的几种操作方法”(《混合与分离》);“组织学生进行凤仙花的种植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种植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多通过可理解、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化动词进行表达。例如,“尝试混合与分离物质的几种方法,独立完成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混合与分离》);“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凤仙花的种植活动;并通过观察,辨认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评估题第一单元(b)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评估题
第三单元(B)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我会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物体的冷热也总是在变化着:一杯热水会慢慢地变 ,而插上电源的电热水壶里的水又会慢慢地变 。水冷到一定的程度会结成 ,而电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又会变成 冒出来。
2、由于水蒸气的 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3、我们可以通过用 准确无误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
4、水在自然界中存在 液态、 和气态。
5、水变成冰的过程叫 ,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
6、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 。
二、 我会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 )。
A、没有变化 B、下降 C、上升
2、水的状态变化与( )有关。
A、环境 B、气候 C、热量
3.从不同的角度看温度计的页面,可以读书几个不同的温度。我们应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作为测得的温度呢?( )
A、俯视 B、平视 C、 仰视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该拿在温度计的( )处。
A、上端 B、中间 C、下端
5、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A、华海伦特 B、摄尔休斯 C、伽利略
6、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A、100 ℃ B、37 ℃ C、0 ℃
7、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应该选择( )。
A、水温计 B、体温计 C、气体温度计
8、人体正常的温度是( )左右。
A、35 ℃ B、37 ℃ C、39 ℃
9、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雪融化的时候会吸收热量,所以人会感觉到冷
B、下雪的时候温度在0℃以上,所以下雪不冷
C、 以上说法都不对
10、下列( )现象属于蒸发。
A、 冬天,从温暖的屋子里走到室外,眼镜上会有一层雾气
B、 太阳出来了,露珠消失了
C、 棒冰化成了水
三、 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5分,共20分)
1、我们的身体时刻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冷热,有时候觉得冷,有时候觉得热 ( )
2、大多数物质都会发生形态变化。 ( )
3、从水里蒸发出来水蒸气遇到较热的物体,就会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 )
4、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之间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 )
5、已知的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 )
6、专门用来测定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由于人的温度变化有一定的范围,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再35℃~42℃之间,每一摄氏度细分为10个小格,所以,测定的温度更加精确。 ( )
7、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 )
8、水烧开后,水壶的上方会有一团“白气”,它就是水蒸气。 ( )
9、江河里的水永远也流不完,这是因为地下水会不断渗出来。 ( )
10、实验室温度计有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区别,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温度越高。 ( )
四、 连线题(4分)
温度 毫升
长度 摄氏度
液体的体积 厘米
物体的质量 千克
五、 科学探究。
1、请填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6分)。
(1)
(2)
(3)
(4)
2、写出温度计的温度(6分)。
写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3、完成下列这份研究方案(12分)。
研究的问题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
研究的材料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研究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写出下面各图中使用温度计测水温实验的错误之处(6分)。
( ) ( )( )
六、 科学思考。
1、雨过天晴后,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用图画或文字表示)(8分)
2、夏季的夜晚,小彤家开着空调。过了一会儿,小彤发现玻璃出“汗”了,你知道“汗”出在玻璃的哪一面吗?为什么?(9分)
参考答案:
一、1、冷,热,冰,水蒸气;2、微粒;3、用温度计测量的方法;4、固态;5、凝固,放出
6、获得更低的温度。
二、1~5:CCBAC 6~10:AABAB
三、1~5:√√×√√ 6~10:√××××
四、温度———摄氏度,长度——厘米 液体的体积——毫升 物体的重量——千克
五、1(1)受冷 (2)受热 (3)受热 (4)受冷
2 写作: -8℃ 写作: 12℃ 写作: 35℃
读作:零下8摄氏度 读作:12摄氏度 读作:35摄氏度
3、研究的材料:两个不锈钢勺,一个木夹子,一根蜡烛,少许水,5ml量筒、火柴
相同条件:水量相同
不同条件: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
研究方法:1、用量筒各量取2ml的水分别放入勺子当中,
2、给其中的一个勺子用蜡烛加热,一个放在边上
3、观察其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发现加热的勺子上方冒白气,里面的水明显变少了,而另外的一个水量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加热能促进水的蒸发
4、手未握在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瓶壁了,读书时没有平视。
六、1、地面的水有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有一部分吸收周围的环境的热量蒸发到空气当中了。
2、出现在室外的那一面玻璃上。
因为室外的水蒸气遇冷冷的玻璃于是凝结形成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