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启迪思维。
(1)○○○○○(2)□□□□□□□□
△△△ ☆☆☆☆
比一比,说一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多多少?少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
二、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出示页红花图(课件):小雪(12朵)、小磊(8朵)、小华(9朵)
引导学生发言,教师谈话导人新课。
师问: 小华所得红花是多还是少呢?
生答: 小华得到的红花多,因为它比小磊得的多。
小华得到的红花少,因为它比小雪所到的少。
师小结:在比多少时,一定要一个标准才能比较。例如小华和小磊比,小磊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说小华比小磊的红花朵数多……象这样的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
这节课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小结,谈话导入例3
刚才,我们知道两数比较时,要先知道谁和谁在比较,谁多,多的数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还有它比少的数多的部分}。这多的部分,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例3,研究怎样计算多的这部分。
2教学例3。
①课件出示例3,看图。师问:这道题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轻声地再读一遍题,找出己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再在黑板上出示相对应的示意图。
③想解题思路。
师问:谁与谁比?谁知小雪的红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请学生上来分一分(画虚线),指指这两部分。学生回答时,教师写"跟小磊一样多"部分,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图中的哪一部分?小雪与小磊同样多的是几朵呢?学生回答时,老师掀开8朵红花图。要求小雪的红花比比小磊的红花多几朵,从12只白兔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数?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同座互相说一说。
④列式计算。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如何列式呢?
板书:12-8=4(朵)
为什么这样算?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7呢?5呢?(揭开多的4朵红花图)
⑤检查。
与课件对照一下,算式列对了吗?有没有算错?单位名称写对了吗?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解题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要算出谁比谁多几,就要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6、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怎样计算呢?学生猜测后说理。
7、教师演示过程,指导学生说理。
8、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都是用减法,大数减小数。
四、课间韵律操
五、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完成练习做一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你能一下子看出谁多谁少吗?怎么做?
先读题,找出条件与问题,谁与谁比?谁多?红星星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要求红星星的颗数比绿星星多几?怎样计算.指名说解题思路,再动笔列式计算,最后集体检查对错。
2.课件出示练习题,教师指导。(见课件)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生齐读课题)知道了这类题解题方法是: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多出或少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⑵ 英语版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学过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给应用题填条件.
难点:知道要解答题里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选择合适的问题,再解答.(投影片)
(1)学校买了15个足球,又买了20个.________?
①一共买了多少个?
②还剩多少个?
算式:
15+20=35(个)
口答:一共买了35个足球.
(2)李军家养白兔和黑兔一共26只,其中白兔有10只,________?
①还剩多少只?
②黑兔有多少只?
算式:
26-10=16(只)
口答:黑兔有16只.
2.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
(1)小红拍皮球.第一次拍15下,第二次拍10下.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两次一共拍多少下?
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拍多少下?
③第二次比第一次少拍多少下?
④第二次再拍多少下就和第一次拍的同样多?
算式:①15+10=25(下)
②、③、④15-10=5(下)
口答:(略)
(2)小猫钓了12条鱼,吃了8条,________?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还剩多少条?
②还有多少条?
算式:12-8=4(条)
口答:(略)
师:一道简单应用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如果缺少什么需要补充完整再解答.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光有一本 ,第一次贴8张照片,两次贴多少张照片?
(1)指名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质疑.
师:这道题能不能算,缺少什么?
生:这道题不能算,缺少一个条件.
师:今天我们学习给应用题填条件,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解答.
板书课题:给应用题填条件
(3)分析
出示三个条件.
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算出来.
①还剩多少张?
②送给奶奶3张,
③第二次贴6张,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
师:要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要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需要知道第一次贴多少张,还要知道第二次贴多少张.
师:题里告诉哪个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现在给出了三个条件,看看哪个条件是题里所缺的条件.
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名回答选哪个条件)
(4)读题后列式计算.
选好条件后请一名同学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
算式:8+6=14(张)
口答:两次贴14张照片.
(5)仿例练习——“做一做”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75页做一做.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
师: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需要知道白马有多少匹,黑马有多少匹.
师:题里给了什么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
生:题里给了一个条件是“有35匹白马”,缺少的条件是黑马有几匹.
师:右边给出三个条件,哪一个合适,自己判断以后,用线和左边连接,再算出来.
让学生独立完成算式.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湖边原来有22只小船,_________,还剩多少只?(说出缺少的条件,再算出来.)
(1)指名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
师:这道题缺少什么?
生:缺少条件.
师:缺少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补充一个条件.
师:应该补上什么条件呢?我们应该怎样想?请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使学生知道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还剩多少只,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现在已经知道原有22只小船,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师:所填条件必须适合所要解答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计算.
学生回答:“租出去×只”,或“划走×只”,
(3)解答.
根据学生补充的条件,老师给予肯定后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1.校园里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一共32盆,_________,黄菊花有多少盆?
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算出来.
(1)粉菊花有10盆,
(2)白菊花有8盆,
(3)紫菊花有6盆,
算式:_________
口答:黄菊花有_________盆.
2.口头补充条件后,再解答.
(1)二年级组织参观雷锋叔叔事迹展览._________,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
算式:_________
口答:男生有_________人.
(2)停车场原来停着30辆汽车,_________,现在停着多少辆?
算式:_________
口答:现在停着_________辆.
3.商店有25台电视机,_________,_________?(说出缺少的条件和相应的问题后,再解答)
启发学生这样想:已经知道有25台电视机,缺少什么条件呢?可以是“又运来×台”,或者“已经卖出×台”.根据条件再提出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面已学过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提问题,这节课学习给应用题填条件,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巩固反馈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从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第2题是让学生给应用题填缺少的条件,这比选择条件要难一些,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是第(2)题比较灵活,可以填“开走×辆”也可以填“又开来×辆”,用不同方法解答,第3题让学生补另一个条件和问题,就更难一些了.
本节所讲授内容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九中的第1~4题;第二课时教学例3,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九的第5~8题.
把它在金山词霸里翻译一下应该就行了
⑶ 聋校数学二年级《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 关系。
2.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3.结合应用题教学,向学生进行尊敬长辈,做好事,树新风的思想教育。
教具:投影片、投影仪、练习纸。
学具: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摆一摆:学生动手摆后列出算式。
把9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圈一圈(在教师印发的纸上圈):把8个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①学生各自分。
②根据分的情况,交流算式和算式的含义。
③如果题目中没有“平均”两字,能不能用除法计算?为什么?
(3)完成课本第85页准备题2。
2.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①出示例4及投影片。
②讲图意,并结合内容对学生进行学雷锋做好事、尊敬长辈的思想教育。
③读应用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④分析数量关系。
A.“一共有12人,平均分成3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把12平均分成3份。 ”
B.“每组有几人?”就是要我们求什么?(求每份是多少?)
C.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引导学生讲出“求每组有多少人,就是把12平均 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板书)”
D,学生口述解题思考方法。指名说、集体说、同桌互说。
⑤列式解答。“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⑥问“12、3、4”各表示什么?“4”表示每组有4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和要 分的总数“12”的单位一样。
(2)试一试:王大妈买了12只月饼,平均装在2只盒子里,每盒装多少只?
①学生独立填写课本括号后,列式在课本上。
②同桌交流解题思考方法。
③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3)小结。观察两道应用题。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板书课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得数的单位名称和要分的总数的单位 名称一样。
3.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完成课本第87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交流解题思考方法后再列式解 答。
(2)综合练习:完成练一练4、5、6题。同桌交流解题思考方法后再列式解答。
(3)对比练习。
①出示练一练第3题:二(1)班有6只皮球,二(2)班的皮球和二(1)班的同样多。两个 班一共有皮球多少只?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算式。问:你为什么用乘法或加法来计 算?
②出示:有12只皮球,平均分给二(1)和二(2)班。二(1)班分到皮球多少只?学生独立 解答并集体校对。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如果题目中没有“平均”,还能不能计算 ,为什么?根据这个算式你还可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
4.教师、学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的应用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⑷ 二年级《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知识复与技能
能借助线段图制,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⑸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 怎么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人开放性应用题,能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变性、趣味性、生活性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使他们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一、开放性应用题,形式要开放
可以用故事、表格、对话、图形等形式来呈现数量间的关系。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语言要形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同学们,我们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国家明令禁止中小学生抽烟。可是空洞地说教对抽烟者来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下面我们就。
(1) (1)一个一般收入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
元的“红塔山”香烟,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
① 每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 每年按12个月算,不算闰年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
如果他手头有1890元,问他可以抽几个月?
(2) 一个收入较高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25元的“小熊猫”香烟,那么:
① 每月(按30天算)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 每年(12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 如果他手头有4500元,问他可以抽烟几个月?
④ 请同学们调查你周围的抽烟人的抽烟情况,劝他戒烟并自编一道数学题。
这一道题很有现实意义,把司空见惯的抽烟行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很具有说服力。
二、开放性应用题从条件上开放
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题中有充足条件来解答问题,长此下去,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一旦遇到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藏的问题,就倍感迷茫。设计条件开放的题目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思维。
例如
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单独修甲队10天修完,乙队15天修完,两队合修3天后,让乙队去修。甲乙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甲队每天修1200÷10=120(米),乙队每天修1200÷15=80(米),两队每天修120+80=200(米),合修需1200÷200=6(天)修完。合修3天是多余条件。
解法二:可以先两队合修,每天完成 ,合修需 ,从而发现,1200米、合修3天都是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哪些条件来解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探索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应用题从问题上开放
可以补充问题、选择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问题的开放可以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https://wenku..com/view/08e45cd5dd3383c4ba4cd207.html
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除法应用题教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安塞县第二小学 杜 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4页例题2和例题3)
设计思想:
“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倍的概念是通过两个数量比较而产生的,用其中一个数做单位,看另一个数中包含几个这样的单位,后者就是前者的几倍,有关“倍”的知识,上学期,学生有所了解,也建立了有关倍的初步认识,但是,上学期是根据倍数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而我们现在要完成的内容,则是根据倍数关系,以及除法知识,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考过程。为了防止学生认识上的错误,要让学生反复进行操作,注意让学生暴露自己学习的原始状态,教师帮助修正,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中,充分积累感性材料,扎扎实实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教科书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科书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因为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首先要给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必须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也要联系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样安排教学就比较顺利。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困难些。教科书注意加强实际操作,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建立“倍”的概念,把几倍与以前学过的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应用题。使学生明确求35是7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因此,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上不同,在数量关系上是一样的。这样,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尊重学生之间思维水平的差异,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会运用所学的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所求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较简练的说出解题思路。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复习旧知法。唤醒学生对有关“倍”的知识的回忆。巩固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目的是为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做好认知的准备。)
2、动手操作,初步探究新知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目的是为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做好思维准备。)通过预习“主题图”,让学生提出“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目的是为“堂上交流课”做好讨论和交流的准备。)
3、巩固练习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法. 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20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电脑出示:12里面有( )个4
15里面有( )个3
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二、动手操作,初步探究新知
(一)摆小棒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电脑出示)
师:第二行摆3个2根小棒,你会摆吗?(会)赶快试试吧
提问:第二行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6根)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
电脑出示:6里面有3个2 教师强调还可以这样说:“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并要求学生齐读
2、师:大家在第二行再摆2根小棒,那共有几根?你是怎么摆的?
生汇报,同时教师电脑出示:老师摆的
提问:老师和你们摆的一样吗?
生填空:电脑出示
8里面有( )2,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师强调:也可以说8是2的几倍?
3、师:那如果使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6倍,那该怎么摆呢?一共摆几根呢?
让学生摆
汇报
师追问:12里面有几个2?还可以怎样说?(必要时教师提示)
4、练一练
电脑出示:(1)12里面有( )个6
12是6的( )倍
(2)42里面有( )个7
42是7的( )倍
(二)电脑出示情境图
1、师: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
2、师:你能根据图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会解答吗?
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倍数关系的问题,同时板书:青蛙的只数是猫的几倍?
3、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导出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4、师:你们会解答吗?(学生试着列算式、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汇报)提示学生写答语。
师强调:它们是倍数关系,因此“倍”不能做单位。
5、师小结:像上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应用题”其实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就要用除法计算。师同时板书:(除法)
三、巩固练习
电脑出示:
1、台灯49元 台历7元
台灯的价钱是台历价钱的几倍?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
2、判断
3、选择
4、延伸题
(1)图片 青蛙4只 猴子8只 小鸟2只
要求学生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
同桌说 个别提问
(2)图片
小明说:我今年8岁
小亮说:我今年4岁
大军说:我的年龄是小明的2倍
大军的年龄是小亮的几倍?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算的?
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 除法 应用题
p; 青蛙的只数 是 猫只数 的几倍?
35÷7=5
答:青蛙的只数是猫只数的5倍。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数学学习“体验——理解——解决——应用”的过程。
1.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这节课,主要通过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炼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明确:在两数已知的情况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应该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并记住这一题型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基础与支柱。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摆飞机图,突破这一知识点,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2.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数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用数学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能根据图片提供的大量信息,选择一些有用的数据,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根据具体的题意,按要求提问、并解答。
3、注重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课中,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并且爱说话,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注意坐姿,写字姿势。反复提醒学生专心听讲,不但要听老师的话语,最主要的还要听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发言,因此,我时不时的让学生重复别人发言中的要点以及问题,比如,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往往爱丢“除以”的“以”,这样不但引起回答错误同学的重视,更主要的是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
4、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合作中,往往缺乏时效性,因此,合作前,我注意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并及时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5、在课堂上对个别学困生指导不够,这些学生思维不活跃,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板书过多使用彩色粉笔,导致后面学生看不清楚。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⑺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信息窗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借助情境图呈现森林医生啄木鸟、喜鹊和黄鹂为树木捉害虫的情景。图中提供了有关三位树木医生捉虫只数的相关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入对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两数和”和“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道理。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条
学具:纸条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看:(出示课件)有种鸟,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一起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啄木鸟)
师:同学们猜对了,就是啄木鸟,除了啄木鸟外,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名字?
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鸟类了解的还真不少,其实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仅用清脆的鸣叫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它们还用辛勤的劳动维护着树木的健康,人们都称它们为“树林医生”。(板书课题:树林医生)。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树林医生”这一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探索新知做好情感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学生观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有:黄鹂鸟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鸟多捉了38只;啄木鸟比黄鹂鸟少捉12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要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纸条来摆一摆,同桌两人合作,拿出给你准备好的纸条,和老师一起来摆一摆吧。请大家先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师贴纸条)多少只?(板书:146只)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学生从4根不同长度的红纸条中选出一条)
同桌两人选择。
师:谁类说说你选的哪一条?(指名上来,选择后拿起来)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师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为什么你不选它?(生: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师指黑板上的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了,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师指名板演。
师:(问板书的学生)你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146、38、184各表示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全班交流,自己订正。
3、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借助纸条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下面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的问题。同桌两人合作,可以借助纸条,也可以试着画一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解答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线段图。
师:通过线段图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也就是从146里面去掉12只,(师板书算式)算式里格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大胆尝试让学生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迁移到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将新知识、新助手(纸条)自然贯穿于学生的探究中,引领学生发现摆纸条的好处,为今后学习画线段图做好铺垫。
(三)游戏巩固
1、师: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小朋友们一定感觉累了,下面我们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
师:(师拍2下)我拍了几下?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指名拍。
师: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他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师生交流。
师: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师:老师刚才和同学们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己想玩吗?那么同桌合作,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学生游戏,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插入简单的拍手游戏,既能巩固前面所学,又能适当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2、师: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吧。(课件出示)。
(点击)青蛙妈妈:我捉了162只虫子;小青蛙:我比妈妈少捉38只虫子。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试一试,做到练习本上。
指名汇报,并说出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集体订正,师给予评价。
3、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点击课件:呈现蜻蜓捉蚊子的情景)
蜻蜓妈妈对小蜻蜓说:“这一周我捉了103只蚊子,比你多捉49只”,小蜻蜓说:“我捉了多少只蚊子呢?”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为什么有个“多”字还用减法计算?
学生汇报:(蜻蜓妈妈比小蜻蜓捉的多,也就说明小蜻蜓比妈妈捉的少)。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不能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要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青蛙、蜻蜓……等都是益虫,是树林医生。练习题的设计以此为主角,很好地体现出情境串的连贯性。练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树林医生的本领,而且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田园小卫士,如螳螂、黄鼠狼、乌鸦……,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树林医生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146+38=184(只)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146-12=13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