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中班语言《一颗快乐的纽扣》教案
找了所有的中班语言 好像没你说的《一颗快乐的纽扣》 你的题目对吗?或者不是中班??
活动名称:快乐的小气球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掌握故事名称,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帮助别人。
2、学讲故事中的对话和短句:“别着急,我来帮助你”。“……谁有困难我来帮。”
活动准备:
1、贴绒插入角色:小鸟和小鸡。小鸟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2、实物汽球数只。故事录音磁带1盒,录音机1架。纸(一开大小)1张,笔若干支,颜料(红、绿、蓝、咖啡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录音。
1、教师介绍故事名称,提出听故事要求:他细听听故事讲了些会么?帮事里有谁?它们说了些什么话?
2、小朋友听故事。
3、小朋友听完故事后,老师问:故事叫名字?故事里有谁?
二、学讲故事中的对话和短句。
老师运用边讲边画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学讲故事中的对话和短句。
故事第一段--小汽球帮助小鸟。
1、老师边讲边画: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风推着云儿慢慢地走,一只小汽球一边唱一边飞来了(出示实物小汽球):“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快乐的小汽球,谁有困难我来帮。”(请幼儿跟学一遍)。
2、老师继续边讲边画:小汽球高兴地往前飞,飞过绿色的草地,飞过高高的树梢,突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是谁在哭呀?(出示小鸟)原来草地上有只小鸟在哭。
小汽球连忙问……(请幼儿一起学讲故事中的对话),重点学说短句:“别着急,我来帮助你。”
小汽球就让小鸟骑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小鸟一起飞,把小鸟送回了家(演示教具)。
3、老师扮演小汽球,全本幼儿扮演小鸟进行表演,练习对话。
4、老师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汽球?(这是一只会帮助人的小汽球)。小汽球帮助了小鸟,高兴得唱了起来,它是怎么唱的?(请幼儿一起拍手念)。
故事第二段--小汽球帮助小鸡。
1、老师继续边讲边画:小汽球又高兴地往前飞,它飞过……突然发现一只小鸡掉在河里。(出示小鸡)怎么办呢?(请幼儿各自想办法)。
2、小汽球飞来
了,它怎么说?(让个别幼儿说短句:“别着急,我来帮助你!)
3、小汽球想了什么办法来帮助来小鸡呢?(老师边讲边演示,幼儿可以做动作)小汽球就把自己长长的尾巴伸到河里,小鸡用手抓住,小汽球用力往上飞,把小鸡救到了岸上。
4、幼儿分两组:一组扮演小汽球;一边扮演小鸡练习对话。
5、天空中又响起了小汽球的歌声,它是怎么唱的?(幼儿一起念)
三、故事表演
1、个别幼儿表演
请3位能力较强的幼儿分别扮演小汽球、小鸟、小鸡,戴上头饰,进行故事表演,起示范作用。
故事表演后,老师抱起扮小汽球的幼儿,亲亲他,流露出非常喜欢的情感:“你会帮助别人做许多好事,我真喜欢你。”
2、幼儿集体表演
请三分之一的幼儿拿着小汽球故事中的小汽球;三分之一的幼儿扮小鸟;三分之一的幼儿扮演小鸡;听录音,集体表演故事。
音乐起,飞来了许多小汽球(实物),它们一边飞一边唱:“啦啦啦,啦啦啦……”
评析:
传统的故事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幼儿听,一张图片一张嘴,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也难以很好的完成语言教学的任务。
本教案力求这方面有所突破。教学中,故事的第一遍,由教师讲,以保持故事内容的完整性;第二遍、第三遍,通过教师画、大家讲和教师问、集体演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使幼儿深入其境,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并积极思考:小汽球如何帮助小鸟和小鸡?同时,让幼儿很自然地学讲故事中角色间的对话;第四遍以表演游戏的形式进行故事讲述,幼儿手拿汽球,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人人都介入愉快的
活动之中,改变了过去能力强的幼儿唱主角,能力差的幼儿当配角的情况,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得益,有所提高。
⑵ 幼儿园中班语言小牙刷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2、学习从上到下画短线。 3、初步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 活动准备: 纸箱1个,大牙刷教具2个...
⑶ 幼儿园中班大风车语言教案
大风车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风与风车的关系。 2、体验大家一起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风车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 出示风车引起兴趣,这是什么呀? 讨论怎样使风车转动起来? 鼓励幼儿上来试一试。 为什么你的风车转的快,我的风车转的慢呀? 结论:风大了风车就转的快,风小了风车就转的慢,风停了风车就不转了。 二、游戏活动 1、扮演角色:老师扮演风车姐姐,小朋友扮演风宝宝。 在风宝宝吹动下,风车姐姐根据风的大小转。 2、请幼儿上前和老师合作一起做游戏 3、幼儿体验风和风车的关系 4、教师扮演风姐姐,小朋友们一起来做风宝宝 5、鼓励幼儿找朋友合作围成一个大风车进行游戏 教师点评 幼儿再游戏 6、教师和幼儿一起做个大风车 三、延伸活动 我们风车宝宝一起到操场上去和风爷爷一起做游戏好吗?带领幼儿离开教室,到操场上去做游戏。
⑷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详案包括哪几方面
教案详案:
一、设计意图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可分开写成两点,也可内合并为一点)
四、容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其中每个环节教师的提问和教师预设幼儿的回答都要写上,每个环节最好都有教师小结及承上启下的过度语)
六、活动延伸
⑸ 幼儿园中班语言小牙刷教学教案
认真告诉你,看点有趣的笑话,就会感到很高兴吧.!.重点就是开心点吧 哈!
⑹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谁的本领大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梅花鹿和小猴各自的本领,了解它们共同合作摘到果子的故事情节。丰富词汇:抓耳挠腮、合作。(重点)2.能大胆表达自己摘果子的办法,尝试用语言、表情和动作表现小猴和梅花鹿的角色对话。(难点)3.感受合作的快乐,懂得同伴之间相互帮助本领会更大的道理。
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初步了解动物的本领,幼儿有互相帮助、合作做事的经验感受。
2.物质准备:课件、音乐、视频资料(幼儿在游戏中互相合作的照片)。
活动过程创设谈话情境引入活动,幼儿初步了解梅花鹿和小猴的本领教师出示小猴、梅花鹿课件。
提问:梅花鹿和小猴都有什么本领?你认为谁的本领大?
播放课件,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学说角色对话,初步了解小猴和梅花鹿是怎样摘到果子的1.教师讲述第一段故事,引导幼儿理解:虽然梅花鹿和小猴都有各自的本领,但也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提问:故事里的小猴和梅花鹿都有什么本领?它们是怎样夸自己的?
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认为谁的本领大?
2.幼儿讨论交流摘果子的办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小猴和梅花鹿都摘到果子?
3.教师续讲故事第二段,帮助幼儿理解互相帮助一起合作就能摘到果子的道理。
提问:小猴和梅花鹿是怎样摘到果子的?丰富词汇:合作。
小猴和梅花鹿是怎么说的?
师幼共同完整讲述故事,感受合作的快乐,懂得合作本领更大1.结合课件,师幼共同讲述故事。
2.师幼互动,比较小猴、梅花鹿摘果子前后的不同表现及不同心情,理解互相帮助一起合作会让我们更加快乐。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小猴和梅花鹿没有摘到果子?没摘到果子它们的心情怎么样?丰富词汇:抓耳挠腮。
后来是怎样摘到果子的?摘到果子后它们的心情怎么样?
现在你们知道谁的本领大了吗?
小结:小猴会爬树、梅花鹿会过河,它们用自己的本领互相帮助就摘到了果子,合作让本领更大了。
幼儿表演故事,引导幼儿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现小动物们合作摘果子的情节,进一步感受合作的快乐1.幼儿自主选择角色表演故事。
2.重点启发幼儿能够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现小猴和梅花鹿的角色对话。
集体分享交流,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合作以及合作带来的快乐1.引导幼儿讲述,交流生活中合作的事情。
提问:在幼儿园里做游戏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2.欣赏视频,进一步感受合作本领大以及合作带来的快乐。
小结:只要我们能互相帮助一起合作,我们的本领会更大,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活动评析《谁的本领大》是一篇久经传承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这篇童话故事以梅花鹿和小猴比本领--遇到困难想办法--相互合作摘到果子的情节为主线,揭示了互相帮助、相互合作才能摘到果子、本领会更大的道理。
《纲要》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针对中班幼儿语言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以及具体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学习角色对话对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活动对故事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动物之间的对话。活动中,运用课件呈现赏析故事、猜测讨论解决困难、角色体验理解内容、情感对比明晰道理、关注生活提升经验的环节,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积极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仅仅获得语言经验的积累,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视听结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创设幼儿喜欢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幼儿如临其境,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情感。
动画演示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根据中班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活动中,我们依据故事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生动地表现故事中小猴和梅花鹿摘不到果子到合作摘到果子的过程,让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不仅有助于幼儿模仿,还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再现生活掠影,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利用ppt展示幼儿生活中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精彩瞬间,帮助幼儿回忆、发现生活当中处处体现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有效提问,引导幼儿分析故事情节,明晰故事所讲道理提问是支持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们充分利用有效提问的教学手段,给幼儿创造想说、敢说的空间,让语言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开放性提问。活动中,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处停一停,抛给孩子们开放性的问题,活跃孩子的思维,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如:"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猴和梅花鹿都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使幼儿有话乐说、勇于思考,更能有效地促进师幼间的互动,也能带领幼儿走进作品,与作品产生共鸣。
分析性提问。针对故事的发展脉络及角色的情感变化,提出分析性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角色,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如:"为什么小猴和梅花鹿一开始没有摘到果子,后来摘到果子了?"通过这样的问题互动,能够引发幼儿根据情节分析问题。
递进性提问。活动开始提出"谁的本领大"这个问题,意在引发幼儿说出自己的认识;在分段讲述中,再次出现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体会理解有些事情仅凭个人的本领是完不成的;在完整理解故事的过程中,第三次提到"谁的本领大",意在引导幼儿理解合作本领大的道理。三个相同的问题,体现了问题的递进性,也使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体验式学习,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美国行为主义教育学家库伯提出的体验式主动学习理论指出:"幼儿是在体验中获得感知,提高认识经验的。"过程性的体验和感受,不仅使孩子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角色的心理变化,而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活动中我们运用模仿、表演游戏等形式,启发引导幼儿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如:在模仿小猴、梅花鹿摘果子的过程中,理解它们着急的心情;通过模仿角色对话,从而掌握合作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幼儿回忆,提升幼儿合作的经验中班幼儿是合作意识萌芽的阶段,也是培养合作性的关键期。唤起幼儿回忆与同伴互相帮助、一起合作的生活场景,为幼儿提供一个将文学作品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与幼儿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机会,从而加深对故事里所讲道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愿意与同伴合作的态度,掌握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增强幼儿在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在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⑺ 跪求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怎样写
活动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的: 1、理解儿歌主要内容。 2、懂得同伴间要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闹。 二、活动准备: 视频动画、情景创设(一条河、河面上有一座独木桥)、(小白羊、小黑羊)头饰、儿歌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走独木桥”进入教室。 1、幼儿走独木桥入室,提问:独木桥什么样的?刚才走独木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幼儿自由发言,师总结并交代儿歌的名称。 (二)听录音,把握儿歌主要内容。 提问: 1、儿歌叫什么?有谁? 2、发生了什么事? (三)欣赏动画,理解儿歌内容。 1、引导幼儿观看动画,并提问:两只羊走到独木桥中间,小白养和小黑羊说了什么? 2、两只羊越吵越凶,互不相让,后来怎样啦?为什么会这样? 3、你想对两只羊说些什么? 4、小结:小白羊和小黑羊没有互相谦让结果掉河里了,平时小朋友要怎样做到互相谦让呢?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带头饰表演故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了新的辅助教具——课件,课件的声形并茂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被激发了,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们愿意说、大胆说、连贯说,说出了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内容及角色的对话。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较紧凑、动静搭配合理,整合了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幼儿得到综合性的学习。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幼儿语言的连贯性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
⑻ 幼儿园中班语言数九歌学习目标
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趣味性。 2. 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仿编诗歌。 3. 尝试用适当的身体动作和表情表现诗歌,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欢快的音乐、配乐诗歌诵读音频(需教师提前录好)、动物卡片人手一张,幼儿有集体舞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个“画圈圈”的游戏,但是不能用手指画哦,要用身体的其他地方来画圈,你们会不会呢?快来试试看。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用身体部位画圈。 说明:用身体“画圈圈”游戏是幼儿大致熟悉但没有尝试过的,对他们来说,既不陌生,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能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感知理解诗歌。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画圈的? 师:你是用头画的圈圈,是怎么画的?请你来试一试。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总结。 师:原来我们的头也能画圈,真有趣,来,大家一起来用头画个圈吧。 教师引导幼儿集体用头来画圈,边做动作边说诗歌“大头大头转一圈”。之后继续引导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画圈,并适时引入诗歌内容“动动眼球,绕圈圈”“手臂划划,游泳圈”“手指点点,甜甜圈”“扭扭腰,扭扭腰,摇摇呼啦圈”。 说明:结合身体游戏“画圈圈”,诗歌在幼儿的动动说说中自然产生,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出示让幼儿欣赏、学习,这样感觉更自然,也为后面让幼儿主动创编做了铺垫。 三、完整欣赏朗诵诗歌。 1. 师:把刚才大家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好听的诗歌,你们想听吗? 教师播放预先录好的配乐诗歌朗读音频,集体倾听两遍。过程中教师最好站起来,随意地跟着音频做一些动作,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2.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起玩了一个画圈圈的游戏,就编出了这么好听的诗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首诗歌吧,一开始是用头转圈圈,“大头大头,转一圈”…… 教师可提醒幼儿带上感情朗诵,边朗诵边用身体动作自由表现诗歌内容。 3.师:这首诗歌真有趣,老师还有办法让它听起来更有趣呢,你们听听看。 教师朗诵诗歌,并在每句的结尾处加“衬词”(嘿嘿、嗨嗨、哈哈、哟哟等)。 师:你们也来加一些有趣的词语,或者用别的办法,让这首诗歌更有趣。 教师可鼓励幼儿两两合作朗诵,说到“衬词”处双手击掌。 4.集体合作朗诵,全体幼儿围成里外两个圈,边说诗歌边做动作,当说到最后一句“衬词”处时,外圈小朋友向前走一步交换玩伴,以此类推。 说明:加“衬词”朗诵、两两合作朗诵、集体舞形式朗诵,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积极加入多种衬词如“台台” “哎哎”,并且非常欢快地跟着节奏用身体画圈,诗歌的趣味性得以充分彰显。 四、迁移仿编诗歌。 师:画圈真有趣,小动物们见了,也想来画圈了,现在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底下。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从椅子底下拿出卡片,看一看,想一想,上面的小动物们会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画圈圈。 师:小鱼用什么部位画圈圈呢?你能像诗歌那样说一说吗?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逐个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幼儿进行创编。如: 尾巴摇摇,转一圈。(小鱼) 鼻子甩甩,绕圈圈。(大象) 腿儿划划,四个圈。(小青蛙) 嘴巴点点点,点出一个大圆圈。(啄木鸟) 说明:由用身体部位画圈过渡到让小动物们画圈,巧妙地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为幼儿搭建了喜欢说、想说、会说的平台,幼儿们积极思考,滔滔不绝,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五、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