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炼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
自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经过去了14个年头,这意味着在我国很多地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两轮的实验。这一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置的变革,把原来的“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课”,更是课程理念的变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课程性质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十几年的摸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科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强调问题来自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寻找答案、开始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做学习科学、广泛运用合作学习方式[1]……但是,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公众、家长,对科学教学的质量都还不是十分满意。
“什么才是好的科学教学”,这个问题困扰着包括骨干教师在内的大部分科学教师。对学科本质的追问促使科学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科学教学最本真的问题:什么是科学?影响科学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哪些问题是科学教学最关键的问题?破解了这些问题,就能为科学教学“保底”,让新教师少走弯路,让更多的科学教师更自信地走进科学课堂。
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课程实施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问题指向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关键点和生长点。[2]
一、捡拾散落的珠贝
提炼关键问题的第一步仿佛在沙滩上散步,仔细搜寻散落的珍珠和贝壳。课标、教材、课堂、教研活动都是我们提炼关键问题的“海滩”。
1. 来自课标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此,“什么是科学素养”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再如,教学方式变革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3]因此,“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应该是每一位科学教师能够清晰回答的问题。
2014年,科学课标修订委员会对小学科学课标做出了结构性调整,将原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三大内容领域扩充为四大领域,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凸显了对技术素养的要求。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怎样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来自教材的问题
每一套教材的编写都有其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体例框架和编写特色,但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教材很难把编者的这些想法外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解读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翻开任意一套小学科学教材,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有一类涉及对学生识别与控制变量能力的培养。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这类活动包括比较柔韧性、比较吸水性、溶解的快与慢、声音的变化、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蚯蚓的选择、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的研究、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控制生锈的速度等,内容涵盖3~6年级的8本教材。怎样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识别与控制变量的能力?四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该怎样制订?能力培养的梯度该怎样搭建?教材编写者在编排这些活动的时候是怎样设计的?能力的培养有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也存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文本、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设定各阶段培养目标。这样,我们才会聚焦“怎样读懂科学教材”“怎样指导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等核心问题。
3. 来自课堂的问题
学科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师中,科学课的教师有一项独具特色的基本功,那就是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可以凭借大量反复的操练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关于实验的基本理论是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的。小学科学课有多少个基础实验?哪些实验需要学生亲手操作,哪些实验需要教师演示?哪些是探究性实验?哪些是模拟实验?哪些是控制变量的实验?那么,“科学实验有哪些主要类型”是不是一个教学关键问题?
作为教研员,笔者每年都会观摩不少于100节的科学课,并有机会与一线教师深入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怎样指导学生的科学记录”“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怎样将数据转化为证据”是让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4. 来自教研活动中的问题
各级教研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的。例如,近两年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科学教研的主题是“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学策略研究”。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教师,除了要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之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自己的学生,了解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等,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及内在机制是什么”就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想近几年的科学教学研究活动,从全国小学科学教学年会到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各项科学教学研究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还有一些“热词”,如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思维参与、教学评价等,代表了一定时期内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此,我们提炼出以下关键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怎样侦测学生的前概念”“常用的科学教学策略有哪些”“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等。
二、串起美丽的项链
我们从课标、教材、课堂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发现和提炼出的关键问题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要想串出美丽的“项链”,我们必须寻求理论支撑,将这些问题架构起来,形成有一定层级结构和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化学教研室开展的“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项目将教学关键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跨学科通识性教学关键问题,第二类是学科内通识性教学关键问题,第三类是学科内实践性教学关键问题。笔者认为有一定普适性,试着以此梳理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问题,形成了如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清单(见表1)。
三、后续研究设想 提炼关键问题不仅需要对科学教学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对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不仅要熟悉科学教材的体系框架,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即便如此,提炼出的关键问题能否称得上“关键”也需要反复推敲。因为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能够借鉴的研究成果很少,并且缺少理论支撑,主要凭借我们20年来对科学教学的体验、观察与思考以及多年积累的教研工作经验,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如表1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清单”所示,目前我们提炼了15个关键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做两件工作:一是对每一个问题给出答案,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与真实课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个关键问题进行概要、通俗的论述。我们希望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指引科学教师走上科学教学的正确道路,全面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二是在实践中继续思考和提炼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问题,对问题清单做出必要的和及时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
㈡ 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融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
2、技能操作评价。对技能学习型的实验操作,如温度计的使用、指南针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评价表,请小组长分别评价每位组员的操作技能,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3、小组竞赛。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各组的代号(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组的标志,用时贴在黑板的一侧),当小组或组员表现优秀时,就在该组标志下方加分,各组累计的总分在每次单元评价前结算成该小组每位组员的平时学习成绩。
4.单元评价。单元评价时以笔试为主,作为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目的,尽量避免单纯的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1)挑选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学习。(2)单元评价能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思考。(3)尽量采用影片、图片等媒体或实物,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评价情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㈢ 小学科学教学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应该有收获的。
《奇妙的指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一册中的一堂课,本课主要在学生了解指纹的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法自行深入探究,从而建构指纹的独特性及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
[创“情景”入兴,兴致勃勃]
(上课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断《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片,内容是根据指纹破获案件的故事,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踊跃。)
生:可以用指纹来抓坏人!
生:蓝猫用指纹来破案。
生:我知道指纹就是我们的手指印。
……
师: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指纹有大小吗?
生:指纹是不是都不一样?那自己的一样吗?
生:双胞胎的指纹一样吗?
生:指纹有多少种?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断动画片在不经意间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提了二十几个,看来学生彻地来了兴趣。)
[以“画画”激趣,趣味无穷]
(学生对研究指纹已经彻地来了兴趣,接着就要取指纹了。在这里往往会陷入无趣无味的“机械劳动”中:学生一个一个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纹,刚刚激起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何不让学生来画画“指纹画”。)
师:要研究指纹,咱们还得先把指纹取一来?老师在桌上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边说边出示)看谁能用桌上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纹?
(学生动手取指纹,师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纹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比老师多,也比老师的好!老师就按你们的方法也来试一试。(师边说边拿出印泥,用最简单的方法取下自己的两枚指纹,并在指纹旁边用铅笔随意画了几笔,就变成一幅可爱的“指纹画”。)
(不画不要紧,一画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爱的小虫子。”“咦!怎么变成一幅画了?”“这么有趣的!”,有的已经忍不住想动手了。我心里暗暗得意,学生已经迫不及待,这时候让他们动手效果一定不错。)
师: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喊声差点没把我“震聋”。)
师:好!同学们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来画一幅自己想画的“指纹画”,老师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纹取清楚取完整,开始吧!
(“哗”的一声,教室里一下子就热闹开了!不一会儿,一幅可爱又略带童趣的“指纹画”就创作完成了!同学们都踊跃地把自己创作的“指纹画”拿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个个都显得兴味盎然。)
(一个简单的创作“指纹画”就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取指纹活动中解脱出来了,不但让学生轻轻松松取好了指纹,更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拿“探究”为乐,乐在其中]
(学生通过画“指纹画”取下了指纹,学习的兴致也更加高涨了,再让他们来探究,当然是“乐在其中”了。)
师:看了这么可爱的指纹画,你现在最想研究什么?
生:指纹都一样吗?
生:指纹有多少种?
生:指纹还有些什么特点?
……
师:用你们自己想到的办法,来研究你想研究的问题,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研究问题,并作记录。)
师:有结果了吗?那个组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一样吗?通过把我们的小组的指纹比较,我们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指纹有多少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指纹是圆圆的,我们叫它“圆形”;有的像小山,我们叫它“山形”;有的有点像波浪,我们就叫它“波浪形”。
……
(多么有趣的名字,多么细致的观察。正是有了学习的热情,正是有了探究的兴趣,才会乐于探究,才会乐在其中。)
[让“拓展”促学,学无止境]
(学习无止境,探究亦无止境。探究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出结论,更应该是让学生能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师:学到这里,你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生:指纹除了这几种,其它还有没有?
生:指纹还有其它的作用吗?
生:指纹还有没有其它的特点?
……
[反思]
科学探究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但从字面上看来那么枯燥、繁琐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条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肯定是无益的。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方法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呢?我的“一字秘诀”就是“玩”中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们大人总误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所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能使他们的“胡闹” “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那么,它就是一种“科学探究”!尽管有时这些“探究”活动还不规范、不严密、不完整,但只要我们能精心引导,耐心扶持,相信在他们中间正一点一滴地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在科学启蒙教育中,我们必要克服把“科学”和 “科学探究”神秘化、“圣贤”化、“经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学,我们的科学教育的时空和资源将是无限的,它的潜力也是无量的…
<<<12>>>
㈣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㈤ 小学科学教科版3~6年级复习重点
(一)植物部分
科学概念
1、植物茎的特征:植物有茎,茎上多有节、叶、芽。
2、植物茎的分类:从软硬区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从形态区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
3、植物茎的功能: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还有一些植物的茎有繁殖的作用。
4、植物根的分类:分为直根和须根。直根:有一条比较粗壮的主根,主根周围有几条比较细的侧根。须根:根很细,没有主根,好像一把胡须
5、植物的根的功能:能够支持和固定整棵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6、植物果实的基本构造: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7、植物果实的分类:肉果和干果。肉果: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干果:干瘪无肉的果实。
8、解剖植物果实的方法可以分为:纵切和横切两种。
9、植物叶子的形状。常见的有七种叶形:掌形、针形、披形、扇形、带形、卵形、心形。
10、植物叶子的构造: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网状脉:像桃叶那样,叶脉成网状。平行脉:像小麦那样,叶脉成平行状。
11、植物叶的功能。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能龙水分和二氧化碳,在阳光下制造养料,并放出氧气的过程。蒸腾作用:植物中的水动叶面一水蒸气的形式放出的过程。
12、制作叶标本的步骤:采集、压制、上台纸、固定、贴标签。
13、植物花的基本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完全花:像油菜花那样,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个本分组成的花。不完全花:像黄瓜花那样,比油菜花缺少一些组成本分的花。
14、植物种子的基本构造:胚根和胚芽以及种子、子叶。胚根:将来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将来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15、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光、水分、温度等。
16、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力传播、水流传播。
17、植物的繁殖。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的。此外,还可以由植物的茎和根来进行繁殖。
(二)动物部分
科学概念
1、生物: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它们会生长、产生后代。
2、昆虫:凡是成虫的身体均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软体动物:像蜗牛、田螺、河蚌这样身体柔软,外面有壳的动物。
4、鱼:像鲫鱼那样,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的动物。
5、爬行动物:身体外面覆盖着鳞片,用肚皮贴地爬行,一般卵生的动物。
6、两栖动物:像青蛙、蟾蜍、蝾螈那样,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岸上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
7、鸟:像麻雀那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脚、翅、尾六个部分,体表长有羽毛,有喙,卵生的动物。
8、哺乳动物:身体一般可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外表长着毛,都能直接生出小动物,小动物吃母奶长大的动物。
9、动物的运动方式:在路体上生活的动物大多数靠腿和足走路;在水中的动物是靠鳍或蹼脚游泳的;鸟和昆虫靠翅膀在空中非行。
10、动物的吃食方式:哺乳动物靠牙齿吃食;昆虫吃食物主要靠口器;鸟吃食的方式是吞食。
11、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盔甲、尖刺、奔跑、保护色、装死、拟态、舍去身体一部分等。
12、动物过冬的方式:卵或蛹、躲藏、冬眠、洄游、迁徙、换毛等。
13、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食物等因素。
(三)空气、水部分
科学概念: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它占据一定的空间。
2.水:在常温之下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3、水的蒸发:水慢慢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4、水蒸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5、水蒸气快慢的条件:温度的高低;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6、溶解:高锰酸钾能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如果水分子不减少,高锰酸钾就不会自行沉淀出来。
7、溶液:水里溶解了什么物体,就叫什么物体的溶液。
8、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9、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0、风: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受太阳照射较多,地面上的空气较热;有的地方受太阳照射较少,地面上的空气较冷。热的空气上升,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
11、空气的成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氦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12、氧气: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气体。
13、气象观测的主要仪器:百叶箱、风向杆(风向标、风杯)、雨量器、蒸发皿等。
14、水的三种形态:液体形态的水、气体形态的水蒸气、固体形态的冰。
水有一定的体积,但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水蒸气的形状和体积随着所盛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冰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15、熔解:从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
凝固:从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
汽化;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水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升华:冰直接变成水蒸气。
凝华:水蒸气直接直接变成水蒸气。
16、云:陆地水和海洋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受热后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高空遇冷便凝成小水点或小冰品,浮在空中。
17、雨:云在随风飘动过程中,小水点不断凝结、碰撞合并成较大的水滴,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时,就从云中降落至地面或海洋。
18、雪:当高空中温度较低时,水蒸气在空中直接变成固体的小冰晶,降落至地面或海洋。
19、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原因和过程:江、河、湖、海中的水,吸收了太阳光的热,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后者在空中受冷凝结成云,又变成雨、雪落了下来,回到陆地和海洋。落到地面上的雨、,有的蒸发了,有的流进了江、河、湖、海。水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在海洋、天空、地面之间循环运动着,这叫做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0、人工降雨:根据不同的云层,撒入适当的化学药剂如干冰、碘化银、盐粉等作为冰冻凝结剂,就能加速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增大凝结成雨、雪降落下来。
(四)土壤、岩石部分
科学概念:
1、土壤的成分:沙、粘土、腐蚀质、水分、空气等。
2、土壤的种类:沙质土壤、粘质土壤、壤土。
3、花岗岩:花斑状,岩粒组,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矿物质组成,有白、黑和肉红或淡黄等颜色。很硬,用小刀刻不动。
4、玄武岩:黑色或暗褐色,颗粒密而细,坚硬,常有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孔洞,有的表面有杏仁状的斑点
5、砂岩:由粗或细的沙粒构成。黄色、灰色或绿色,很硬。
6、砾石:由一粒粒大小不等、圆状或接近圆状的卵石构成,也有的由带棱角的碎石构成。
7、石灰岩:俗称“青石”,灰白色或灰色,粒细而密,硬度不大,能用小刀刻,遇盐酸起泡。
8、煤的形成:大约在二三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又湿又热,植物长的非常茂盛,形成了大片的森林。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大批森林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被埋在地下的树木与空气隔绝,并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逐渐变成了煤。
9、石油的形成:是由古代时代生物的遗骸在地层中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
10、火山的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会沿着岩石的裂缝上升侵入岩层之中。有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浆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11、地震的形成:火山活动,地壳中岩层的断裂的陷落等都会引起地震。
(五)声、光、热部分
科学概念: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发出振动产生的,固体.气体液体的发声都与振动有关。
2. 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如尺子伸出桌子的边的长度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低,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
3. 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向四面八方穿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4. 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比气体大,如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脏跳动情况,就是利用固体比气体传声本领大的原理。
5.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通电的灯炮.点燃的蜡烛.莹火虫等,都是光源。
6. 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 光的反射:当光到物体表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反回来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如灯光照在书本上,光又从书本上反射到我们眼里,使我们能看到书上的字。
8. 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不同。表面光滑,浅色(白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大;表面粗糙的则象反。
9. 彩虹:夏天,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天空,有时能看到一条弧型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彩虹。
10. 彩虹的形成条件:雨过天晴阳光斜射在小水珠上。
11. 热传播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辐射。
12. 热传导:热从较热的一端沿物体一直到较冰的一端的现象。
13. 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之间不段循环流动,使湿度刍于均匀的过程。
14. 幅射:在阳光下人们感到热,这种热是从太阳这个发热体直接射出来的,热方式叫幅射。
15. 液体,气体,固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热胀冷缩是一般物体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16.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17. 温度表:温度表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表有:玻棒式温度表、壁挂式温度表和体温表。日常生活中,一般用摄氏度表测定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水沸腾时的温度可读作100摄氏度;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前用“—”号表示。
(六)力、机械、金属部分
科学概念:
1、风向杆是测风力大小、风的方向的仪器,风向杆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风的方向)。如箭头指北是北风。风向杆的风杯转得快,表示风力大。
2、物体的弹性: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形变,当作用力撤除后,物体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物体的弹性。
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人们通常把物体的重力叫做物体的重量。
4、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5、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常用的测力计叫弹簧秤。
6、弹簧秤是根据弹簧受力越大就伸得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7.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存在着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8.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9.水的浮力:水对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水的浮力。
10.浮力的方向:物体受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1.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方向向下;另一个是浮力,方向向上。物体的浮与沉由这两个力的大小决定。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停留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12.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如潜水艇就是利用了物体的沉浮规律。
13.能升空的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和空气具有浮力的道理制成的。古代的“孔明灯”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
14.物体的惯性:物体保持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15.物体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平动和转动。抽屉从桌内拉出、刨床上刨刀的运动叫平动;钟表上指针的运动叫转动。在生活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常常是平动和转动的复合,平动和转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如曲柄连杆可以把活塞的平动变成轮子的转动;齿轮与齿条的结合,可以把齿轮的转动变成齿条的平动。
16.杠杆:像撬棍这像的机械叫杠杆。
17.杠杆的作用:杠杆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支撑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的地方越远,就越省力。如铡刀、剪刀、镊子等都是应用杠杆的实例。
18.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如盘山公路和大桥的引桥就是以长长的爬坡来减少坡度,达到省力的目的。螺丝钉也是根据斜面可以省力的道理制成的,它是斜面的变形。
19.轮轴:像方向盘那样,把一个轮固定在轴上,当轮转动时,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如自来水龙头旋钮、自行车把手都是利用轮轴的实例。
20.滑轮:滑轮一般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21.滑轮的作用:使用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如旗杆顶端的滑轮。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在一起组成滑轮组,这样即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起重机械上常用到滑轮组。
22.传动装置:常用的传动方式有链传动、连杆传动、皮带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装置的作用是可以按照的需要改变力的大小、运动的形式、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快慢等。(1)链传动:像自行车的大齿轮盘和后轮轴的小飞轮用链条连结起来的装置,就是链传动装置。(2)连杆传动:通过连杆传递动力的装置。如缝纫机工作时,踏板的运动是通过连杆带动能够轮子的运动。(3)皮带传动:缝纫机大轮子的运动用皮带带动机头的运动,这就是皮带传动。(4)齿轮传动:用齿轮传递动力的装置,叫齿轮传动。如机械手表就是利用了齿轮传动。
23.蒸汽机:用水蒸气做动作的机器,叫蒸汽机。蒸汽机由锅炉、汽缸和传动装置三部分组成。
24.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锅炉里的水烧开后,产生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的水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来回运动,然后通过曲柄连杆使飞轮转动,带动机器工作。
25.内燃机:内燃机是让燃料(汽油或柴油)直接在汽缸内燃烧,产生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的气体推动活塞来回运动,然后通过曲柄连杆使飞轮转动,带动机器工作。
26.金属的共同性质: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并且有特有的光泽。如铜、铁、铝等常见的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
27.许多金属都会生锈,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28.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有:(1)将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2)在金属外面加一层保护层;(3)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其它金属制成不生锈的合金,如不锈钢。
29.塑料:是由矿物和植物为原料,用科学方法合成的一种现代新型材料。塑料的主要特性是:(1)可塑性;(2)绝缘性;(3)重量轻。塑料的不足之处是易老化,如开裂、变硬等。另外会造成环境污染。
(七)电磁部分
科学概念
1、磁铁的性质:磁铁具有磁性,它能吸引铁(镣、钴等),并能隔着物体吸铁。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两极磁性最强。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之间能发生互相作用:同种磁极互相排斥,异种磁极互相吸引。
2、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称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电的种类:电有良种,即正电和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带的电为正电,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为负电,用“-”表示。
4、电的互相作用: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
5、电路的组成: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等四个部分组成。
6、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碳棒等。
7、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胶木、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纯净的水、空气等。
8、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锗、硅、硒等。用半导体制成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用电器上。如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9、安全用电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A、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通电的插头、插座和破损电线的金属部分。
B、不要用湿手去拨弄或用湿布不擦抹通电的开关或家用电器,擦抹时必须切断电源。
C、发现有人触电,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拉触电的人,而要迅速切断电源,或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再作救护工作。
D、发现电线落地,不要走近落地点,应及时报告大人。
E、发现电器着火,要迅速切断电源,电源没有切断之前千万不能用水去扑灭。
10.电能:电能使通电的电灯发光、电扇转动、收音机发出声音。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11.电能的产生:电能是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如水力发电站是靠水力带动发电机发电,把水能转化成电能的。原子能发电站是利用原子的力量来推动发电机转动发电的。
12.电能的用途: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电能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机械能等,如电风扇、洗衣机、电热水器主要是把电能转换成热能;电视机是把电能转换成光能和声能。
11.电能的优点:污染少、传输方便,应而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
(八)宇宙部分
科学概念
1、产生影子的条件:光和不透明物体,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面。
2、一年有12个月,分成春、夏、秋、东四个季节,一般是春季暖、夏季热、秋季凉、冬季冷。
3、辨认方向的方法有:①利用太阳认方向。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此时面对太阳,背面是西方,左面是北方,东面是南方。②利用指南针认方向,指针静止时的一端总是指向北方,另一端总是南方。③利用树桩认方向,年轮宽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一面是北方。④利用大树认方向,枝叶繁茂的一方是南方。
4、太阳的概况:太阳是一颗巨大而炽热的恒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它的表面温度约有6000摄氏度,太阳的中心温度约有1500万摄氏度。
5、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环绕着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卫星、流行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6、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环绕着太阳运转的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其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
7、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断地由西向动转动,称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8、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转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的,地球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的时间
9、四季变化:由于地球绕太阳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保持不变,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移动,引起地球上温度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由于地球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因此,地球上的四季就会年复一年的进行循环。
10、月球概况: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是地球的卫星,离地球平均38万多千米,它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4,体积大约相当与地球的1/49。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见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球表面比较亮的地方是山脉和高地,比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月球上的山脉是环行山。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达到100多摄氏度,晚上最低能将到零下100多摄氏度。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
11、月相变化:月球上明暗两部分不断的变化状况,叫月相,月球的圆缺变化叫做月相变化。月相变化是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12、月食成因:农历十五前后,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日、地、月恰好或近于一条直线时,地球当住了太阳射到月球上的光,此现象叫月食。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13、日食成因:农历初一前后,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日、月、地三者恰好或近于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的某一地区,该地区就发生了日食。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
(九)环境保护部分
科学概念
1、水的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域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会造成大量生物死亡。
2、1979年我国政府制定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才准许排入自然水域。
3、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生命污染物,工业污染物,交通污染物。
4、为控制和减轻空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有:改进燃烧方法消除黑烟;发展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集中供热;改进汽车燃料: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等。
5、植物的生长一般离不开土壤,土壤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土壤肥力不一样。陪肥土壤的方法有:①保养土壤:适时松土,及时排灌水;②合理施肥。
6、植物依赖周围环境中的土壤、光、水分、温度等因素而生存。周围环境回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同时植物的生长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如: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时,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营养成分和氧气,增加大气中的氧气成分;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改善气候。
7、动物生长活动依赖于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分、温度 、食物等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活、生存。
8、食物链: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绿色植物是食物链中的产生者,动物、细菌等是食物链中的消费者。
9、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叫食物网。
10、生态系统: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依存所组成的系统。
11、生态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生物的数量会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
㈥ 小学科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年至6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http://sj.zxxk.com/SoftInfo.aspx?InfoID=814364可能有
㈦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科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和《杠杆》),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
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
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