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怎样把蝴蝶四等分
没有相关问题的答案 建议你去中国幼儿教育网看看
B. 中班数学教案 分一半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知等分的含义。
4、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1、故事《两只笨狗熊》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2、圆形,正方形若干图片
3、糖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在活动之前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两只笨狗熊》。
2、师简单重复故事内容。
教师:谁能告诉老师故事中狐狸是怎样骗小熊的面包吃的?如果给你一个圆面包,你会分成一样大的两块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一下,一定能分得很很好的对吧!
二、等分圆形,引出概念二等分。
1、教师:有什么方法证明你分的两块是一样大的?
2、教师引导幼儿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分出的两份是不是一样大,并且引导幼儿把分开的两份中的一份与原来的相比,理解分成的每一份都要比原来的要小。
3、幼儿操作等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能把这些图形都分成两等分吗?
(1)、把这些图形分别发到每个孩子手里,每人一个,幼儿动手操作。
(2)、教师观察,指导个别幼儿操作。
4、教师总结: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二份。把分开的两份合起来会变成原来的图形。
三、引导幼儿学习分得一样多--平均分。
1、教师:刚刚我们把正方形的面包分成了两等分,就可以分给两个小朋友,如果有四个小朋友,我们该怎么分呢?
2、刚才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一个物体,分给两个或者四个小朋友,现在呢,老师这里呀有些糖果,想请小朋友来帮忙分一下,怎么分呢?班上有这么多小朋友啊,怎么办,老师想每个小朋友都分一点,你们来帮帮老师,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小结。
(1)、把糖果分别装到盒子里。(盒子里的糖有多有少)
(2)、把幼儿分组,每组请一个幼儿来拿盒子,其余小朋友从盒子里自己拿糖果,每位幼儿只能分两颗糖果。
(3)、鼓励幼儿介绍平均分的意思,并用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4)、请幼儿相互检查是不一样多,对了就鼓励,不对就请其余幼儿帮忙。
(5)、教师小结: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或者一盒整个的物体分成一样大小或是一样多的物体。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品尝糖果
1、向幼儿介绍糖果的好处和危害。
2、告知幼儿要爱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
五、活动反思:
附:故事:两只笨狗熊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它们长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两只笨狗熊。
有一天,天气真好,哥儿俩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儿。它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块干面包,捡起来闻闻,嘿,喷喷香。可是只有一块干面包,两只小狗熊怎么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点,这可不好办呀!
大黑说:"咱们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
小黑说:"对,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
哥儿俩正闹着呢,狐狸大婶来了,她看见干面包,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噢,你们是怕分得不公平吧,让大婶来帮你们分。"哥儿俩说:"好,好,咱们让狐狸大婶来分吧。"
C. 简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和孩子做游戏互动
游戏室孩子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赛,或者比赛捡东西的游戏等。通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耐力和竞争意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好处。
▋教孩子做比较
数学启蒙除了数数,还涉及到图形几何、时间空间、逻辑推理、比较分类等。家长们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较、形状配对知识。例如吃饭时让孩子比一比谁的碗更大,装的东西多,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怎么才能装满它。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想到教孩子数数,其实数数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不单纯让孩子背数字,而是让孩子理解数字。在教孩子数数前,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轻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后才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1234,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D.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一、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自主学习。 全面细致的观察是顺利开展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师幼情感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绪,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把幼儿当作听话筒、收音机,幼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为此,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幼儿,尊重、理解和宽容幼儿。如在中班“感知数量6”的活动中,以幼儿最为熟悉的水果,让幼儿通过说说水果的名称,数数水果的数量,并进行一一比较,哪种多哪种少,如果要使它们一样多有哪些方法,还要按照老师说的数量买相应的水果等等,通过与幼儿玩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通过游戏就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设疑激趣,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幼儿园教学工作本来就细致,严谨的数学教育活动更要求教师细心,包括环节怎么进行,如何提问甚至语音语调如何把握等都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教师提出发散性问题时,幼儿往往有多种表现,有的会朝着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方向发展,有的会超出教师预设的活动范围,所以教师要把握目标的大致方向,才能进行有效指导。如学习5的序数,可在活动室创设“动物园”情境,设置了并成一排的猫、狗、鸡、羊、兔之家,在每只动物的家中贴上多幅图片(每幅图片上有5只相同的动物,其中一只动物的颜色不一样,在每幅图片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活动开始时让幼儿以参观“动物园”的形式自由观察,请他们数一数:动物园里有几种动物?小狗的家排在第几?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小狗的家排在第二,有的说小狗的家排在第四。这就应该进行设疑:为什么小狗的家在排列上顺序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再请幼儿自己进行释疑:原来小朋友数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从左往右数小狗的家排第二,而从右往左数小狗的家排第四。接着让幼儿自由寻找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主动发现颜色不同的动物在图片中排列的顺序,以及让幼儿给动物排队的形式,继续进行5的序数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从质疑到解疑,从探索到实践,开拓了思维,引发幼儿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page} 三、营造角色氛围,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 没有游戏,孩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精彩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掌握知识,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最具活力最具综合性的活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较有效的教学形式。如:在一次大班“复习5以内的加法”自编应用题时,通过组织玩角色游戏“百货商店”的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业务员,提供多种5以内数量的货品。游戏规则是:售货员说出应用题的条件“柜台里有××(货品名称)多少个”,顾客说出应用题的另一个条件“我要买()个××”,业务员说出应用题的问题:还剩( )个××?营业员说出答案:“还剩下()个××”。游戏活动通过变换条件和角色可以进行较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的训练。活动开始时,由于幼儿对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对话不熟悉,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应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大胆游戏,并通过评选最佳营业员、顾客、业务员的形式激励幼儿,这样,游戏很快就能顺利进行下去。通过这种有趣的、寓教于乐的角色游戏活动,树立了幼儿对数学美的感受,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以幼儿为主体、愉悦的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 四、创设活动区,发展幼儿的自立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的生活,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数学教学要根据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特点。数学活动区的材料是供幼儿操作和互动的,它具有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功能。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目的、材料选择、材料投放时机以及材料玩法的制定等进行深入思考,让幼儿通过在数学活动区玩一玩、摆一摆、拼一拼等自主探索性活动,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诱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实践操作能力。如小班的数学区,可以设置一些几何图形,让幼儿利用它们自由地进行拼图、摆弄。开始幼儿的拼图、摆弄是没有形状意识和规则的,操作探索了一些时日,幼儿慢慢地懂得了有形状有规则地摆拼几何图形。再摸索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又懂得了从美观的角度把几何图形的颜色和形状搭配起来进行拼图,拼出来的图形越来越有模有样,也越来越漂亮了。又如中班的数学区,提供一些数学棒,让幼儿学会认数、数数,懂得数的多、少和大、小比较,而且通过探索实践,懂得用数学棒摆出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等。再如: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较强,他们能够通过与同伴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因此,教师除了提供让幼儿独立操作的材料外,还可适当提供一些合作性材料,如棋类材料、扑克类材料,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活动区放置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随时根据需要在数学活动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且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区里探索数学的奥妙,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引导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自立学习。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材料,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可以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几何图形,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在教师的勉励下,全班幼儿跃跃欲试,立即动手进行操作。操作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就可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实践成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有趣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
E. 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分糖果,男女生等分,每人可分6个 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以分10个 如果只分给女生
设男生x,女生y,所以糖果有6(x+y),而6(x+y)/x=10,由此可得y/x=2/3,所以,答案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