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班科学活动《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贰』 中班科学教案反思各种各样的种子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种子》教案与反思
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种植角又要开始种植了,为了让中班的小朋友能认识更多的植物,认识种子,我收集了很多种子,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植物,但又不知道的一些植物种子,从而萌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对劳动果实的爱惜,设置这次有趣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颜色、形状。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种子的果实。
重点难点
让幼儿能按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来进行分类,并掌握一些种植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植物实物图片、视频。 2. 一次性塑料杯。 3. 各种种子,如:蚕豆、黄豆、绿豆、红豆、玉米、南瓜、大豆、豌豆等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录象让幼儿认识实物,并能说出实物的名称
1.幼儿观看视频自由讨论,并小声说出实物的名称。
2.教师提问,让部分幼儿说出看到了哪些实物。
3.说出这些实物的种子。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种子,并讲出种子的名称
1.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种子宝宝?
2.让幼儿挑自己喜欢的种子,并告诉同伴你喜欢的种子宝宝叫什么名字?
3.幼儿挑种子,要求每样挑两粒。
4.教师小结:原来种子有大有的、有小的、有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有各种样子的、有的还可以吃呢,好玩吗?
5.教师出示自己挑的两种种了,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是谁?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三、让幼儿按一种特征去选种子。
1.幼儿自由选取。
2.互相说出自己选取种子的特征。
3.说出自己选出的种子长大后什么样子的?
4.再放视频让幼儿加深印象。
四、你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吗?
1.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泥土,水,和光。
2.介绍种子种植的简单过程。
五、为了让我们班的种植园更漂亮,我们把这些有趣的种子宝宝种到地里好不好?
六、带幼儿到种植园进行操作。
七、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这一活动课中,我的取材来源于幼儿身边的事物,平时幼儿能容易接触到的材料,让幼儿感受知科学就在身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看视频教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都是身边的植物,让幼儿有很大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有些乱,有的幼儿没能按照老师的指令挑选种子,由于太兴奋了,选了很多的种子混合在一起。在说出种子名字的时候,有的孩子选出了自己喜欢的种子,但是说不出它的名字,在我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能够认识了它们的名字。在按种子的特征来选取种子的时候,个别孩子没能按照特征来选取,还是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种子,可能是教师引导的不够,总之整个活动层次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逐步解决教学重点,让幼儿在与种子宝宝交朋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叁』 小班教案科学《小豆子旅行记》及反思
小脚丫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人体器官,在幼儿园里小脚丫每天奔跑、做游戏、踢球…..但是孩子们并不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小脚丫,也很少有机会去仔细观察自己的小脚丫。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自己的身体、器官有初步的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一 多种渠道认识小脚丫在认识小脚丫的结构和功能的环节中,我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和出触觉,让幼儿看一看自己的小脚丫;数一数自己的脚趾头;挠一挠朋友的脚底心;摸一摸自己的脚背;走一走各种质地的毯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参与,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小脚丫由脚心、脚背和脚趾组成,自己的小脚丫能感受出不同质地的材料。当然在走不同材质的毯子过程当中,我也考虑到了各种感觉的对比:软的和硬的、冷的和暖的、光滑的和粗糙的等等。
尤其是在挠脚底心、数脚趾头和走毯子的环节,孩子们非常高兴,感觉像是在做好玩的游戏。
二 情节贯穿始终,动静交替在本次活动中,我创设了小脚丫旅行这一情节,始孩子参与活动的时候更加投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说教。小脚丫旅行--休息--旅行,这也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动静交替,保证了活动的效果。
三 把孩子零散的生活经验归类"小脚丫有这么多的本领,我们该怎么保护它呢?"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孩子们畅所欲言之后我只是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梳理归类和补充。并进行引导:你的脚趾甲长不长?我们应该怎样坐电瓶车呢?
四、反思不足本次活动存在以下不足:
1、在走毯子的过程当中,没有关注到后面的小朋友,前面的孩子已经走完了一种材质的材料,后面的孩子还没有跟上。可以等孩子都走完之后再集体回忆讨论。
2、自主学习的环节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我把小脚丫的功能归纳为:跑、跳、踢、跺、走,但我应该给孩子更多自己回忆的机会,相信孩子会给出更多令人惊喜的答案。
3、最后的结束环节教师无话可说,可以借助怎样穿袜子的儿歌,帮助小班幼儿学会穿袜子。
『肆』 中班科学教案反思各种各样的管子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管子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管子,由于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我先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与孩子们一起探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事物,让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管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管子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一些不能向带管子的通道中乱扔东西等常识。并且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用管子进行简单的造型,创造性地玩各种管子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整个过程我分为三个阶段:
1、设疑激趣,巧妙导入。
我选择了在开始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各种用管子制成的艺术品,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2、师幼参与,探索认知。
本阶段是整节课的重点。在活动中,我坚持以幼儿为本,启发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让他们尽情发挥,积极发言。通过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管子,学习对管子进行简单分类,了解管子的重要性,能爱惜管子,不向管子形状的通道中乱扔东西。
3、活动延伸,培养能力。
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准备让幼儿大胆地想象,亲自动手制作一件管子作品,创造性的玩管子,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管子的特点对管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管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不向管道中乱扔东西。
3、会用管子进行简单的造型,会玩各种管子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管子(软管、硬管、可伸缩的、粗细不同的管、电线管、水管等)、管子造型、纸、抹布、管子艺术品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组织幼儿探究。
师:小朋友,今天书博士给大家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呀?
幼:想!
2、出示课件,师幼共同观看。(课件展示人们用管子制作的作品)
3、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引出管子。
师:谁能告诉我,你刚才看到的是什么?
(幼儿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教师加以引导)
师:小朋友觉得这些东西好看吗?知道用什么做的吗?
(引导幼儿说出管子)
师:它们都是用什么样的管子做的呢?
(铁管、塑料管、吸管等)
(二)探究新知:
1、摆出各种各样的管子,请幼儿参观小小展览会。
师:今天老师专门为大家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管子展览会,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
幼:想。
师:小朋友要注意,看的时候不要挤,要轻拿轻放,我们比比哪位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管子的特点最多。
(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各种管子)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类型的管子。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的管子都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儿可能不是按以下顺序看出来,教师可随幼儿回答的顺序调整教学思路)
幼:有的是铁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软的有的是硬的……
幼: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幼:用途不一样。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管子?
师:这根管子我在洗手间了见过,这是一根“水管”。
师:这是什么管子?
幼:吸管!
师:是的,这是小朋友平时用的吸管!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还有什么管子?你们都在哪里见过这些管子?
3、引导幼儿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师:这些管子都分别用在什么地方?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师:小朋友想一想哪些物品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哪些物品在管子中不容易通过?(幼儿讨论回答)
师: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很多东西,有玩具、纸、抹布、塑料袋等等,这些东西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吗?(让幼儿动手尝试,并联系实际,教育幼儿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4、启发幼儿动手对管子进行简单分类。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好多的管子,可是老师有几位管子朋友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能不能帮它们找找自己的家呢?记住一定要仔细找,水管要进水管的家,吸管要进吸管的家……
(请几组幼儿到前面来分一分)
师:小朋友他们分的对不对?(请幼儿判断正误)
师:你们真聪明,一会儿就帮管子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家。其实,除了这样分外,我们还可以怎样分呢?
(引导幼儿说出根据管子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分类,并让幼儿进行简单归类)
(三)总结新知,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学会了对管子进行简单分类,也看到了很多用管子做成的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一件作品呢?
幼:想。(让幼儿闭上眼睛联想制作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师:你准备设计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呢?(启发幼儿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还可以用管子做些什么游戏呢?比如:传声游戏……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一起去区角里玩一玩管子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管子入手,了解、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知道管子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还可以做成很多好看、好玩的东西,为我们带来了视觉和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幼儿自主设计作品、自由游戏,,不但使孩子们提高了探究的兴趣,还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伍』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与反思《什么东西不见了》
【设计意图】
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块糖、果珍、一次性纸杯、碟子、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
【活动流程】
(一)猜测和假设: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幼儿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
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导入课题。
(二)第一项探索活动:
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幼儿带着问题,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分析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四种糖:面糖、砂糖、冰糖、块糖,每人一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杯子、搅拌棒、一杯温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
2、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我们把这四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
3、幼儿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贴的标志取对应的糖,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5、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把表格上的记录结果统计到老师的大表上。
6、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四种糖的融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化得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