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拼搭昆虫教案
活动准备:
1. 幼儿活动教材《数学》第29页《拼出来的昆虫》
2.自制的瓢虫拼专图,幼儿人手一张记属录纸。
活动目标:
1.在图形拼拆中,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点数各种图形的数量,并能说出图形的总数。
教学过程
一. 它是谁
1.从昆虫王国里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它喜欢和我们捉迷藏,一点点地把身体露出来,你们猜猜它是谁?
2.教师先出示蝴蝶一半翅膀的图形,再加上中间身体的部分,最后拼上另一半翅膀,引导幼儿感受局部到整体的变化过程。
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长》
设计意图:
科学知识类图画书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重要的材料。《长颈鹿好长喔》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实际大小的照片来再现真实的长颈鹿外形,包括长颈鹿的每一个身体部位——头部、颈部、腿、尾巴。我们利用这本图画书的特点设计早期阅读活动,让幼儿用直观的方式感受和理解长颈鹿究竟有多长。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充分理解图画书的内容。
2.通过多种体验方式直观地感受与理解图画书的内容。
准备:
图画书《长颈鹿好长喔》入手一本,相关页面的PPT,长颈鹿身体底板(将图画书中长颈鹿脖子以下、腿以上的身体部分做成纸板铺在地上,其他身体部位由幼儿用图画书中相关画面进行拼搭),黑板一块,夹子若干。
过程:
一、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寻找该书特殊的翻阅方式和表现“长”这一主题的内容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瞧(出示PPT:长颈鹿的脸)。
师:你在哪里看到过长颈鹿?
师:(出示图画书封面)这只长颈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洁克雅”。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关于洁克雅的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幼儿入手一本图画书自主阅读,教师指导。
师:有没有发现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翻书的顺序是从下往上的。)
师: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洁克雅身体的哪些部分是长长的。
二、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各种“长”
师:读了这本书,你发现长颈鹿身上哪些地方长?在书本的第几页?(鼓励幼儿边说边将图画书翻到该页,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黑板上展示。例如,为了真实地呈现长颈鹿脖子的实际长度,就将长颈鹿的脖子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呈现在两个跨页上,当幼儿说到长颈鹿的脖子有四页那么长时,教师就将两本书拼接起来在黑板上完整呈现长颈鹿的脖子。尾巴、腿等其他部位也照此方式呈现。)
三、借助大屏幕演示PPT,和幼儿交流分享长颈鹿身体长长部位的具体作用
1.教师展示PPT的同时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帮助幼儿理解。
师:长颈鹿长长的部位都有些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脖子的作用。
师:瞧!长颈鹿伸长脖子在干什么?(吃树叶。)哪里的树叶?(高高的树上的树叶。)
师(小结):是呀,那么高的树上的树叶,只有长颈鹿才能吃到,因为它有长长的脖子。
师:长颈鹿喝水的时候又会摆出怎样的姿势呢?我们也来学一学。(和幼儿一起摆出类似书中长颈鹿的姿势,体验长颈鹿由于太高喝水有多么困难。)
师(小结):长颈鹿的脖子太长了,它在喝水时必须摆出这种姿势。
(2)舌头的作用。
师:长颈鹿长长的舌头在干什么呢?是怎么吃的?让我们伸出手臂来学一学。你们的舌头碰得到鼻子吗?试试看!瞧!长颈鹿就可以哦!(出示PPT相关画面。)
师(小结):长颈鹿不仅可以用长长的舌头勾住树叶,把树叶扯下来,还能把鼻孔舔干净,它很爱清洁哦!
(3)腿的作用。
师:长颈鹿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可以帮助它跑得快!
师:如果你和长颈鹿比赛,谁会取得比赛的胜利?(出示PPT相关画面。)
师:瞧!这头狮子的表情告诉了你什么?为什么?(狮子胆怯的表情告诉我们它不敢攻击长颈鹿。)
师(小结):长颈鹿长长的腿不仅跑得快,还非常有力!
(4)尾巴的作用。
师:来说说长颈鹿的尾巴看上去像什么。(就像小女孩长长的辫子,甩来甩去的。)
师(小结):长长的尾巴甩来甩去,可以赶蚊子。
2.教师小结:长颈鹿的身体有很多长长的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
3.教师配乐朗读图画书《长颈鹿好长喔》,幼儿完整欣赏。
四、幼儿合作体验,拼搭出长颈鹿的“长”
师:这本书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可以拼搭组合。)
师:想不想看看洁克雅到底有多长?我们来试试吧!(出示放置在地上的“洁克雅”身体部分的纸板,让幼儿从自己的书中寻找“洁克雅”身体上长长的部分,并翻到相应的页面,尝试合作拼搭出一只真实大小的“长颈鹿”,充分感知长颈鹿的长。)
师:孩子们,你们瞧!这就是我们的长颈鹿朋友——洁克雅,它真的真的有那么那么的长!想不想跟它比比身高呢?(可以鼓励幼儿躺下来和长颈鹿比比身高,感受“长”。)
评析:
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在科学知识类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理解的核心经验,一直是个难题。上面呈现的这个早期阅读活动为教师指导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阅读提供了一个范例。
那么,在“长颈鹿好长喔”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是如何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理解这一核心经验的呢?
首先,引导幼儿把握关键信息,认识关键形象,明确图画书的主题。幼儿需要关注图画书中的关键形象,并且明确图画书的主题。《长颈鹿好长喔》中的关键形象是长颈鹿,整本书都在表现长颈鹿身体部位“长”的特点,所以幼儿需要在阅读中知道每一页中与“长颈鹿好长”相关的图画形象是什么。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主阅读,带着问题寻找书中介绍了长颈鹿哪些部位长。这为幼儿指明了阅读的重点,让幼儿有目的地阅读,自己把握关键信息,从而明确“长颈鹿好长”这一主题。接着,教师让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长”。这时,理解水平较高的幼儿能够说出的“长”更多,理解水平较低的幼儿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了解书中反映主题的其他关键信息,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其次,通过交流分享与完整体验理解长颈鹿“长”的特征。幼儿需要理解图画书中关键形象的特征。在《长颈鹿好长喔》中,主题和关键形象的特征是一致的,都是“好长”。教师需要让幼儿理解每一页的内容都与主题相关,长颈鹿各个身体部位的“长”正是长颈鹿的特征。可以说,这是活动设计中的难点。因为幼儿见过的长颈鹿可能大多是在影视作品、图画故事书中以拟人和夸张的方式呈现的,所以不少幼儿只知道长颈鹿的脖子长,而对其他部位的“长”一无所知。又因为“长”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图画书中表现的“长”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看到的“长”,以梳理长颈鹿身上所有具有“长”这一特征的部位,并且在黑板上展示。这样,幼儿能够将所有长的部位都与长颈鹿联系起来,知道这就是长颈鹿的特征。在活动的最后,为了让幼儿对长颈鹿到底有多长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教师又让幼儿用多本图画书拼搭长颈鹿,并在拼搭好后躺下来与“长颈鹿”比身高,以帮助幼儿理解长颈鹿“好长”的特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既体验了拼搭的乐趣,又真实地感知了自己与长颈鹿身高的差距,从而获得长颈鹿到底有多长的概念。
再次,通过集体讲读与模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那些表现长颈鹿特征的画面。幼儿需要理解用于说明关键形象特征表现的画面内容。相对而言,明确图画书的主题较为容易,理解关键形象的特征较难,理解表现关键形象特征的画面更难。因为,关注图画书的关键形象、明确图画书的主题只需要观察某个图画形象即可,理解关键形象的特征需要更细致地观察画面细节,而理解关键形象特征表现的画面则需要幼儿将多个图画形象联系起来,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甚至要将多个页面内容联系起来理解,明白画面中表现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某个特征,这对幼儿的要求最高。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画面的内容,知道作者呈现这些画面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长颈鹿的特征。例如,要表现长颈鹿脖子的长,就通过一个页面呈现它喝水时必须摆出特定的姿势。幼儿通过阅读,将长颈鹿脖子的长与它喝水时的奇怪姿势建立起因果关系,从而加深了对其特征的理解。幼儿仅靠自己是无法理解那些表现长颈鹿形象特征的画面的,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用PPT展示图画书内容,通过集体讲读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每一个表现长颈鹿关键形象特征的画面,更加明确关键形象特征的表现与关键形象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幼儿的阅读理解搭建了支架。此外,教师还采用让幼儿模拟体验的方式帮助他们获得阅读理解这一核心经验。例如,在帮助幼儿理解长颈鹿的脖子有多长时,让幼儿也摆出跟长颈鹿一样的喝水姿势;在帮助幼儿理解长颈鹿的舌头吃树叶的动作时,让幼儿用自己的手臂模仿舌头吃树叶。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活动就让幼儿理解上述三个方面,而应根据幼儿已有的阅读理解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图画书的特点与难度水平、活动设计的目标等作出合理的设计。此外,教师还应相信幼儿有能力去发掘图画书中的细节来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让他们自由阅读,而不要完全以自己对图画书难度的认识去判断幼儿能否理解,试图全程把控幼儿的理解过程。放手让幼儿去阅读、去探索、去领悟、去体验,这也是幼儿科学知识类图画书阅读经验积累的过程,他们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并逐渐发展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等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拼搭,初步感知形状的不同)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拼搭作品)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这些物体来拼一拼、搭一搭?
生:想!
师:在拼搭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1.请小朋友们先商量好拼搭什么,在动手拼搭;
2.拼搭时要学会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3.做一个有心的孩子,看一看在拼搭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发现什么问题?
听清楚要求了吗?现在请几位坐得最端正,听得最仔细的小朋友来讲台前拼搭一下!
二、自主探索:(分类、探索、认识图形)
(一)拼一拼,搭一搭。
(学生小组间可合作进行操作活动,然后汇报拼搭出的形状,并说明自己的发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简直就是小小设计师!老师想采访一下我们的小朋友,在拼搭作品时,
是不是发现有些积木特别爱滚动?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
生:球、圆柱
师:哪些物体不容易滚动呢?
生:正方体、长方体。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现在,我们把这些物体按照形状分分类好吗?
(二)分一分。
请学生来讲台分类
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原因。
生1:分成2类(站稳的和容易滚动的)
生2“分成3类
生3:分成4类
学生甲: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学生乙: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学生丙:球的形状象个皮球,面是曲的。
学生丁:圆柱的形状像个筒,它的两头是圆的,它上下一样粗,它的中间圆的,很光滑,像个柱子。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按照形状分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每一类形状的名字吧!”
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者几种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三) 探究:
师;我们想认识这些图形,得先了解每种图形的特点才行。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长方体的特点吧!
请看老师手中的物体,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谁想来讲台前指一指,说一说?
生说......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长方体的这么多的特点,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长什么样子?用手比划一下。、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老师这儿有一些模型,你能帮老师找出长方体形状的模型吗?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依次学习正方体、圆柱、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我了解了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吧!(大屏幕课件展示)
师;孩子们,有些累了吧?我们听首儿歌休息一下吧!
(四)巩固提高
1)贴一贴,说一说
师:老师能够发现同学们能做到边听边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谁能说一说,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像这些立体图形画出图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
先请学生辨认,再一一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
2)看图说名字
看大家学的这么带劲儿,小福娃们也想和大家比一比,你们敢挑战吗?
3)找朋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和这4种图形是好朋友,你能帮下列几种物品找到朋友吗?(课件展示)
4)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摸了再说“老师把一个物体塞在你手里,你闭眼不看,然后马上说出物体的形状,谁能做到?
还想玩游戏吗?那就再玩一个,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摸“
老师这儿有一个袋子,袋子里面有许多模型。我说形状你来摸。谁来配合一下?大家不要急,你们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小裁判才可以!
多请几位小朋友来参与游戏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师生共同总结。
师: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玩的高兴吗?在玩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④ 教案大班拼搭魔法城堡
选择抄公道的教学内袭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⑤ 中班科学有趣的木棒教案。
中班科学《有趣的木棒》教案的写作思路在于:首先要明确课堂的目标,即让小朋友认识木棒并感知物体与空间的关系,然后对具体过程进行详细描写。
正文
【目标】
1.尝试用固定数量的木棒拼搭造型,感知形体与空间的关系。
2.喜欢拼搭游戏,能创造性地拼搭出不同造型的物体。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体验空间造型变化的乐趣。
【准备】
1.PPT课件(含音乐背景)。
2.每人8根小木棒、1块操作板。
【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在背景音乐声中引出情境。
师: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俩总喜欢一块儿出去玩。有一天,他俩一起来到一片大森林里,走着走着,远远地看见前面有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很好奇。
师:(音乐骤停)它们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小木棒!
师:你们来数一数,有几根小木棒?
师:有8根细细长长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儿猜测。)
2.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用木棒摆放的图形。
师: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来搭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师:小黑兔用几根小木棒搭出了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师:小白兔想搭一个和小黑兔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师: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摆放小木棒的呢?(有横放的,也有竖放的。)
师:小木棒好神奇呀!小黑兔、小白兔都用了8根,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你们想动手试一试吗?也能用8根小木棒搭出和兔子不一样的图形吗?
师:这里有片草地(指绿色地垫),上面放着操作板。等会儿,你可以找一块操作板,从箩筐里数出8根木棒,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搭一搭。当音乐停时,保留你的图形,赶快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儿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种图形。教师巡视,鼓励幼儿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2.展示图形。
(1)共同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
师:你们真厉害,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作品?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请两至三个幼儿介绍。)
师:同样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们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赏立体作品,并与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瞧,这个作品很特别。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个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个作品是站着的,其他是躺着的。)
师:这是谁搭的?请问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样搭的?
师(小结):小木棒不仅可以躺着搭,也可以站着搭。
3.总结和提升拼搭技能。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师(播放PPT):这些作品都是用小木棒搭的,但方法各种各样。有的让木棒平躺着搭造型,如:一根接着一根延长或搭出曲线,或从中间向四周发射出去,或头和尾相接围成圈。也有的把木棒立起来搭造型,如:两根木棒立起来,上面再平铺一根木棒架空,就像一个门洞;或将木棒从洞中穿越;或者将木棒联接、转向、交叉……
⑥ 拼搭小飞机教案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制作飞行玩具,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作品。
2.探究不同版纸质和折叠方权法对自制飞机飞行的影响,初步尝试探究解决建构、制作和试飞的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2-3中不同纸质的、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活动指导:
(一)猜谜导入一只大鸟真稀奇,只喝油来不吃米。银光闪闪飞上天,展翅能飞千万里。--飞机(二)探索活动1.教师师范折叠飞机的关键步骤,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2.提出折叠飞机的要求。
先学习第一种折法,比较不同质地的纸飞机哪种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再学习第二种折法,比较不同质地的纸飞机哪种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再用同一种质地的长方形纸按不同折法进行折叠,比较哪种折的飞机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3.幼儿折叠飞机后,自由试飞,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探究,做好观察记录。
4.幼儿试飞后,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试飞中的问题,鼓励幼儿通过调整纸张摸出的折叠来解决问题,使飞机飞得更平稳、更远。
(三)小结1.小朋友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制小飞机风飞行比赛。
⑦ 幼儿园大班积木活动度假屋教案
设计思路:
在班级的区角里我设置了“建构区”,里面放置了大小不一的积木,孩子们常常在一起拼拼搭搭,有时候积木会变成城堡,有时候积木又变成了大桥……….一天孩子们因为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插孔产生了兴趣,不停地来追问我一些问题,于是我想到生成这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一次次操作中发现积木连接方式不同带来的变化,从而培养孩子们自主探究、发现总结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积木连接方式不同产生的变化。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积木每人5块、蛇宝宝动态视频。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自由拼搭积木。
你把积木拼搭成了什么?你是怎么拼搭的?
(分析:本环节让幼儿自由搭建,感受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体验积木的多变,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游戏活动:积木变变变
1、变成一条蛇宝宝。
游戏规则:幼儿将手中的5块积木独立进行连接,变成一条身体连接在一起的蛇宝宝。
(分析:本环节让幼儿用仅有的5块积木自由搭建,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蛇宝宝,引发搭建的兴趣和热情。)
2、变成一条长长的蛇宝宝。
(1)、幼儿4人一组尝试将积木连成一条长长的蛇宝宝。
交流:你是怎样把积木连接在一起,变成长长的蛇宝宝?
(分析:本环节引导幼儿在操作构建中,通过比较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蛇宝宝变得更长的秘密。)
(2)、小结:积木连接的孔越少,蛇宝宝就越长。
3、变成会动的蛇宝宝。
(1)、观看视频,发现蛇是会“扭动”的。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连接积木的不同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让蛇宝宝动起来的?
(分析:本环节幼儿尝试用硬硬的积木构建一条会“扭动”的蛇宝宝,进一步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尝试,寻找出能让蛇宝宝会“扭动”的连接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3)、总结:两块积木只要连接一个孔,蛇宝宝就可以扭动了。
三、幼儿相互交流积木的奇妙变化。
四、收拾整理积木。
活动反思:
从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发现孩子的兴趣很浓,这可能来源于两点:
一、活动的材料来源于幼儿生活
积木是孩子身边常见的玩具,大家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对它的玩法、性能比较熟悉、了解,操作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如,拼搭出不同的物体。
二、多次操作活动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很感兴趣,都愿意动手去看看、摸摸,好奇心特别强,而这节科学活动正好满足了他们爱尝试、爱探究、爱玩爱动的特性。操作中我设计了三个不同要求的小游戏,幼儿在我的引领下,一次次操作总结,自主发现规律和隐含的秘密,最终得出积木连接方式不同会产生奇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