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明古诗的意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清明时节自古以来的自然现象。清明,虽然处于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也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时节,往往会伴随着风雨。
早在梁代,就有记载:清明前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如果是在清明当天下雨,便叫做“泼火雨”。杜牧在诗中遇到的雨,正是“泼火雨”。
杜牧以“纷纷”二个字来形容清明时的雨,可以说是形象又绝妙。如果把“纷纷”二个字拿来形容下雪的话,你肯定会想到那应该是下的大雪,毕竟大雪纷纷扬扬嘛。
而用来形容下雨的话,那么便是细雨纷纷,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样的细雨。可以说“纷纷”两个字体现了春雨的意境之绝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表达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清明节,对于古人和对于我们来说,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古人来说,清明节是个大节日,要么家人团聚,要么游玩观赏,要么上坟扫墓。
而对于杜牧这样感情丰富的诗人来说,可以说是思绪万千,加上如果碰上自己一个孤身行路,触景伤怀,加上细雨纷纷,便会平白更添一层愁绪。难怪杜牧会用“断魂”二字来表达心境,要知道“断魂”在诗词里可是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
诗的前两句杜牧为我们描写了行人在清明时节冒雨赶路的情景,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寻找一个小酒店,可以歇歇脚,避避雨,还可以小饮几杯,解解春寒,最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散散心头萌发的愁绪。因此,这句向人问路,就显得极为合理和贴切生活。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给出了答案,更凸显了杜牧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一般表达人问路时,对方的回答都是有“声音”的,而诗人这里的一“指”,不但让我们看到了“画面”,还隐藏了背后答话的“声音”。
可见杜牧手法简洁明了和高超。也让读者联想到,在那个美丽的杏花村,一定有一家酒店在等候雨中行路的人。
⑵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⑶ 古诗清明 诗意
1、诗意
清明时节,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2、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作者
北宋诗人黄庭坚
一、创作背景
黄庭坚的《清明》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二、赏析
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
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⑷ 古诗清明的主要意思
全文意思: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内人何容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处:唐代杜牧的《清明》。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⑸ 《清明》古诗该怎样给大班娃儿讲
活动目标1.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愿意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 3.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彩蛋,并互相欣赏制作成果。 活动准备1.活动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 2.课件;每个幼儿以个熟鸡蛋,各种图案的彩蛋,秀才比、贴纸,……
活动目标1.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愿意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
3.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彩蛋,并互相欣赏制作成果。
活动准备1.活动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
2.课件;每个幼儿以个熟鸡蛋,各种图案的彩蛋,秀才比、贴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1.朗诵古诗,导入活动。
--教师朗诵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几月几是清明节?(4月5日)--教师边放课件边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帮助幼儿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过草地,爬雪山等)--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教师讲述: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还念这些革命英雄,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请幼儿询问爸爸妈妈,家里清明节要纪念谁?
--教师小结:清明节里,我们都要纪念革命先烈,纪念家里的祖辈,是他们让我们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2.引导幼儿讨论:清明节,我们除了扫墓,还要做些什么?
--根据幼儿讨论,归纳有人提到的风俗习惯;运动习俗,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饮食习惯,如吃冷食,吃鸡蛋等等。
--出示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机制做兴趣,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3.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幼儿到台前展示作品,并用完整地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请幼儿将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小朋友呢们一起玩。
活动建议与提示:
1.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活动对哦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因事先查传统节日的相关背景资料,并与家长做好沟通。
2.在吃鸡蛋之前,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熟鸡蛋想出多种玩法(滚、转、抛鸡蛋等)比比谁的想法最多。
3.作为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熟悉,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了解惊蛰、春分等节气的含义,让幼儿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建立传承与发扬的精神纽带。
⑹ 杜牧《清明》古诗意思详写
清明复节的时候,诗制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⑺ 古诗 清明 感悟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