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语文课的观点

语文课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1-01-13 05:42:50

㈠ 石枕川教授“文学课最好的教材就是作品”的观点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这个,就是对我们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性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

㈡ 语文新课标有哪些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澄清了大讨论中对语文教育性质与地位的模糊认识,把争论最激烈的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统一起来,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工具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范围的极左思潮影响到语文教育,从60年代初开始在语文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是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还是上成语文课的讨论,最后,语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三老”的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挂出了“免战牌”,主张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种观点很快在全国达成了共识,因而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质,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当时的口号“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而,从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几次颁布“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工具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对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讲话进行阐述,另一位前辈语文教育家、全国中语会会长、建国以来一直参加和主持语文教材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就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本不成语文教材,语文课大量学习当时的报刊文章,学生写作也是写极左的“大字报”,语文课基本上成了政课,整个语文教育乱了套。“文革”结束后,1978年教育部拨乱反正,重新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重又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使语文学科恢复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也走上了正确的轨道。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从时代背景看,应该说是正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说“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为:工具性是历史性的错误”、“工具性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死胡同”,等几种观点无视历史的特定时代因素,不作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起码是有失偏颇。对此,最近新的“语文课标”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且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专门编人了一篇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1/8页

际工具》(作者叶蜚声、徐通锵)。从新的“语文课标”到新的语文教材,澄清了全盘否定语文工具性的模糊认识。二关于人文性问题,在最近这一场大讨论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本人认为,这种新观点具有时代的积极意义。本来这种观点在“大讨论”的开始就表述为“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教育,应该加强人文性”,后来发展到有些人走向极端,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进而全盘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应该肯定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性。后来对人文性极端化的认识,在部分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曾一时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学至上”的思潮,似乎“人文”、“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忽视、淡化甚至排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培养读、写、听、说语文能力,致使有些“语文”课成了缺乏“语文”因素的不伦不类的课,以致有人质疑“这是语文课吗?”而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纳了人文性 的新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这一新的理念,即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念,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的新的时代观念的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应该说,这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为语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语文教育指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二、关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最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确立了语文教育的“已任”。

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以前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基本上是三个方面,即:“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后来又加上“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社国语文的感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等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创湘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等等内容。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不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2/8页

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了纯语文的因素之外,还有思想品德因素思维因素、人文因素、审美因素、个性人格因素、乃至非智力因素,等等。对此,张志公先生曾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语文教育任务应有主有次相辅相成”的“主次观”。在近期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综合性”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教育理应兼顾各个方面,一种认为语文教育不能负载任务太多,而背离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于是提出了“语文学科能包打天下吗?”的质疑。

新的“语文课标”正是基于以上两种不同意见的思考,根句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从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任发,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以此定位为语文教育的“己任”,这就澄清了一模糊认识。“语文课标”在阐释培养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箕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人认为,这就是对“语文素养”内涵的基本界定,这就是语文教育个性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淡化、漠视、忽略,甚至排斥了这些内容,就轰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上内容就是语文教育全部或唯一任务,这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译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毕竟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毕竟肩负着祖国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的总任务,确定语文学科的任务不背离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应该把“语文”自身的“L任”与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之和谐的统一在教学中,仗“己任”与“相关”、“主体”与“边缘”相辅相成的辩证法体现在教学中。

三、关于“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中学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和教法体系上的重大失误。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在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管学生的接受状况,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而只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种教学模式是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

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目的任务;二是违反了新的教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3/8页

育思想,它无视学生的存在,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瑞月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雪三是它违背了中学基础教育的特点,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套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李巨学模式,是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和语文课堂气氛沉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试图以增加课内阅读免提问、讨论或做各种练习等加以改革,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只是少数,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点缀”而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而不是从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上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符合当今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潮,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目的,这种新的理念应该在当今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建立起来,应该在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深人人心,应该作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使之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当然,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更不意味着一概排斥教师的讲析。新的“语文课标”对此特别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从两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段话即指明了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提醒我们注意万不可因此而忽视甚至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应发挥的作用,这正是辩证法在新的教学理念中的体

四、关于“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本人认为,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并且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二是从学生方面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这两个方面是相关相连相辅相成的。应该承认,过去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比较陈旧的封闭状态,缺乏勃勃生机,缺乏活力,因而,语文教学不仅受到学生的质疑,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现在,时代进入了新世纪,语文教学呼唤创新,

㈢ 论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好处 议论文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
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
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
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

㈣ 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表现在几个方面

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评价“新”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二、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好课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容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的“浮夸风”现象,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作用弄颠倒了。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形轻实的情形。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恐怕又要回到“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来。只有展现事物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都只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其价值在于看是否在现实条件下解决学生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收到的实际效果。当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这些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不能以手段来代替目标,不能认为现代教育手段就完全比传统教育手段优越。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过分地依赖现代教育手段,会使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削弱体育教学的应有价值。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三、身体活动多少≠评价课好坏的标准
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这两个方面。“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四、课堂激励性评价≠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五、量化评定≠科学合理
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很多指标是不能量化的,如师生情感的交流,如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否能妥善处理等,用这种量化的标准去界定体育教学就显得机械呆板。不符合体育学科本身特点的。新课程的多元化目标当中有诸多目标(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是模糊的,是无法或者说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当前的某些体育教学部门却采用纯客观的量化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显然,这样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行课堂评价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指向教师或学生的分离行为。在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评课,也不应该有这种表格。新课标中“好课”的评价标准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能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同时,课堂教学的绝对量化评价对于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六、“放任自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七、“完美”的课≠实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八、合作学习≠学生能力提高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九、中看的课≠好课
中看的课不中用的课不算好课,这种课虽然教案规范,备课认真、详细,课堂组织严密,学生遵守纪律,队伍调动井然有序,但中看不中用。这种课其实质是教师在唱主角,是教师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的体现,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方面的培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一堂好课应该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昂、积极投入,活动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方式不是“流水作业线”上的统一产品;二是能使学生多方面受益,体育运动中蕴涵的多种价值和精神,如果迁徙到日常生活中,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体育教学的同时,应该融入思想教育,使体育课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文老师让我们每节课前三分钟每个同学播报新闻并提出观点,有什么目的

培养你们的事实评论能力,未来高考要用到。

㈥ 列举出几种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不同的观点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㈦ 语文知识包括什么

在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语文知识”的讨论又重新浮出水面。这将使语文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其间也埋伏着重蹈覆辙的危机,弄得不好,可能仍会停留在“要”与“不要”的争锋,或者仅仅做一些归类性的表层描述,满足于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所要牵涉的范围、所要抵达的深度、所要顾及的方面,可能比有些学者目前所感受到的,要广、要深、要复杂。
本文讲述我在这几年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思考,希望能对怎样讨论“语文知识”问题有所启发,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教。
一、明确“语文知识”的概念
讨论“语文知识”的问题,首先要界定“语文知识”的概念,必须认清我们所谈论的是个什么东西。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观照:
从“语文知识”所涉及范围。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从“语文知识”存在的状态。语文知识包括“语感”(隐性知识)和“语识”(显性知识)两种状态。但当与“语感”对举时,语文知识特指“语识”,即“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从“语文知识”的现实所指。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当我们说“语文知识”时,它的现实所指就是“学校语文知识”,它们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从“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总结上述四个方面,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做一个概括的描述:
宽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二、确定讨论的层面
“学校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应该区别讨论的层面,必须确定我们是在什么范围内来讨论“语文知识”问题的。层面大致可以作以下的划分:
语文课程目标的层面。语文课程目标面对“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
语文课程内容的层面。语文课程内容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的层面。语文教材内容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资源如何去呈现课程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层面。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如果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教师“实际在教什么”、“事实上用什么去教的”?如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则可以集中到一个问题,即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三、认定所要讨论问题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主体是目标,尤其是阶段目标。一方面,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比如“语文知识”)作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课程目标又蕴涵、指引着教学内容,蕴涵、指引着中小学生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目标是什么,当然可以讨论;但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主旨应该是使目标得以明晰的表述,使大家对目标的内涵有一致的理解。
在这一层面上关于的“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应该是对其具体“所指”的讨论,也就是通过对表达目标所用概念的界定,来界定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含义。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什么是“重要词句”?什么是“语言环境中”?什么叫“意义和作用”?什么叫“理解”?什么算“体味”?什么又是“推敲”?什么叫“理清思路”?乃至什么叫“通读课文”?再比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什么叫“简单议论文”?什么是“观点”?“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指什么?什么叫议论文阅读当中的“思考”?什么是“判断”,“判断”什么?什么是“区分”?什么叫议论文阅读当中的“发现”?乃至什么叫“阅读议论文”?
在我看来,上述这些概念都需要解释、需要界定,而类似上述界定含义的讨论,目前我们并未系统的开展。综观《标准》的解读文章,论述的几乎都是“学段目标”之前或之后的文字,对学段具体目标本身作分析、作阐释的,很少;那些作解释的,多是自己既有观念往《标准》的投射,说的好像也未必是《标准》的本文含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好像一部法律出台,意义如何重大、观念如何先进,宣传铺天盖地,而具体的法条,却不去理会,大家愿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愿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结果那些大意义、新观念,很容易被篡改、很容易变成歪门邪道。
语文课程内容的层面,所要讨论的是达成目标的课程内容具体构成。“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已经纳入语文课程的“学校语文知识”进行考察。第二,研制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语文知识”。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的观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