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高中语文课戏曲

高中语文课戏曲

发布时间:2021-01-13 04:15:02

A. 初中或高中语文课本里一段描写唱戏的文章

那是《明湖居听书》,人物是黑妞和王小玉。

B. 中学语文戏剧常识

具体参见--戏剧常识及作家内简容介
http://www.teachercn.com/Zxyw/Jxck/2006-6/8/20060108174825682.html

C. 高中语文课本剧

皇帝的新衣,以前我就演过

D. 急求高中语文课本剧的剧本

荆轲刺秦王剧本
小组成员:·····
故事背景:公元前228年,秦国破赵,进而北上,直逼燕国边界。
人物:荆轲 太子丹 秦王 秦武阳 樊将军 蒙嘉
第一幕 临危授命
人物: 荆轲 太子丹
地点:太子丹的宫殿。
(太子丹上,他满脸愁容)
太子丹:(焦虑地)荆卿为何还不来?
(荆轲上)
荆轲:(向太子行礼)太子殿下。
太子丹:秦国破赵,必将攻赵,希望荆卿刺杀秦王,以保我国。
荆 轲:太子殿下不必多说,臣对太子是赤胆忠心,但需要一赤胆忠心之人与臣共同出使秦国以及督亢之地图。
太子丹:这好办,我燕国有一勇士秦武阳,是不二人选,督亢之地图也没问题
荆 轲:(迟疑了一些)不……不过臣……臣还需要樊将军的首级。
太子丹:(吃惊地)什么?樊将军的首级?(坚决地)不行,樊将军在这时来投靠我我不能因一己之私加害樊将军,荆卿还是另想办法吧。
第二幕 生死之托
(人物:荆轲 樊将军 太子丹)
(背景:樊於期的住所)
(樊於期和荆轲上)
荆 轲:听说将军的父母宗族皆被秦王所杀或收为奴婢,将军要怎么办?
樊於期:(愁闷,低头哀叹)我每念都痛入骨髓,却又想不出好办法,唉……
荆 轲:在下有一计可为将军报仇,我将您的头颅献给秦王,秦王必将见我,我就借此机会杀了秦王。将军的仇可报,燕国的耻辱可雪。不知将军愿不愿意?
樊於期:(哈哈哈)我活到现在全靠太子,如今既可报恩,又可报仇,何乐不为,头颅拿去。
荆轲:(含泪点头)好!
(樊於期自刎,太子丹上)
太子丹:(扑到樊於期身上)樊将军!没想到我来晚来一步,让您牺牲了。
荆轲:殿下节哀顺便吧!
(太子丹 荆轲下,侍从抬樊於期尸体走)
第三幕 易水决别
(人物:荆轲 高渐离 秦武阳)
(地点:易水边)
(众人上)
太子丹:荆兄,你此去凶多吉少,你千万要保重。
荆轲:谢殿下好意,我会的。(转向武阳)武阳,此去路上凶险,你现在放弃还来得及。
秦武阳:(信誓旦旦地)先生放心,武阳愿跟先生一起上刀山下火海,再所不辞!
太子丹:(从袖中取出一把匕首递给荆轲)荆卿,这是寡人跟你说的那把特制匕首,我把它交给你。(太子丹附在荆轲耳边说了几句,荆轲连连点头。)
荆轲:(接过匕首)谢太子,有了这把具有神奇能力的匕首,我一定会成功的。
太子丹:(饱含热泪)风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荆轲就车而去,众人下。)
将就用吧,男女都有最好找《雷雨》《三块钱国币》那些

E. 语文课能不能上戏曲欣赏课

可以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来上,因为语文和艺术是相通的。

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戏曲大舞台》

【主题的确定】
本课题的选择是从与七年级学生的一次谈话而引起的,当时他们虽然学了“中国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课,却都在抱怨:课本上说了那么多戏曲,可我们一种也不懂。同学们在谈话中都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农村,经常听爷爷、奶奶哼几句,有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对于戏曲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实在太少了。经过班级集体讨论,最后确定了“关注戏曲”这一主题。
【活动目标的确定】
一、活动总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含义;
3、学会欣赏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戏曲;
4、了解一些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了解当地有关戏曲文化的现状。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3、激发大家热爱戏曲,为家乡戏曲献计献策的激情。
三、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与同学、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社交能力;
2、学会写活动计划,培养实践能力;
3、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5、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力求培养“自我、社会“的认识观。
【确立活动小组】
课题确定以后,活动正式开始了。为了活动进行的方便,我们的活动小组马上成立了。以村为单位,将五个村子编为五个小组。
第一组:院里王策、王彬等9人
第二组:尹格庄吕起飞、赵辉等9人
第三组:邴朱毛邴柳洁、曹倩玉等9人
第四组:淤场王玉洁、王晓慧等9人
第五组:代墅李少友、张乃顺等9人
【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
〖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问老师、采访村里戏迷等方法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发现当今社会在戏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活动地点:乡镇、学校图书馆(室)、电脑房(上网查询)、音乐教师办公室、镇上的“戏迷角”、乡村录象室、音像资料市场等地方。
〖活动流程〗
1、各小组到乡镇、学校图书馆(室)摘录戏曲方面的知识(如:戏曲的概念,戏曲的特点,戏曲的种类等等);
2、各小组到电脑房、网吧等地方查询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并下载一些戏曲片段;(如咚咚锵网站、神州戏曲网、戏曲摇篮、梨园春戏曲在线网等等)
网站名称资料内容下载片段:
咚咚锵网站戏曲e文、昆曲e文、名家名段、京剧ABC等《霸王别姬》等
CCTV戏曲频道名剧欣赏、梨园漫话、戏曲人物等《玉堂春》等
梨园春戏曲梨园动向、戏曲欣赏等《九斤姑娘》等
神州戏曲网地方戏曲、戏曲擂台、经典剧目等《状元府》等
3、第二小组的吕起飞等9位同学分别采访了五个乡镇的录象室,了解老人爱看的戏曲节目;有的还聆听了老人们的演唱呢。
地点时间老人爱看的剧种剧名
院里小店04、4、15越剧、京剧《五女拜寿》(越剧)
淤场录像室04、4、21越剧、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
尹格庄录像室04、4、27越剧、沪剧《红楼梦》(越剧)
代墅录像室04、5、2越剧、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
我们的体会:戏曲的流行与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关。
老人们的希望:希望镇政府能恢复原有的老剧院,多些现场表演。
4、第三小组邴柳洁、曹倩玉等9位同学到镇上的“戏迷角”访问,了解本地戏曲文化情况,寻求对策(他们设计了一组采访题目,认真作好记载,写好采访日记。)
⑴流传在本镇的剧种有哪些?老人们最喜爱的剧种是什么?
⑵镇上有没有剧团?(以前呢)有名气的艺人有吗?
⑶对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唱戏有什么看法?
⑷对现今的戏曲文化有什么看法?怎样振兴本镇的戏曲文化?
5、第一小组的王策、王彬等9名同学在音乐室听老师弹唱十几种戏剧,欣赏了《中国戏曲名家名段》VCD中的《徐九经》、《四郎探母》等,还学唱了京剧片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等。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讨论分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
2、学会合作与交流。
〖活动流程〗
1、以村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2、在探究中继续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以“戏曲”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3、各组整理研究成果并撰写体会文章。
第三阶段:互相交流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
1、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对研究成果有成功感、自信心;
3、总结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喜悦。
〖活动流程〗
1、各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⑴欣赏戏曲磁带;
⑵看VCD和下载的戏曲片段,进行模仿秀比赛;
⑶展示京剧中的脸谱,了解脸谱中的象征意义。
2、各小组参加知识竞赛,体验劳动成果。
3、拟定方案,进行宣传,寻找振兴地方戏曲文化的途径。
⑴将收集到的资料写成文章投到广播站作一次专题栏目;
⑵制作卡片、小报,分小组深入街道、农村、公共场所宣传有关戏曲知识,了解戏曲文化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⑶向镇政府写建议书,希望政府重视戏曲文化建设;
⑷设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重视地方戏曲文化。
附: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的“振兴地方戏曲文化”建议书的概要:
尊敬的镇人民政府:
我们是中学初二⑴班的学生,我们在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调查研究活动过程中,发现院里镇的许多文化设施正在遭到破坏。为了振兴地方戏曲文化,我们向政府提出三条建议:
1、关闭街上的麻将馆,多增加些有利于戏曲文化发展的文化设施;(如老剧院)
2、多向居民、村民宣传传统的戏曲文化,宏扬传统美德,抵制各种腐朽思想;
3、为居民、村民多提供一些表演的舞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此致
敬礼
初二⑴班全体学生
2010年4月8日
【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花絮】

〖小组活动的开展很有成效〗
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大家就在课堂上充分交流、讨论怎样进行研究,从哪些方面着手,到哪里查资料、利用哪些时间查询,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地点离学校近的,就利用活动课、中午;离学校远的,就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这样,他们有的泡图书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的网上下载,每发现一种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戏曲就惊喜异常,能下载的都下载下来,一一品味;有的通过采访一些镇上、村里的老戏迷,了解本地戏曲文化的现状。
返校后,同学们集体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和活动感受,把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一起研究。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知道戏曲的种类不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网上下载,购买音像资料等,对许多戏曲的唱腔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个同学都能哼两段不同的曲种;有几个女同学还偷偷地喜欢上了越剧,唱得有声有色,想考越剧学院呢。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如请教音乐老师,学到了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把戏曲与音乐融合在一起;采访老戏迷运用了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写出许多质量较高的体会文章,提高了写作能力;上网查询运用了信息技术知识;列表运用数据对比来分析本地戏曲文化现状用了数学内容等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知识竞赛的热烈场面〗
由于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音像作品,因此在知识竞赛上同学们表现出惊人的知识面。他们回答时不看任何资料,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题目学生都回答出来了。这里是知识竞赛的一段实录:
师:今天我们围绕“关注戏曲”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知识竞赛,参赛的同学将面临三种题型的考验,分别是三道10分必答题,10分抢答题,20分抢答题。抢答题答对加上相应的分数,答错倒扣相应的分数。下面请第一组的同学听清题目:黄梅戏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其发源于什么地方?
生:湖北的黄梅县。
师:回答正确加10分,生可分为哪几种?
生(想了十秒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10分,我国戏曲行当中的“净”,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的代表脸谱是谁?
生:包拯。
师:回答正确加10分,脸谱中的红脸含有褒义,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迟疑了好一会儿,在全班同学倒数到2时才回答出):忠勇。(热烈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10分,我国戏曲四大行当中的丑,俗称为什么?
生:小花脸。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京剧的起源是由于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进京。请问是哪四班?
生(思考片刻):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下面我们听一段戏曲,想一想它是什么戏曲?名称是什么?(教师开始放录音)
生: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10分,我国戏曲讲究用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其中常用的艺术手段有四种,哪四种?
生:唱、念、做、打。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中国的戏曲可分为哪四大行当?
生(为难地,在同学们倒数到1时答出):生、旦、净、丑。(掌声响起)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下面请听一段戏曲录音,想一想它是什么戏曲?名称是什么?(教师开始放录音)
生: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下面我们进入抢答题,请同学选题。(301室的同学要了20分的题目)请听好了,在脸谱中代表草莽英雄的是什么?
生:蓝脸和绿脸。(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回答正确20分。
(第二组的同学要了20分的题目)
师:听戏曲录音,想一想那是什么戏曲?名称叫什么?“白天去种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豫剧。《花木兰》“夜晚来纺棉”
师:回答正确加20分。(掌声如雷)
……
师:下面宣布结果:第一名第一组,第二名第三组……
知识竞赛后,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查询的资料以及录音带、VCD等等,同学们在欣赏之余,获得了更多的戏曲知识。
〖学生谈收获〗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将真实的感受写在了体会文章当中。
张慧同学: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戏曲。今天,为了检验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举行了一次戏曲知识竞赛。
这场竞赛是以组为单位的,每个组都选出了三名代表。为了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同学们事前纷纷开展看书、上网、到图书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向村中一些爱看戏的老人进行采访等等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戏曲大舞台”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比如说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的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数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装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总之,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李少友同学:
“我邻居李妈妈平时总喜欢听《翠姐姐回娘家》的越剧故事。内容叙述了翠姐姐回家看娘的遭遇,反映了绍兴旧时农村妇女的生活,从中可以体会出这些妇女在呼唤健康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回归,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情节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乡土特色鲜明,深受人们喜爱。”
韩春丽同学:
“我们这些平日酷爱流行影视文化的少年们,现在应该行动起来了,给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去了解戏曲,亲身感受一下戏曲艺术的魅力。”
刘海玲同学:
“综合实践课真好!一次活动下来,我的社交能力提高了不少。记得我第一次去采访,结结巴巴说不成句,后来才顺利地采访完。”
【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针对七年级学生实践能力、社交能力还较稚嫩的特点,在实践中,我尝试着自己当参谋,放手让学生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比如学生第一次采访失败、计划不完整、收集的信息比较散、活动后没有及时记载等等。我就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多角度收集信息、发现信息、归纳信息,在处理信息中获得许多戏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这里,教师无疑是一个引导者。
【活动后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开设这一门课程,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多面手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为它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使之得以巩固提高,而且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就能掌握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就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一次上网时我注意到同学们只知道好玩,活动没按老师的思路去做,结果学生把握不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的问题也杂乱无章。
以后,我及时调整思路,把学生放在参与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把每个小组又细化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既有分头查找,又有合作讨论,让学生回到主题上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活动,使我感受到课改中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态度,以及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的激情很有作用。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先必须订好一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采访、合作讨论等活动不但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甬剧、锡剧、杂剧等知识,更学到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的思维拓宽了,能力提高了。如社交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产生了兴趣,体验到了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因此,我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开展综合活动实践的环境,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体会】
1、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在内容方面要灵活多样。因为学生每个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不变的。其次,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首先要考虑参与者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要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F.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戏曲的文化价值

语文抄教学中戏曲的教学是当前教学中盲点,但从新课标出发,我们不仅要加强戏曲教学的研究,更要赋予戏曲教学文化传承的重任。
那么,戏曲教学的文化传承应当传承什么,怎样传承,如何去实践呢?这些正是本篇文章想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戏曲教学应当传承什么,我以为应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审美,第二是历史,第三是哲学。戏曲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丰富的,欣赏戏剧作品常会带给我们或喜或悲的艺术美感,而这些正是激发我们的传承文化的动因。

G. 如何“奏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序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待业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其中导语是指常用于一节谭的起始和一个问题开头的教学语言.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在上课的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导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看出,设计出成功的导语,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成功的导语,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也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此导学生竟相登堂入室.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做导语,不但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能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事实上,许多聪明的教者就是抓住了课前导语这环节,潜心设计,使得他的课能先声夺人,一开课就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文章的感染.那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导语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把它分为四类:一是利用教参、课本上现有知识,加以改造,或是介绍或是设置悬念;二是利用与课文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把它们同课本联系起来导入新课;三是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发挥;四是以创新思维设计问题.但是不管哪一类型的导语设计,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遵循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 一、深入思考生活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求学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与海伦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生活相对照,学生深有感触,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里努力拼搏,学习海伦执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最后有所作为.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构建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 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 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内容是写父亲.儿子写父亲,可以入文的自然很多,但作者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父子在南京耽搁了一天多时间,其间定有许多经历,但文章只写了一个瞬间的父亲的背影.可见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此其一.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在文章中有两处叙述,皆是作者目睹:一回在父亲去买桔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作者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仔细,是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的;后一回,作者却只写了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一句.这里选材的原则是:能突出以直观描绘父亲的背影的地方,就应该不厌其详、细致入微地写;不能以直观描绘(父亲的背影已经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地方,就绝不妄加虚构.此其二.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仔细审析,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此其三.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此时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味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 三,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字活动、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改编排练课本剧等等. 四,讲述课本之外的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故事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不会产生时间上的代沟.香港教材中范文介绍与预习两项是最具特色的.范文介绍部分说:本篇《背影》是我国白话文学上一篇十分著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认为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所叙的只是一位老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情形.可是,那永难磨灭的父亲的背影,却使中国人的父子亲情,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本文先述祖母逝世后的家庭状况,次述他随父亲到南京的原因.再又述说他父亲如何嘱托茶房照料他,如何越过铁道,到另一边月台去买桔子;如何买了桔子回来,再三叮咛的情景,写得细腻极了.最后,描写作者接到他父亲的来信,再而联忆起父亲的背影时的哀伤.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 经过此番介绍后可让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文,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产生实际感,让学生不至于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对于让学生联系实际有着良性的辅助效果.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质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H. 有什么戏曲比较适合高中生唱,学过声乐,但不要太难、

学过声乐来没用,世界上几千源年来流行过的唱法千种万种,声乐课教的就那么一种两种,所以声乐界的国际顶级评委经常说些可笑的话,说某某获奖者唱出来的声音简直是奇迹。什么奇迹,在人家获奖者的地盘上,大家都这么唱,这位评委的唱法才叫奇迹呢。
你目前没有基础,唱腔上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怎么唱怎么像流行歌手。你可以从方言入手,什么戏是用你们那里的土话唱的,台下的同学都听得懂。不然戏里甩出一句玩笑话,观众却都在发呆,那就没意思了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C0%CF%C4%EF%D2%BB%C9%FA%B2%BB%CE%B9%BC%A6
这个视频不难唱,难在动作眼神

I. 怎样进行中学语文戏剧教学

一、适当拓展戏剧学习形式,如剧本点评、剧本写作戏剧表演等等,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三、注重“个性化语言”的文本解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J. 好的加分~!~高中语文中小说\戏曲的人物形象

祝福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利科夫
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课戏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