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程
昨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有媒体连线教育部对此进行核实。教育部有关部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据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媒体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对那些原本就具备基本中文水平的学生,对那些经过补课达到“及格线”的学生,就不必强调“必修”和“要求”了。毕竟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毕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很高的中文修养,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文素质的学生,对于有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钻研“国学”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这种课程不像小学语文那样填鸭式授课,进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总结、切分,而应该是类似于《古文观止》般对古今优秀汉语文本的赏析,应该是类似于《百家讲坛》般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析,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训练。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仅仅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就行,而是得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遴选最适当的课程,派遣最优秀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蓬勃的求知欲,培养出精通中文的高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视人文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下,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才得到国人的正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重文轻理”和“重理轻文”两种教育思路一直缠斗不休。近年来,经济大潮奔涌,实用主义抬头,大学生重视英语考级和各种实用的证书资格考试,而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造成了语文水平的滑坡。偏沉的恶果已经显现,轻视语文的倾向必须扭转。
B.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程
应该。
C. 怎样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大学语文有必要来上 但是上好源上不好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本来大学里除了有些专业有中文课 其他专业尤其理工科专业是没有这门课的 既然开这门课 就是要继续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 陶冶情操 或者至少引导大家多读些书 认准几个字 大学里好多人都在背英语四六级 没有几个背我们母语的东西 说来也是汉语的一种悲哀
D. 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初中语文课有何弊端
一,年龄小,在学生面前威信不足。
二,经验少,教学经验不足。
以上都可以在实践中克服,老教师也是从毕业生过来的,建议不要直接带毕业班,从初一初二带起,对老师和学生都好。
E. 大学语文是什么
大学语文是复大学是基础课程“语文制课程”。
自1980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编写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已累计印刷1700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
(5)大学生有没有必要开设语文课扩展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F. 怎样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
我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乃至人文素质,大学开设语文课程尽管必要,但是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改革基础教育的应试体制着手。 我们的大学生汉语水平 普遍低下,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严重问题。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而且反映出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理所当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我的印象中,高校非中文专业一直是开着《大学语文》课程的,但只作为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指望大学里开设了语文课就根本解决学生汉语水平低下问题,在我看来,却是不可能的。作为母语的汉语水平,更应该在中小学期间打好基础,高中毕业生的汉语水平就应该过关,而不是到大学阶段再去补课。 语文学习必须以熟读深思、坚持练笔为主要方式。只有在此基础上发自内心的领悟才能积淀为文化素养。但在语文课上,学生却没有时间去熟读课文,没有时间去练习作文,时间都被用于完成一套又一套的试卷和习题了。这些习题和试卷自然和语文有关,但这样的练习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应试能力(解题套路和技巧),却很难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应该说,一位考生如果在高考中语文成绩低下,是难以进入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的。按照这样的标准,似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汉语应该是过关的,当然这里的过关是指高中水平,而不是大学中文系的水平。经过12年的语文学习(且不要说从牙牙学语就在学习母语),学生的汉语水平应该能基本满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为什么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乃至走向社会后,却被发现大部分不能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呢? 这样看来,是我们设置的高考关口没有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汉语水平。由高考决定的语文教学方式也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笔者多年任教,经常遇到这样令人尴尬的现象:平时班里语文学习的优秀生,高考时语文成绩却并无胜算。有的成绩比较理想,有的则成绩平平,个别的甚至低得出人意料。相反,一些平时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却可能爆出冷门。推究其原因,不过是他们较好地掌握了解题套路和技巧。这说明,高考语文的信度的确存在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老师被引导到主要训练解题套路和技巧的道路上去了。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猜题押宝颇为流行;后来这一招逐渐失灵,又普遍采取了竭泽而渔、大海捞针的战术,大量的套题训练成了制胜法宝。师生的共同目的都定位于发现和掌握解题技巧,应付考试。而为了应付考试进行的强化训练所形成的记忆,在考试过后很快就会被忘记了。真正的文化积淀没有形成,发自心灵的领悟仍付阙如,学生汉语水平乃至整体人文素质的低下就不可避免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乃至人文素质,大学开设语文课程尽管必要,但是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改革基础教育的应试体制着手。
G. 为什么要针对艺术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语文,是人类知识、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通过语文版去学习专业权知识、专业思想;任何人,都需要通过语文去理解知识、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大学语文,是提升大学生公共修养的需要,而不单纯是文学单科的专业训练。
一个大学生,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较好的语文修养。学好语文,对于提升艺术灵感、培养艺术悟性都是很有帮助的。
H. 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
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不同。
大学语文定位于“语文”学科,指语言文学,而非文学单科的专业训练。一个大学生需要较好的语文修养。语文,是人类知识、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通过语文去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任何人,都需要通过语文去理解知识、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不同。
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各个不同专业的大学阶段的学生。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差别不仅在于年龄心智,而且还在专业分流。语文课程的定位也不再像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核心课程,而成为公共基础课程。
高中语文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等中学学生。
三、课程设计不同。
大学语文在文章选择上,一方面,特别注重与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有关的内容,尽可能适合大学生心智的发展,让学习者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身份,知晓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注意选择那些承载了专业知识或专业思想的文章,作者的专业背景,也力求多样。我们希望让学生感觉到:无论任何专业,都需要语文修养;任何专业的成功者,往往有较高的语文修养。我们希望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语文确实是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I.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内、文化的兴容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大学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起人们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
(9)大学生有没有必要开设语文课扩展阅读:
我国高校的语文课程几经沉浮。30年来,课程忽冷忽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导下,“大学语文”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