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整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解题] 游览山西村
[注释] 1、腊酒:腊月[十二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6、《爬山虎的脚》
作者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词句解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pū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齐、密。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作者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要点
同学,具体题目是什么??
你可以拍照或者打出来。不然我们没内办法回答的。
谢谢您支持百容度知道。
网络知道会尽所能帮助您。
记得向同学宣传我们哦,有问题来网络知道!
=============
如果有问题请追问
记得好评哦
Ⅲ 四年级上册全解全析第二单元复习要点十一题怎样写
五遍学习法如下:
第一遍看课本,只了解大概情况,不要过多恋战,不要贪恋阅读的快乐。第二遍看辅导书(习题部分)或习题,辅导书(习题部分)或者习题一般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对课本中的重点和要点进行设计的。通过看习题可了解出题方式和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有哪些知识考点(要找一本较好的辅导,),因为我们是应试型考试,所以一定要在第二遍看习题,了解课本是重要的,但了解要考什么是不是更重要?所以要看习题也是重点之一(第二重点当然是看书了),所以在第一遍看书时,你不要花时间去背,只要先理解课本内容就行了,因为你背了也不一定是要考的内容,在第二遍看习题时,你只以理解为主,不要使劲去背,因你对课本还不是很熟,有些还不一定理解,所以背起来不容易
第二遍看习题你只要看过理解就行,能记则记,不能记就放一放,到第四遍时就会变得好记了。
第三遍再看课本,这一遍很关键,因为在看的过程中,你已了解了要考的重点和要点,所以要一边看一边记忆,并把习题中看到的内容在书中适当的做一些标记,在看书时,要对这些可能考的内容进行记忆。在记忆时,要从全书的框架,从粗到细记忆。
第四遍再看习题,力争把习题的内容全部记忆。因为通过前三遍的看书和记忆,你对整本书都较熟了,在这一遍记忆时,你会发现全部记忆习题并不是难事了。
第五遍,再看课本,但在看课本前,你先闭上眼睛,把整本书的内容从头到尾回忆一遍,通过对整本书的回忆,你会发现哪些内容还不是很熟的,然后在再看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把不熟的和可能要考的内容全部记忆,通过这一遍,你对整本书就可能是熟透了,不管考哪里,你都能回答,考试就一定可以得高分了。有人一定会说这是最笨的方法,我也认同这一观点,但两点之间,不一定是直线最近,只要是能通过考试的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拿来一用。不要认为看一遍书,做一遍习题就能过关,那只是运气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