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08 12:17:50

⑴ 四年级上册17长城课语文书拼音并组词

《长城》一抄文中的生字以及组词如袭下:

崇:chóng~尚。推~。尊~。
旋:xuán~绕。~转。~舞。 xuàn~风。
嘉:jiā~言。~宾。~奖。~许。
砖:zhuān~坯。~瓦。~砚。
隔:gé~绝。~断。阻~。
屯:tún ~粮。~积。zhūn~蹇。
堡:bǎo~垒。城~。 bǔ~子。马家~。pù十里~。
垒:lěi堡~。营~。对~。
仗:zhàng打~。胜~。
扶:fú搀~。~正。
智:zhì~力。~慧。~商。
慧:huì聪~。智~。颖~。
魄:pò~力。气~。体~。

⑵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整篇课文!!!

《长城》
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赞》
罗哲文(1924-)罗哲文于1924年生
长城赞 (原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⑶ 小学语文四年级《长城》说课稿

《长城》是四年级人教版第17课课文
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⑷ 关于四年级上册的17.长城的主要内容

17 长城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了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一是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如,初次读图,描述图意,围绕“长城”提出疑问,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借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迁移运用语言。

一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如果采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就直接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长城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文文字,参考文中的图片,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联系前一句话进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联系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4.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5.本课的生字较多,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要提醒学生注意,“隔”字的里面不要多写一横。“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观察插图理解。

6.课后安排了选做题,建议学生多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教师可以提示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

7.本课后面的“资料袋”中,列出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或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或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迷人的张家界》,《同步阅读》中的《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四、相关链接

世界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成立了政府间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举产生的21个国家组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缔约国提出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应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范围内加以保护的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将这些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分别在各缔约国举行,主要任务是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截至2004年7月,全世界已有178个国家或地区加入公约,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788处,包括133个国家的611个文化遗产,154个自然遗产,和23个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国。自1987年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故宫等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4年7月将高句(gōu)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名录,中国已有30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被列入该名录,总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连永宁,西接宣化,南达北京,北连延庆,因“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有此名。

联合国与长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联合国为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世界遗产”运动发行了一套邮票,共6枚,图案是6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其中之一。这套邮票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各发行两枚。长城票在纽约发行,1992年1月24日首发。

很多国家都向联合国赠送过代表本国的礼物。我国政府于1974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巨幅长城挂毯,现挂在联合国大厦安理会代表休息厅。

不到长城非好汉 出自毛泽东1935年10月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是毛主席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生动地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红军胜利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的情景,抒发了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现在,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上立有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这句话已经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与壮志豪情的名言,流传甚广。

⑸ 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十七课《长城》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表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⑹ 小学语文四年级公开课教案

长城

执教人:余亚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学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重、难点: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学习单元导读;
我们要学习第5组课文“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认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板题、读课
同学们 ,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二、 初步读文,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课文,正音、师:读课文时,边读课文,边想画面那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我们班上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到过长城,那么我们运用这个方法在课文中尽情地游览吧。
2、检查字词:第一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理解词意,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知道“崇”和“峻”都是“高”的意思,了解构词方式。
出示第二组词: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读一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长城结构图,由学生板图标注“垛子、瞭望口、射口、”这些位置,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3、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小结
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难点:在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的同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或图片)、歌曲《长城长》
一、 音乐导入,渲染氛围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长城,你们还记得作者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吗?[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这句话。]
生:(出示)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再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2、我们都知道奇迹是指(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不平凡的业绩。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难能可贵的)。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观看录象走进长城。(播放录象)
二、 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学习第一自然段
1、 现在,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出示长城远景图片):如果要为刚才那个短片配上一两句话,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合适?
3、A: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1) 读了这句话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哪个词让你体会最深刻?
(2) 看完了图片后,你一定更明白“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意思了吧?再看一看图中的长城的样子, “蜿蜒盘旋”也不难理解了吧?
(3) 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长城长这一特点的呢?你觉得这样写好吗?好在哪?
(4) 同学们越来越善于思考了。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大家说读得怎样,你能把它的气魄雄伟读出来吗?
过渡:还有哪句话可以做这些图的解说词?
4、B: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长城长)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介绍长城“长”这个特点的?(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个地方。(出示图片:山海关、嘉峪关)
(1) 我们再看看要从山海关到达嘉峪关一共要经过哪些地方?(出示地图)[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2) 现在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长城?(真是气势雄伟……)
(3) 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相信更能把长城的气魄雄伟读出来。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品读词句,品味长城——学习第二自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 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C、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资料: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到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达3.1米,重1.5-1.7吨;墙体填满泥土、石块、用夯筑实;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汁掺石灰粘结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出示:据记载,单是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900里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如果将其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 智慧 ” 的结晶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6、小结全段: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五、拓展,激发自豪之情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明白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六、拓展,激发自豪之情:
长城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许多海内外的名人志士都把登上长城作为自己的梦想,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元首曾登上过长城。
1、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位国家领导人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指名读。
出示: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总理拉宾”
2、长城,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七、布置课外选做任务:
搜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图片资料。
板书:
劳 血汗 高大坚固 伟
动 凝成 长城 = 大
人 智慧 防御、进攻 奇
民 气魄雄伟 迹

⑺ 四年级上册长城全部课文是什么

远看长城复,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制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⑻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巜长城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来课文]
17 长 城
远看长城自,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⑼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一课按照什么顺序表现长城特点

游览顺序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