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书六七单元自读课文和古诗的书下注解
上海市八年级第一学期 语文
古诗文部分
第一单元 每周一诗
(1)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cēn)差(cī)。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2)三衢道中 曾畿(jī)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第二单元 文言文
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每周一诗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
(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wéi)县绅士民 郑燮(xiè)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第三单元 宋词
九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一〇 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一二 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每周一诗
(5)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zhè)鸪(gū)。
第四单元 每周一诗
(7)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畲田词五首(其四) 王禹偁(chēng)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第五单元 每周一诗
(9)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10)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第六单元 文言文
二〇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二一 勉学 颜之推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二二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sì)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二三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ù)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wò)龊(chuò)亦耐不得!
二四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yì)度(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每周一诗
(11)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méng)艟(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七单元 每周一诗
(13)听弹琴 刘长卿
泠(líng)泠(líng)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4)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chāi)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第八单元 每周一诗
(15)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jiǒng)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6)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㈡ 北京出版社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上的第六单元宋词、宋诗(8首)和第七单元25、26课
????????????????????????????回???????答????????我????????????????????????????????????????不????????????????????????????????自导?????????????????????????????????????????????????????????????????????????????????????????????????????????????????????????????????????????????????????????????????????????????
㈢ 八年级上册语文字词
约1460个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字词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绯fēi红
标志
落第
不逊xùn:谦逊
诘jié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油光可鉴jiàn:照
抑yì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wù痛疾
物以希为贵
芦荟huì
匿nì名:隐藏
眼翳yì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shù
质问
文绉绉zhōu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gù: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xī利
侏儒zhūrú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炽chì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gòu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jīn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hà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
黯àn然失色
广袤mào无垠:广阔无边。
搓cuō捻
企盼
繁衍yǎn
迁徙xǐ
觅mì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míng思遐xiá想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第二单元
博识
美艳
消释
褪tuì尽
凛lǐn冽
升腾
脂粉奁lián:盒子
朔shuò方:北方。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huì
犀xī利
迸bèng射
播弄
虐nüè待
雷霆tíng
踌躇chóuchú
鞭挞tà
祈祷qǐdǎo
罪孽niè
拖泥带水
稽qǐ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旸yá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姮héng娥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第七单元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30分)
1.课文默写填空。(10分)
①足蒸暑土气, 。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 。
③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吾 , ,故逐之。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
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 ; !”
⑦《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 。”
2.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4分)
作 者 朝 代 作 品
孟子 东晋 《聊斋志异》
左丘明 清 《搜神记》
干宝 春秋 《孟子》
蒲松龄 战国 《左传》
3.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行拂乱其所为
又何间焉 入则无法家拂士
夫战,勇气也 须眉毕见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路转溪桥忽见
4.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干戈寥落四周星( )
②零丁洋里叹零丁( )
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④望西都,意踌蹰。( )
5.“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诗句使人联想到取自三国故事的一个8字成语: , 。(2分)
6.“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例。请再举出这样的一个古代战例: 。(1分)
7.《劳山道士》通过讲述王生到劳山拜师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8.“一鼓作气”原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现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事情完成。请用后一个含义造句。(2分)
一鼓作气:
9.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接上文,另举一个例子,句式要与画波浪线的一句相同。(3分)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涉山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二、阅 读(70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7题。(2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百里奚举于市(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虑( )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 ) 余益鼓勇上( )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2分)
6.用文中句子填空。(5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 。”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 , 。”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字内)。(2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7题。(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间焉( ) 衣食所安( )
小信未孚( )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何以战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必以分人 公问其故 小大之狱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师伐我(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大之狱(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三)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1——5题。(14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 ) ②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 ③王如其言( )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
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亡羊补牢
于是尸乃仆 闻王购子头千金
此乃勇士头也 不负子也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题。(17分)
西 游 后 传
话说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正当唐玄宗苦恼之时,一道士求见,表示自己愿为大唐效力。他向唐玄宗透露,如来佛祖手中,有一《极品经书》,只要得到它,便可国泰民安,保住大唐基业。一听救国有方,唐玄宗龙颜大悦,要设宴答谢道长,并希望道士帮忙。不料,道长只是轻轻一笑,说:“您的手下人才济济,何需我来凑热闹!”说罢,化作一股青烟,飘然而去。
唐玄宗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修成正果的唐僧师徒四人,唐僧接到圣旨,心情激动,说:“阿弥陀佛,贫僧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话说第二天,唐僧跨上白龙马,一行四人又出发了。照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们来到了万佛殿。净身之后,他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如来佛祖。说明来意,如来摇着头歉意地说:“你们不远万里再次来到这里,真不容易!可不幸的是,这本经书刚刚被大不列巅国的使臣取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一切只能听上天的安排了!”
师徒四人只得扫兴而归。在归途中,悟空打死了江河中的一条大鱼。在剖鱼过程中,八戒意外地发现鱼腹中有一本青黄且发着紫光的书——竟然是《极品经书》。原来大不列巅的使臣过河时,一不小心翻入江中,葬身鱼腹了。
欣喜若狂的师徒四人回到长安,把书交给了唐玄宗。四人加官封侯自是不用说,唐玄宗还特意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把经书供于佛堂之上,供万人敬仰。其实,《极品经书》上记载的乃是深奥的治国之道,遗憾的是,唐玄宗一直没有读过一页,只是把它当作摆设装饰着大唐。大唐自然没有摆脱历史的命运了。
1.唐玄宗即唐朝皇帝 ,长安在今 市一带。(2分)
2.本文想象奇妙,将 的历史和 的故事巧妙糅合起来,形成故事新编。(2分)
3.根据下面提示,概括文章的情节(不超过方框字数)。(5分)
(唐玄宗危难时) (难寻合适人选时) (经书被取走后)
→ →
(师徒归途中) (返回长安后)
→ →
4.本文构思奇特,悬念迭出。你认为其中最出乎意料,颇有戏剧性效果的一个情节是什么?(2分)
5.文中表现了唐僧师徒的什么精神?(3分)
6.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谈出你的一点感受,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3分)
第七单元参考答案
一、1.略 2.略 3.D 4.①战争 ②孤苦的样子 ③只 ④感慨万千,非常痛心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示例:官渡之战 7.只有不畏艰辛,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落得可笑的下场。 8.略 9.示例:如果没有司马迁实地考察,搜集史料,没有他忍辱负重,发奋著述,岂能有不朽之作《史记》的诞生!
二、(一)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是 人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百里奚举于市(提拔,起用) 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困于心,衡于虑(阻塞)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余益鼓勇上(更加)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心事)要人脸色上表现出来,从声音上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非凡的事业。(2分)
6.用文中句子填空。(5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字内)。(2分)
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必导致灭亡。
(二)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间焉( 参与) 衣食所安(养生的东西)
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2分)
何以战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必以分人 公问其故 小大之狱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师伐我( 军队) ②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③小大之狱(案件)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请见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三)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哭唱) ②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进献) ③王如其言(按照)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
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亡羊补牢
于是尸乃仆 闻王购子头千金
此乃勇士头也 不负子也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赤听“客”能为父亲报仇,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剑相托“客”,头被煮还怒目圆睁,这些都可以看出赤报仇坚决的刚烈行动。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客”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侠客形象。他替赤报仇,多方设计,不惜献身杀掉楚王,表现他除暴安良、不负诺言、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
(四)1.唐玄宗即唐朝皇帝 李隆基 ,长安在今 西安 市一带。(2分)
2.本文想象奇妙,将 唐朝走向衰亡 的历史和 《西游记》 的故事巧妙糅合起来,形成故事新编。(2分)
3.根据下面提示,概括文章的情节(不超过方框字数)。(5分)
(唐玄宗危难时) (难寻合适人选时) (经书被取走后)
道长指点 → 唐僧师徒受命 → 师徒扫兴而归
(师徒归途中) (返回长安后)
→ 悟空剖鱼得书 → 盛迎经书
4.本文构思奇特,悬念迭出。你认为其中最出乎意料,颇有戏剧性效果的一个情节是什么?(2分)
经书被大不列巅国使臣取走后,途中葬身鱼腹,后经书失而复得。
5.文中表现了唐僧师徒的什么精神?(3分)
国难当头,能挺身而出,为取经书,战胜艰难险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愿担风险的大无畏气概。
6.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谈出你的一点感受,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3分)
观点示例:唐玄宗梦寐以求的经书,竟是用作摆设物,并非急求治国之道,如此国宝,视如儿戏,置国难于不顾,是十分昏庸的。(另:作者把大唐的衰亡归结于未得经书的真传,是不合历史的观点的,因为大唐的盛衰有着极其复杂的时代原因,而非一本经书解决得了的。)
已经有了
㈤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fu xiao
瓦砾 wa li
地窖 di jiao
鞠躬 ju gong
颤巍巍 chan weiwei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第一段1-7
第二段8-31
第三段32-44
㈥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一共有几个单元
第一单元
阅读
1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芦花荡
3*蜡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写作
学习写消息
第二单元
阅读
6 阿长与《山海经》
7 背影
8*台阶
9 老王
10*
信客
写作
叙事要详略得当
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阅读
11中国石拱桥
12*
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 说“屏”
写作
说明要抓住特征
第四单元
阅读
16大自然的语言
17奇妙的克隆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19* 生物的入侵者
20*
落日的幻觉
写作
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阅读
21桃花源记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写作
学会说点儿道理
第六单元
阅读
26三峡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
怎样搜集资料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
野望
早寒江上有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鹤楼
送友人
秋词
鲁山山行
浣溪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附录
欣赏王羲之书法
汉语词类表(虚词)
㈦ 语文版八年级上7单元的复习资料 越多越好
http://www.ywzy.net/jiaoan/chu/yuwen/bashang/200609/2137.html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30237
《曹刿论战》
http://www.xhe.sh.cn/cms/data/html/doc/2003-12/24/36663/ 《干将莫邪》
http://www.tt53.com/Article/zxyw/cz4/200608/88923.html 《劳山道士》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7488/Uxwshi/A330033.html
http://www.syfls.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13
<观刈麦>
http://www.5156e.com/showzip7859.html 《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http://www.byvip.cn/downinfo/22502.html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