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要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要点

发布时间:2021-01-07 11:58:11

❶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要点资料

六年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六、解析课文、语句
《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草虫的村落》 作者 郭枫 著名诗人、作家;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
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詹天佑》
本文记叙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他身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怀念母亲》 作者 季羡林
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彩色的翅膀》
《彩色的翅膀》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1、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

必背内容
1.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讯息工期的铁路干线。
2.居唐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捧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从向两头开凿。
3.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4.季羡林《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5.《中华少年》作者:李少白。
6.日积月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穷人》 短篇小说 作者 俄国著名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为了救邻居的孩子,她什么也不顾了。这五个省略号真实、准确地表现了桑娜当时极度矛盾的心态。“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 作者 落雪
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
轻诺必寡信《老子》 民无信不立。《论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2.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读来引人入胜,这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许多文学作品都动情地歌颂了人的美好心灵。例如,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只有一个地球》
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必背内容
1. 日积月累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成语“竭泽而渔”来源于历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少年闰土》 作者 鲁迅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四件事。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4、“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这是因为闰土从小参加劳动,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我往常的朋友”指有钱人家的少爷。这句话表达了对闰土的敬佩和羡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篇课文是 周晔 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用比喻——暗喻的手法,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和对鲁迅先生的迫害。意思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人民的革命斗争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表现了鲁迅先生恢谐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4、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救助车夫后,他可能由一个受伤的车夫想到千千万万的受苦人,想到黑暗的社会制度,想到只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受苦人才能脱离苦海过上好日子,想到如何才能拯救旧中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因此,伯父的脸上变得严肃了。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精神
5、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段话写得很巧妙:1、对第五段进行总结。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3、照应了课文第一节,首尾呼应。
6、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拟小标题,本课五个小标题依次是:深切怀念→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一面》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这六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人》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 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日积月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这句话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这句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以此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这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崇高品德的体现,这句话教育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乐于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文谈》
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如同生命一般宝贵。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醉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句话说明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好处。鲁迅用蜜蜂酿蜜打比方,从正反两方面申述自己的看法,说明了只有读更多人的著作,阅读面广一点,才能得到多方面的知识
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有的人》

第六单元复习解释课文、语句:
《我们去看海》体现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感情。
《致老鼠》这首诗真有趣,小诗人把小诗人把老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最后,小作者希望让老鼠和猫交朋友,更是孩子美好的愿望。
《爸爸的鼾声》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爸爸的鼾声,小作者觉得“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爹爹的鼾声停了,小作者又觉得“是不是火车到站了”。全诗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诗 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
《诗经·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太阳的话》是中国作家艾青所作。
《白桦》都是现代抒情诗,是俄国作家叶赛宁所作。
《春夜喜雨》
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春雨的夜景,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之情。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乃:就。发生:促使植物生长。潜:悄悄地。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天净沙·秋》
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小令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必背内容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请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关秋天的古诗: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老人与海鸥》
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最后一头战象》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马诗》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此诗是第五首。这首诗通过咏马、赞马以及感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此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特别有意味。
必背内容
1、《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蹭清秋。
2、 展示动物世界的神奇,描写动物的情感世界,是动物文学的迷人之处。擅长写动物文学的作家、写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
《消失的野犬》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善于 擅长 鼓:弹
志:心里想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善哉:好啊,妙啊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想
谓:认为 世:世上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称赞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写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月光曲》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洒满阳光。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 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升高,天空出现微云。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忽然,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我的舞台》
作者是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
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必背内容
1、伯牙绝弦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4、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加Q

❸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复习资料与重点

第一、二单元重点
1、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2、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草虫的村落
1、《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2、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3、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 ,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 ,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4、文章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略)

5、詹天佑
1、主要内容及中心
2、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3、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4、默读课文,知道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6、怀念母亲
1、《怀念母亲》一课的作者是(季羡林)。对课题的理解及作者的情感: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

2、课后习题: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充分表达出来。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所以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虽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三、四单元内容重点
9、穷人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2、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童年》 、 《战争与和平》 、 《复活》等 。
4、课文中省略号的主要作用:
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 “我嘛……缝缝补补……”
5、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使人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唯一的听众
1、作者:落雪
2、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4、语句理解: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老人并没有耳聋,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2)“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
理解: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 “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13、只有一个地球
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举例子具体真切 作比较突出强调 打比方形象生动 。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文章结构:总分总
2、文体:演讲稿
3、课后第2题:
(1)“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
理解: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2)“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理解: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理解: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万物,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
4、作者:西雅图

第五单元
17、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
2、正音:“正”、“佛”、“行”、“供”、“畜”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参P148
要点: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或为 见多识广)
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参P142参P143参P147 与四件事留下的印象不完全一致
4、关于“捕鸟”,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闰土聪明能干,是一个捕鸟能手。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
自然,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6、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多音字:冠、号、 数
2、四字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北风怒号、饱经风霜、失声痛哭
匆匆忙忙、马马虎虎、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表达出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敬仰之情。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分别叙述了四件事: (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 、 (伯父笑谈“碰壁”抨击旧社会 ) 、 (伯父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 (伯父关心女佣) 。
①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②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
③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④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5、句子理解: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
理解: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语言描写中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反问句) 理解: “四周黑洞洞的” ,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
理解: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 ,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6、 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 ,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7、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分为几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要点:五部分;第一段是总述——深受爱戴,后几段是分述——受到爱戴的原因。 参P154

第六单元
重点背默前4首古诗及书下注释。

第七单元
21老人与海鸥
1、字音:塑料、饼干、撮起、亲昵、啧啧、滇池、旋涡
2、主要内容及中心:课文主要讲了(每年冬天,一位老人步行二十余里,为海鸥送餐,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送行)的事,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
*3、意想不到的事指什么?
要点:①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②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③朝遗像扑过来、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
*4、重点语句理解: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要点:老人喂,海鸥吃,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 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使我们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细节描写)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要点:海鸥用“鸣叫”、“扑”、“飞”成“漩涡”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舍不得离开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场面描写)
5、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23《最后一头战象》
1、正音:势不可当、摩挲、扑喇喇、浴血搏杀
2、积累词语: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炯炯有神、威风凛凛、排山倒海、 泣不成声
3、作者是 沈石溪 ,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课外书屋)
4《最后一头战象》以 时间 为序,依次记叙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四个感人情节。歌颂了战象嘎羧忠诚 、善良、重情义 的高尚情怀。
*5、(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对嘎羧 动作 、 神态 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 忠诚 、 善良 的高尚情怀。)

第八单元
25伯牙绝弦
1、相传愈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伯牙绝弦》讲的是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2、背默课文、注释,对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1)伯 牙 鼓 琴,志 在 高 山,钟 子 期曰:“善 哉,峨 峨 兮 若 泰 山!”
句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体会:俞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很会欣赏,他们两人相互理解、欣赏是知音。
(2)伯 牙 所 念,钟 子 期 必 得 之。
句意: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 期 死,伯 牙 谓 世 再 无 知 音,乃 破 琴 绝 弦,终 身 不 复 鼓。
句意: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体会:伯牙为失去知音而悲痛欲绝,弃绝专长爱好,表示悼念。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对知音的理解;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26 月光曲
1、《月光曲》又叫《 》《 》。贝多芬弹奏了( )支钢琴曲?第( )
支是《月光曲》。
2、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感动了贝多芬,走进屋弹奏一曲;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3、.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答: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 ,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要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