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浙江省互联网语文课

浙江省互联网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1-01-06 17:35:45

① 苏教版语文《奇妙的互联网》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

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表面看似乎与“走向成功”没什么关联,但事实由于这篇课文的时代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会催生学生许多的探索热情:互联网是怎么产生的?互联网的未来?

于是因为互联网而成功的一个个含“金”量很高的名字(如丁磊、陈天桥、马云)会成为孩子们讨论的话题。这样,“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就又多了一份内涵:利用科技,创造无限。

(1)浙江省互联网语文课扩展阅读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时代感强,学生比较喜欢。在教学设计中我找准中心,设计问题。

文章有“文心”,题目有“题眼”, 紧扣文章的核心设计教学,能凝神聚力切实高效展开教学活动,成就高效简洁的课堂。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

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 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通过研读,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②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学习

借用网络,开展互助探究学习 利用网络进行互动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探究容热情,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这个年龄段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好动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在相互的交往中,去和他人沟通、竞争

③ 怎样利用网络上好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语文学习已被应用在教学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电教媒体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改实验中,利用好电教手段,把语文课上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学科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你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象“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语文资料做到大容量。

④ 三年级下册语文读了23课有什么感受

三年级下册语文读了23课的感受:
“哇,电脑真方便,他非常有用处,能发电子邮件,查看新闻,购买东西等。”读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我不假思索地说。
经过科技不断的发展,现在电脑真得越来越先进,现在千家万户都装上了电脑,我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很像一个布满全球的大网子,不仅方便还非常地快捷,当然我从文中知道了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 如果没有电脑这东西,生活一定会非常的麻烦,比如说寄信,如果写信,速度真是慢,用电脑的话,只在电脑上打几下就发出去了。
我现在感受到了电脑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也要感谢为网络世界做出了奉献的人们。

附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原文:
“太好啦!大好啦!”听妈妈说,我家的电脑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爸爸告诉我:“它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网,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家庭连接到一起。在互联网里,可以查阅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参加网络上购物、拍卖等各种活动。有了网络,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五洲四海的人们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网络。不一会儿,米老鼠的形象就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唐老鸭、孙悟空、花木兰……这些早就认识的卡通人物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还伴随着音乐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妈妈带我访问了许多网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时事新闻,有卡通漫画,有科学知识,还有课程辅导一真是应有尽有。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一下子敞开了。
妈妈又教我发电子邮件。我试着给远在国外的表姐发了一封我自己用电脑画的贺卡。爸爸看着我,羡慕地说:你们这一代真是大幸福了。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电子邮件,有事只能靠寄信。现在可方便多了,仅仅几秒钟,就可以向国外发一封电子邮件,而且那么便宜。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呀!”妈妈说:“是呀,发电子贺卡还能节约纸张、保护地球环境呢”!
我恋恋不舍地下了网,愣愣地看着爸爸妈妈,心思还在那种奇的网络世界里呢!爸爸说:“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部分,网络的用处还有很多很多呢!”我听了,更加喜欢网络这个新朋友了。我盼望着再次进入奇妙的网络世界。

⑤ 网络作文教学课使用网络技术有无意义为什么

重视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表述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仅如此,课程标准还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关于“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关于“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等要求。可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理念。那么,如何解读这些精神呢? 一、重视语文实践,必须体现“五个交互” 汉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汉语文教育要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说来,要体现如下“五个交互” 1.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语言,特别是母语,其意义在于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人际关系。母语的这种实用性决定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众多属性(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等)之一。语文教育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念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虽然,语文教育必然会涉及到这些知识,然而掌握这些知识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换句话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实践,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须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所以《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2.课内与课外相交互。 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实时存在的,学生身处在使用母语的社会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已在学前生活中获得了的母语(口语),而且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母语(口语)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的口语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与实践,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母语的学习,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可谓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可以说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体味《标准》这一要求,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3.感性与理性相交互。 母语来自于生产劳动,来自于客观世界,它是为了指认客观事物、描绘客观存在、表述内心情感的。因此,语言这一特定符号,是具有实指性的,是与特定的客观事物相关系的,或一个语言符号,特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或数个语言符号,同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感性的,具体的;语言符号是理性的,抽象的,它们并不是珠联璧合、天然同体的。正如,有这样的识字实验,通过某一形式,让幼儿反复去指认、去熟记生字卡片。一个阶段以后,当幼儿听到某一读音,就能指认出某一卡片。这种所谓的“识字”实质上并非真正的识字,幼儿通过“刺激(生字声音)——反应(生字卡片)”而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幼儿认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认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图样,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一语言符号的实指意义。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相脱节。只有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交融起来,使理性的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对应起来,从而发生关系,发生意义。 4.过程与结果相交互。 过去,在语文课程目标方面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知识掌握)轻过程”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偏颇地认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从而,忽视了语文实践,以致造就了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顺、不生动。其实,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规律的习得、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来自于大量语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任何知识与观念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都必须经历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并且这种“习得的过程”对个体的语言系统来说,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由外而内的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如果单单机械地强调由外而内的吸纳,就会产生“潭水”现象;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语文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唯一渠道,是经验向能力、素养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与飞跃过程。 5.体验与感悟相交互。 母语是丰富多彩的,十分鲜活的,并非板僵化。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迵然各异的表述形式;同一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各种各样的内容。母语的这一特点,构成了特定各异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母语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为了把握母语的这种丰富性、鲜活性,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实践是体验、感悟母语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 二、重视语文实践,必须突出“三化” 实施语文课程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实践。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外部世界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系。 ①让课文情境化——以课文为情境,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课前“语言操”(如简要新闻、书评、影评、美文推介、侦探故事、故事接龙、成语接龙等)、课中“语言操”(将写得较笼统的原句原文写具体,对典型句段进行模仿,对并列结构的文段进行拓展性练习,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改编,对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等读后复述、读后表演、读后议论、读后习作等形式)、课后“语言操”(拓展性阅读、深化性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把课文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课文的“表情达意的形式”,掌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②让课堂生活化——以课堂为生活,学语言,用语言。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语言,用语言,(老师则在其中点拨运用语言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语言),最终达到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语言风格。 2.生活语文化——在现实语境中实践。 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①优化校园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校园的语文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优化校园语文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做法可以采用: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发布会活动;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开设课外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普及普通话等。 ②利用社会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要有效地开发散落在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3.语文数字化——在虚拟语境中实践。 在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交互、不断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网络世界即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产生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在线语文教学”与“在线语文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拓展语文学习领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拓展到“虚拟语境”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语文实践活动。 ②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极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③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产生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时代特有的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在线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线浏览、在线检索、在线下载、在线讨论、在线传递、在线登录等在线学习方法,并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三、重视语文实践,必须把握“四个关系” 1.要正确把握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体验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领域与时空,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倡实践性,并非要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要注意提倡开发课程资源,但课外语文资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要注意与语文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不要脱离教材而一味地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外资料,把语文课上成课外资料的拼盘课。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相沟通,与课外资源相融合,既不墨守教材陈规,又不滥用课外资源。 2.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第一,《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是10项总目标,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这些语文实践的目标要求。第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第四,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3.要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实践和进行语文实践,不能有所偏颇。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主动性,增强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态度。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之中,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但是,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要注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感悟而来,而不应把学习方法当知识来灌输,来记硬背。另外,要注意培养学习良好的语文实践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合作态度。 4.要正确把握学生主体角色与教师引导角色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服务者。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处的作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塑学生的学习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实践,大力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治金:《语文课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敬本:《关于语文实践——学习随笔》,《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第9期。 3.崔峦:《<语文课程标准>问答》,人教网,2002年11月 4.巢宗祺:《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小学各科教与学》,2002年第10期。 5.李冰霖:《树立课程意识,深化课程改革》,《福建教育》,2002年第11A期。 6.李冰霖:《在线语文:语文教育新概念》,《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⑥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课文内容是啥

“太好啦!大好啦!”听妈妈说,我家的电脑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爸爸告诉我:“它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网,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家庭连接到一起。在互联网里,可以查阅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参加网络上购物、拍卖等各种活动。有了网络,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五洲四海的人们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网络。不一会儿,米老鼠的形象就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唐老鸭、孙悟空、花木兰……这些早就认识的卡通人物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还伴随着音乐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妈妈带我访问了许多网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时事新闻,有卡通漫画,有科学知识,还有课程辅导一真是应有尽有。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一下子敞开了。
妈妈又教我发电子邮件。我试着给远在国外的表姐发了一封我自己用电脑画的贺卡。爸爸看着我,羡慕地说:你们这一代真是大幸福了。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电子邮件,有事只能靠寄信。现在可方便多了,仅仅几秒钟,就可以向国外发一封电子邮件,而且那么便宜。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呀!”妈妈说:“是呀,发电子贺卡还能节约纸张、保护地球环境呢”!
我恋恋不舍地下了网,愣愣地看着爸爸妈妈,心思还在那种奇的网络世界里呢!爸爸说:“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部分,网络的用处还有很多很多呢!”我听了,更加喜欢网络这个新朋友了。我盼望着再次进入奇妙的网络世界。

阅读全文

与浙江省互联网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