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多音字有哪些
如果是人教版的,就有如下多音字:
弄
[nòng]\x09摆~.~潮儿.
[lòng]\x09~堂.
喷
[pēn]\x09~出.~涌.~发.~饭
[pèn]\x09~香.
混
Ⅱ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短文两则)
第七课不是邓稼先吗
Ⅲ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至第七课的词语
课: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暄腾 一瞬间
2课: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专跳
头晕目属眩 小心翼翼
3课: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4课:终极 迸溅 繁密 伫立 凝望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5课:-----没有生字----
6课: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七课: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Ⅳ 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荷叶·母亲》的导学案里的题目和答案是什么
题目
1.文中第二、三两抄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 ,其作用是 。(3分)
2.说说第四段开头关于天气的描写的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3.第四段中的“菡萏”是荷花的别称,此处的含义是 。(2分)
4.为什么“我不敢下阶去”?(1分)
5.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点”?(2分)
6.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看是 和 ,其作用是 。(3分)
参考答案:
1.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插叙 ,其作用是说明“我家”与荷花有很深感情,大家喜爱荷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荷花埋下伏笔(铺垫)。
2.(2分)为写大雨埋下伏笔, 烘托心情,渲染气氛。
3.此处的含义是 含苞欲放。2分)
4.(1分)我十分挂念雨中的红莲,怕它被那密密的雨点打坏。
5.(2分)指让自己烦恼、痛苦、失意等等的思绪。
6.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看是 议论 和 抒情 ,其作用是表达了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爱护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点明、深化中心。
Ⅳ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课 读读写写 拼音怎么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Ⅵ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词语拼音
点缀:加以衬托或抄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冉冉:慢慢的。
苦熬:忍受着痛苦过日子。
雏形:未定形前的形式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
稀疏:事物之间的距离大,空间远
累累:果实成串的样子。
低回:留恋。
沉甸甸:沉重。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弦乐器。关,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形容功业、道理永远不可能消失。
回味无穷:吃过东西后余味无穷。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拼音就不写了
Ⅶ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第七课是什么
请问您的书是什么版本的?
人教版的第七课是《短文两篇》,包括《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
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课《春》课文应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的什么
课文《春》来应分成三个部分,自分别是“盼春”、“绘春”、“赞春”。
盼春——第1段。总写,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绘春——2-7段。详细写,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赞春——8-10段。总写,赞美春天,写出春天的三个特点:新、美、健。
(8)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划分部分扩展阅读: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Ⅸ 短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中的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这段一轮是由事入理的写法,表明自己对“第一次”的感受和看法,点明题目。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文的事进行议论,又引出下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