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年级语文下册试卷四测试卷第三单元孟建平答案第四题和第五题怎么写
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了乡村晚景。
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科第三单元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yú chǔn fǎn huí yì xiǎng tiān kāi
( )( )( )( )
mǐn ruì zhàng ài lǚ yóu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扁 ( ) 我 ( ) 朝 ( )
蝙 ( ) 蛾 ( ) 潮 ( )
编 ( ) 饿 ( ) 嘲 ( )
三、画出下面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学校向美丽的花圆,孩子们多么辛福。 ( )
2、小红座在电视机前,欣尝着一个个精采的节目。 ( )
3、这学期我通过怒力,在期未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级。 ( )
四、词语搭配,划去不合适的词。
设计(图案 图画) (充满 充分)信心 心情(感激 激动)
(震动 感动)世界 岁月(艰难 艰苦) (猛烈 热烈)鼓掌
五、给下面的字换个偏旁再组词。 滩 ( ) 嘲 ( ) 蝇 ( )
避 ( ) 揭 ( ) 祸 ( )
六、选词填空。
观察 侦察
1、一只幼龟探出巢穴,在( )外面是否安全。
2、我们想( )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启示 启事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4、昨天,我的一串钥匙不小心丢失了,今天,我贴了一张寻物( )。
七、读句子,完成作业。
1、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1)结合上下文,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
若无其事:
(2)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 ( )
A、幼龟就是给嘲鸫吃的,嘲鸫依靠幼龟生存。
B、被叼去的那只幼龟是大自然要淘汰的,这只幼龟生存不下去。
C、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绿色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2、把黄河治理好,关健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1)句中的“它”是指 。
(2)下面哪种措施不利于管住泥沙? ( )
A、黄土高原地区应以牧、林为主。
B、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C、加快开垦放牧。
八、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宝塔山在夜色中显得更加雄伟。
在夜色中,宝塔山显得更加雄伟。
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是很好的。
九、我会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请写出两句有关气象的谚语。
A、
B、
十、我会把错乱的句子重新排列。
( ) 他不但熟读而且常常掩卷背诵。
( ) 杜甫刻苦攻读,十几年如一日,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有些书,他反复阅读了不知多少遍,已经被翻乱了。
( ) 杜甫从小就爱读书,七岁已经熟读了许多前代和当代诗人的名作。
( ) 当他看到一些优秀作品时,就爱得放不下手,一遍一遍地读。一直读到能流利地背诵了还舍不得放下。
( ) 他读书入了迷,经常忘了吃饭和休息。
十一、快乐读短文,轻松做练习。
学会做加法
同学们!你们会做加法吗?1+1 = 2;100+35 = 135……100+250+50 = 400……这是数学上的加法。两个数相加,三个数相加,多个数相加……
1支钢笔+1支圆珠笔 = 两用笔,1副眼镜+1根金属链 = 防摔眼镜,1枝铅笔+1个橡皮 = 带橡皮的铅笔……这是发明中的加法,加法构成的发明。两件东西或者多件东西相加,会得到一件新东西——这就是发明。
加法来自于生活中、学习中、生产中、游戏中的某种需要。当你需要雨伞而身边只有书包,你会想到“把书包变成雨伞该多好”——书包+雨伞,这就是根据需要而萌发的一个发明想法。
加法的发明技巧,在发明技巧中叫做组合法。将几种东西的用途或特点巧妙地组合起来,“加”到一起,就会创造出一件东西。
皮箱的用途是装衣物,车轮的用途是滚动式移动。皮箱+轮子 = 旅行箱,这正是加法的妙用——可以推着走的箱子,推比搬要省劲多了。为了更方便些,你还可以再做一次加法——加一个拉手,拉比推更方便。
皮箱+轮子+可折叠拉手,这就是市场上出售的旅行箱。
厨房里有许多发明都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比方说,多功能锅。它是把烙饼锅、涮羊肉锅、煮饺子锅三种锅的功能组合到一起构成的。又如:油炸铲,它是把普通铲和漏勺的用途加起来构成的。
春节放鞭炮时,也许你也会发现“加法”构成的发明。放炮可以听到“砰”“叭”声响,放花,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景象。二者相加,就发明出一种新型花炮——响声和色彩一起呈现出来。
喝汽水前要用起子打开瓶盖。能不能把瓶盖和起子加起来呢?在这方面,易拉罐就做到了。它在盖子上做了个小环,稍一使劲就可以拉开了。
同学们,加法使你们着迷了吗?
1、文中有5个破折号,它们都起 的作用。
2、填空。
发明中的加法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 ;
一层是 ;
3、发明中为什么要运用加法呢?
4、文中提到哪些东西的发明运用了加法?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发明运用了加法?
5、发明的加法中有一种简单的加法,叫做自己加自己。即“单×2 = 双”,如“单面胶带纸×2 = 双面胶带纸”,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十二、习作。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一些小发现呢?请简要写一写你的发现。
要求:
A、题目自拟。
B、书写工整,标点正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第三单元测试卷的部分答案:
三、1、像 园 幸
2、坐 赏 彩
3、努 末 绩
六、1、侦察 2、观察 3、启示 4、启事
七、1、(1)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2)C
2、(1)泥沙 (2)C
十、2 6 5 1 3 4
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人教版)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看拼音写汉字:
zhēn chá pǔ zhuō yú chǔn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 ) ( ) ( ) ( )
mǐn ruì huí bi zhàng ài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 ( ) ( ) ( )
二、比较组词:
蝇( ) 维( ) 嘲( ) 揭( )
绳( ) 难( ) 潮( ) 渴( )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仔细 详细
请你把经过的情形说得( )些。
他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 )。
(2)严格 严厉
我们要( )遵守学校的一切制度。
谁胆敢侵犯我国领土,必须受到( )的惩罚。
(3)发明 发现
爱迪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 )了电灯。
考古工作者最近又( )了一座古墓。
四、组词并造句:
荧( )
企( )
吁( )
五、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深沉地 回答 静静地 望着
慢慢地 问 出神地 起床
粗鲁地 走着 悄悄地 端详着
恳切地 说 顽强地 学习
平静地 入睡 仔细地 听着
六、把句子补充完整
1、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而是 。
2、黄河是世界上 最大的大河。
3、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
4、蚂蚁搬家蛇过道, 。
七、扩写句子
1、我们打扫卫生。
2、黄河黄。
3、阳光明媚。
八、阅读,完成练习
大自然的现象——风
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又像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
地球上,有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两千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又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提出造五万吨的帆船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出现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的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
1、文章是怎么写风是变化无常的,请你把有关的语句抄写下来。
2、风是怎么形成的?
3、判断: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画“√”。
文章主要写的是
风是变化无常的。( )
风是怎样形成的。( )
风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贡献和伤害。( )
风的形成及风与人类的关系。( )
4、“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繁荣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请你大胆的想象一下,不远的将来,风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幸福?要求举例说明
。 显示答案
⑷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作文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作文是:观察一个东西。
得有具体的物体.
如吹风机:
可从它的外形,结构,作用、如何使用等角度写.
写狗:
可写它的外形,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耳,鼻,脚),与人的关系,如何与你成为朋友,等.
⑸ 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子答案
【精品】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科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评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比一比,再组词。
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怎么没题?我咋给你写,我能知道你是哪份卷11111!!11!11!!!111!1!1!额,不太会打感叹号。
⑺ 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闷热附来近娇嫩雷声大作源旷地纤弱掀起大雨如注
四、张张盏盏栋栋座座颗颗片片条条个个
五、⑵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她比起蔷薇花来说并不算是最弱小的。即真切地流露出萨沙的自豪之情,又自然巧妙地点明题旨。
⑶①不好,是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了伏笔。
style='font-size:16px'>”字充分地表现出了叶欣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抢救患者的艰辛。
⑻ 期中测试语文四年级下册试卷答案
这里有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一整套的试卷哦~~~可以发我信息QQ加我我把整套卷子传你~~
第三单元的你看看是不是这份哦:
第三单元测试题(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选择正确读音。
三、完整词语。
( )牙( )嘴 心( )胆( ) ( )高( )烈
小心( )( ) 置之( )( ) 漫不( )( )
四、在()里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前后搭配起来。
( )的话语 发扬( ) ( )地钻研
( )的感情 维护( ) ( )地歌唱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他今天不来,我们的会议( )会准时召开的。
2.一个人( )要做到外表美,( )要做到心灵美。
3.爸爸( )有多忙,( )要抽出时间来检查我的作业。
六、修改下列病句。
1.在“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主题班会上,李华首先第一个发言。
2.我们要继承和发挥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3.我爱看《中国少年报》《小学语文报》《儿童文学》等报纸。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敬爱的外公
在我外婆的衣架上,(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地挂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邮包。它看上去和普通邮包并没有两样,只不过用得时间过长。深绿色已经褪尽了。在这个平凡的邮包里曾装过不计其数的报刊、邮件。外公就是挎着这个邮包,从机关到部队,从工厂到学校,走千家串万户,把信件、报刊、汇款、包裹送到人们手中。
我的外公年过五旬,一道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两鬓也添了许多白发。但是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深嵌在慈祥的面庞上,却显得炯炯有神。他身材不高,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邮政制服,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
他平时对人很和蔼 总是乐呵呵的 人们都(亲切、关切)地叫他 老郭 每次他一下班 我就缠住他 外公 外公 叫个不停
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夏季,烈日当头,外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走街串巷;冬天,寒风凛冽,在漫长的雪地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人们看到他总是热情地送来毛巾和热茶。
我的外公工作多年,对周围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不知有多少疑难的“信”在他手中“复活”了。
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解放前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人认为这封“信’是不能“复活”了。外公看了看信封,说:“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上路了,直到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回家。一天,两天……一连半个多月,外公终于从小港码头一位搬运工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的地址。
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几经搬迁,现在住在海云巷里。写信人是老太太从未见过面的孙子。
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半晌,老太太擦干了泪水,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同志,是您使我得知儿孙们还活着的(确切、正确)消息,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和我的孙子联系上。真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新社会的福啊!”
外公没有说什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背起邮包,又向另一家走去……
1.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画掉。
2.给第3自然段加标点。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了如指掌:
小心翼翼:
4.画出描写外公外貌的语句。
5.“不知有多少疑难的‘信’在他手上‘复活’了。”这句话中的“信”是指_____。“复活”是指_____。外公能使“信”“复活”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一、桅杆、吓唬、瞄准、放肆、恬静、汹涌、蜡烛、幽静
二、
三、龇牙咧嘴、心惊胆战、兴高采烈、小心翼翼、置之不理、漫不经心
四、知心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发扬成绩,维护名誉;刻苦地钻研,纵情地歌唱。
五、1.即使……也…… 2.不仅(不但、不光)……而且(还)…… 3.无论(不管)……都(总)……
六、1.在“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主题班会上,李华首先发言。2.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3.我爱看《中国少年报》《小学语文报》《儿童文学》等报刊。
七、1.划掉:整整齐齐、关切、正确。2. ,。“”。,“,”。3.了如指掌:指外公对周围一些地方及其几十年来变化情况特别了解。小心翼翼:特别小心谨慎,指老太太对这封信非常珍视。4.第2自然段。5.“信”指找不到收信人,无法投递的信;“复活”指经过努力,找到“信”的收信人。原因是对周围一些地方了如指掌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第三单元测试题(二)
一、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撕( )瞄( )例( )
嘶( )描( )咧( )
陌( )缕( )键( )
拍( )搂( )健( )
二、变换句式。
1.改成“被”字句。
我军终于把这股顽固的敌人歼灭了。
2.改成“把”字句。
敌人的飞机被高射炮击落了。
3.改成陈述句。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们怎能不关心呢?
三、修改病句。
1.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城市。
2.中队长李乐办事很武断,从不犹犹豫豫的。
3.华北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
4.他穿着一件蓝衬衣,一双白球鞋。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皮鞋匠( )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 ),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 )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 )了银光。月亮越()越,穿过一缕缕( )似的()。忽然,海面上( ),卷起了()。被月光照得()的(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
1.这段话选自课文《 》,写了皮鞋匠听()时联想到的( )的景象。
2.根据上面一段话中的描绘,你认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在旋律上有哪些变化。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公园的一角
我们踏着石级登上半山腰,迎面是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假山。
假山上有崎岖小路,有悬崖峭壁,有精致的楼阁和小巧玲珑的凉亭。假山上还有四个小喷水管,欢乐地喷着水花。秋风阵阵,水花随风飘洒而下,迷迷蒙蒙,像是给假山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景色迷人,就像仙境一般。
池中各色各样的金鱼鼓着一双双大眼睛,自由自在,有时潜入水草中,有时浮游到水面上,好像在听我们快乐的歌声。池中的水竹倒映水中,和蓝天白云的倒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围绕着喷水池种满了奇花异草,凤尾花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鞭炮花像节目的礼花,在祝贺我们祖国繁荣昌盛,发达兴旺。
在喷水池的四周,有许多高大的树木:榕树、木棉、银槐等。这些绿树、红花映衬着假山喷泉,真是美丽极了。
1.在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写下来。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崎岖:
精致:
玲珑:
映衬:
3.本文可分为四段(即4个自然段),请概括段意。
4.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区分“穿梭、穿行、穿越、穿破”等几个词语的意思。
提示:词语也可以用图画来表达,画个简图,这几个词语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答案:
一、撕碎、嘶哑;瞄准、描述;例子、咧嘴;陌生、拍打;千丝万缕、搂抱;关键、健全。
二、1.这股顽固的敌人终于被我军歼灭了。2.高射炮把敌人的飞机击落了。3.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们不能不关心。
三、1.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2.中队长李乐办事很果断,从不犹犹豫豫的。3.华北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4.他穿着一件蓝衬衣和一双白球鞋。
四、1.月光曲,琴声,月光下的大海。2.音乐由低沉舒缓变得高亢激越。
五、1.围绕着喷水池种满了奇花异草,凤尾花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精致:精巧细致。玲珑:精巧细致。映衬:映照;衬托。3.第一段:登上半山腰,看到了喷水池。第二段:池中的假山景色迷人。第三段:喷水池中的景物。第四段:喷水池的四周。4.(1)本文是按照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写的。(2)详写了喷水池和池中的假山,略写了喷水池的四周。好处: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⑼ 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试卷作文
青蛙与电子蛙眼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 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向科学家那 样,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不断去探 索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 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仿生学家模仿 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一个飞机场内,指挥人员正在指 挥飞机降落,他们每次都能指挥得准 确无误,没有丝毫差距,使飞机准确 降落。 为什么指挥人员能指挥得这么准 确?到底是什么隐藏的高科技帮助了 他们?原来,是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 了一些启示。 青蛙是益虫,专门捕捉田里的害 虫,使农民乐得哈哈笑。但是青蛙和 指挥飞机降落又有什么关联呢? 事情是这样的。很早以前,仿生 学家发现青蛙的眼睛有些蹊跷,非常 特殊。他们又发现青蛙的眼睛好像和 其他的动物不一样,他的眼睛比较突 出,于是,他们就对青蛙有了浓厚的 兴趣。 仿生学家发现青蛙对活动的东西 非常敏锐,但却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 见”,而且一遇到光就不能动了,这到 底是为什么? 仿生学家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 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 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 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 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 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 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 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 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 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 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 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 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 整的图像。因此,青蛙的眼睛对活动 的东西非常敏锐,对静止的东西却“视 而不见”。 仿生学家模仿青蛙的眼睛,发明 了电子蛙眼,使机场的指挥人员能更 加准确地指挥飞机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