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础泰语2第十一课对话和课文翻译
对话一
我要寄信去北京
你要寄平邮还是寄挂号信?
我必须要寄快件EMS,几天到?
2天
邮费回多少钱?
要先称称重量看,35元
这个答表要怎么填?
你必须要写姓名,地址,邮编,和寄件人和收件人的电话号码,让它清楚。
那么必须要签名吗?
是的,请在这里签你自己的名字。你还需要些什么吗?
我想要5张明信片,一张多少钱?
一张两元
我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你要寄到哪里?
泰国
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课文分析
背影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爱。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儿子,还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化了,以为父亲就是严父,其实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朱自清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听他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表现他慈爱的一面。
看看父亲爱子的行为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岁时的心智还不够成熟,28岁就比较成熟了。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起初体会不到父爱,反而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呢?一方面,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另一方面,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感受父爱。
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我”发现了父爱,引得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鸣。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开拓了想像空间,无尽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2.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③ 六年级上英语第十一课翻译
内容是什么
④ 九年级英语第十一课翻译
南希:嗨,伯特,我觉得我是把爱丽丝给惹恼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伯特:发生内什么事情了?
南希:你知道朱容丽叶是爱丽丝最好的朋友吧?
伯特:对呀。
南希:好吧,我越了解朱丽叶,我越发现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最近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伯特:那是错在那儿啦?
南希:额,这让爱丽丝不开心了,因为她认为朱丽叶和我的关系比她的朱丽叶的关系还要好了。
伯特:我知道了。额。你为什么不在你和朱丽叶在一起的时候叫上爱丽丝呢?这样她就不会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南希:哦!方法棒极了!那会使我们的友情更深厚的!
⑤ 8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的翻译
一 绯红抄 fēi hónɡ鲜红;通红. 标致biāo zhì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的 落第luòd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又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bù xùn无礼. 诘责jié zé质问并责备 托辞tuō cí借口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 jiàn形容非常光。
⑥ 英语初一下册第十一页课文怎么翻译
向左转进入第一大道,请慢慢欣赏这城市中的宁静街道和小公园。
步行在中央大道,穿过这个公园是一个老旧的旅馆,在旅馆的旁边是一幢有着有趣花园的小房子。这就是花园旅行的开始。
⑦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7)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翻译扩展阅读:
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依曰:习,亦说乎?朋自远,亦乐乎?知愠,亦君乎?《》 翻译:孔说:,按定间复习,愉快?志同道合远,快乐?家解我,我却怨恨,道德修养? 贰曾曰:吾三省吾身:谋忠乎?与朋友交信乎?传习乎?《》 翻译:曾说:我每反省自:替别办事否尽竭力呢?同朋友交往否诚实呢?师传授给我知识否复习呢? 三曰:吾十五志于,三十立,四十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所欲,逾矩.《政》 翻译:孔说:我十五岁立志习,三十岁立足于社,四十掌握知识致迷惑,五十岁解并顺应自规律,六十岁听别说能明辨非真假,七十岁随所欲,超规矩 四曰:温故知新,师矣.《政》 翻译:孔说:"温习旧知识,能新体,新发现,师." 5曰:思则罔,思则殆.《政》 翻译:孔说:"读书却思考,迷惑所适;空想却读书,害 陆曰:贤哉,箪食,瓢饮,陋巷,堪其忧,改其乐.贤哉.《雍》 翻译:孔说∶颜品德高尚啊,!吃筐饭, 喝瓢水,住穷陋房,别都受种贫苦,颜却仍改变乐趣.颜品德高尚啊! 漆曰:知者者,者乐者.《雍》 翻译:孔说:于习,知道习,习;习,习乐趣. 吧曰: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乐亦其矣.义富且贵,于我浮云.《述》 翻译:孔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枕,乐趣间.用手段富贵,于我讲像浮云. 9曰:三行,必我师焉.则其善者,其善者改.《述》 翻译:孔说:三走起,其必定我师.拿优点自习,拿缺点自改. 依0川曰:"逝者斯夫,舍昼夜."《罕》 翻译:孔站河岸说,像流水,白夜晚都流 依依曰:三军夺帅 匹夫夺志."《罕》 翻译:军队夺 主帅,男汉 却夺志气. 依贰夏曰:博笃志,切问近思,仁其矣.《张》 翻译:夏说:博览群书广泛习且能坚守自志向恳切提问考虑前事仁德其
⑨ 大学日语标准教程基础篇1第11课课文翻译
感觉你说的应该是这课
第十一课
在公寓里打电话
中山:未,你好,我是中山,是小王吗?
王:你好,我就是
中山:那个,你现在方便吗?
王:方便啊,什么事
中山:其实这个周末打算驾车去旅行,你周末有什么安排吗?
王:恩....周六的话稍微有点(不太方便)
中山:是吗?那周日怎么样?
王:好的,周日可以
中山:那么这个周日我们大家驾车去旅行好吧
王:驾车旅行啊,我还是第一次呢 要去哪儿
中山:我们去日光看红叶吧 小李和木村也去
王:是吗 好期待啊 那么 周日我们几点 在哪见面呢
中山:早上6点到大学门前集合
王:啊 好早啊
中山:曝光很远,所以周六要早点休息啊
王:是 明白了 谢谢你打电话约我
中山:那么 我挂了
⑩ 谁知道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春》的全文翻译
这课我学过了,不过是课文吧,是朱自清写的,你是不是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