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个单词,有“卖点”的意思,叫什么头 语文学的太烂,口字旁的
xue 那个字就使这个音 拼音啊~就是和卖点差不多的意思
噱头 看点,卖点,叫座
商家的噱头就在于打折促销,以此来刺激消费
『贰』 语文课为何成了“鸡肋”
语文课现在成了鸡肋——这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无奈和不甘的感慨。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语文课甚至连鸡肋都不如,只是为应付高考而不得不握在手里的讨人厌的敲门砖。(文汇报) 语文地位的弱化并非一日,而让语文从“国语”变为学生眼中的“鸡肋”的无疑是英语地位的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考英语,而且过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虽然大学里语文也算必修课,但学生还是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英语上,哪怕是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例外。毕竟语文很少有不及格的,但英语考不好不仅影响到毕业和学位,还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升学。又有谁敢不拿英语当回事呢?而语文考不好只影响总分,并不会对学生的前途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虽然语文被列为主课,但这门课在学校里的地位明显不能与其他主课相比。毕竟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小学、初中十多年学下来,高中再学也不见得会有多大长进。而且真正要学好语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象数理化或英语那样只要短时间“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语文学习见效慢、效率不高是急于求成的学生和家长将语文视为“鸡肋”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现在的考试很少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而是和英语考试一样设定了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中一味要求死记硬背,甚至把押作文题和背诵几十篇范文作为应付高考的经验来传授。难怪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英语不错,语文却是一塌糊涂,连封信都写不好。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但现在的高考考得更多的却是“分析”(“阅读理解”)。难怪有人说语文早已被异化,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讲解而非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考试成绩也许是提高了,但真实的语文水平却未见长进。语文课要免成“鸡肋”,除了要提高其地位外,语文考试也应该尽量避免英语化,否则不利于全民族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无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