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跪求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速!!!!
语文,刷题????
不如刷书。
买两本好书看看。
Ⅱ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复习的重点
语文贵在平时积累,复习重点首先是字音,字形,成语的意思,注意哪些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版,诗文默写 ,古文翻译权。这是基础的,也是很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语,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每题三分。默写六分,课本古文翻译3分。别小看这几分,都是拉开分档的重点,一卷36分选择题,能拿到30分。总成绩差不了。二卷的阅读理解,古诗赏析,要把握中心思想,不要答偏。二卷的成绩全靠平时积累,考前突击没什么用。语文复习考察课本的知识就一卷的几个选择题。重点就是字音字词,千万别小看……
Ⅲ 语文必修一人教版同步解析与测评第二单元测试卷
语文人教版同步解析与测评第二单元测
Ⅳ 2012届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解析与测评
你可复以到网络文库制里去搜查,里面可能有。
参考
http://wenku..com/search?word=2012%BD%EC%B8%DF%D2%BB%D3%EF%CE%C4%B1%D8%D0%DE%D2%BB%B5%DA%B6%FE%B5
Ⅳ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
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
《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
再看《杂说一》。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灵于龙:比龙还“灵”。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
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
《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
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教子、而自身却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们都以从师为耻三项论据,有力地证明师之不可或缺,以及不从师之愚。作者进而引伸,以圣人孔子转益多师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以万世师表为例,说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后说明本文写作动机,引师事自己的十七岁少年为例,证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师道者。在全文对比、衬托论证手法下,通过层层推进,「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核心论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附:徐汇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Ⅵ 语文必修一和二复习
第一册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致青年公民/郭小川/5
相信未来/食指/9
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10
◎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15
我的四季/张洁/19
◎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德]马克思/23
我的五样/毕淑敏/29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黑塞/41
◎ 求学之道
劝学(节选)/荀子/46
师说/韩愈/47
◎ 从质疑到创新
贵在一个“新”字/王梓坤/50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
◎ 古典的乡愁
采薇/《诗经》/61
奥德赛(节选)/[希腊]荷马/62
我心归去/韩少功/65
◎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老舍/69
乡土情结/柯灵/73
前方/曹文轩/79
◎ 恒久的烙印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83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86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
◎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93
晨昏诺日朗/赵丽宏/96
◎ 感悟白然
前赤壁赋/苏轼/10l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03
◎ 湖山沉思
寂寞/[美]梭罗/105
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109
第二册
第一专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本研习)
◎ 生命的强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3
渴生者/钱钢/10
◎ 精神支点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22
◎ 共享幸福
我的邻居胡蜂/苇岸/29
敬畏生命/[法]阿尔贝特·史怀泽/34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
◎ 遭遇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4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50
◎ 黑暗中的心迹
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60
◎ 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68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
◎ 后人之鉴
六国论/苏洵/75
阿房宫赋/杜牧/77
◎ 千古江山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81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8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82
◎ 血与火的记录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节选)/萧乾/85
东史郎日记(二则)/[日本]东史郎/90
第四专题 如琢如磨(活动体验)
◎ 体味“推敲”的奥妙
咬文嚼字/朱光潜/97
◎ 追寻名作诞生的印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103
◎ 亲历词句锤炼的甘苦
句式调整/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