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中的"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此"在文中指什么'
“读来书,就要以此为目源标”中的“此”在文中指周恩来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出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国弱民贫的社会下,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作为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述概括,这里在文章最后再次重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着重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5课扩展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5课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专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属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样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欧了,我们老师讲的。
3.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5课HAOJUHAOCI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回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答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4)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5课扩展阅读:
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5. 四年级上册25课语文资料库内容
新课导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背景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知识链接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人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①歌罢掉头东,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面壁⑤十年图破壁⑥,难筹(7)蹈海⑧亦英雄。”
(1)词语解释
①大江: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②邃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种科学。
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 世:社会,国家。 穷:危亡。
⑤面壁:这里形容刻苦专研。
⑥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的巨龙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干一番大事业。
(7):难酬:难以实现。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为国家不惜一切。
(2)感知内容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气势豪迈的给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也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6.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的内容是什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7. 四年级语文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的背景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回不解。在一个答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
8. 四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课文内容(人教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9.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5课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内“你弹得太容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滔滔的江水!”伯牙想到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希望帮到你。O(∩_∩)O~
10. 按照四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课文写一篇作文
星期五上午的语文课我们举行了“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第八单元课文朗诵欣赏会”。上场表演的有四个小组,分别是第二小组、第四小组、第五小组和的六小组。
首先上场的是我们第四小组,我们表演的是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有陈正东饰,钟子期由魏子淳饰,道具由黎杰君负责,旁白由王宇君做。因为王宇君朗诵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认为旁白做的最好。我们的动作、神态表演地维妙维肖,老师、同学都对此赞不绝口。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啊!他们互相了解,是真正的知音。而在现在,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看着看着,我不禁陷入了故事的情节之中。
接下来上场的是第五小组,他们表演的是第26课《月光曲》。皮鞋匠由马?菘凳危?す媚镉陕榔肫胧危?炊喾矣刹讨竞绞危?园子闪钟弊觥R蛭?钟崩仕械煤苡懈星椋??晕胰衔?园鬃龅米詈谩K?堑亩?鳌⑸裉???硌莸梦┟钗┬ぃ??侨幢任颐锹允ひ怀铩6??母智偕?⑶逵牡脑鹿狻⑽⒉?贼缘暮C妗⒉ㄌ涡谟康拇蠛?hellip;…我陶醉了,陶醉在了旁白那极富感情的声音中。我想:贝多芬与盲姑娘何尝又不是一对知音呢?
最后上场的是第二小组和第六小组,他们分别表演了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和第28课《我的舞台》。虽然他们的表演都比较好,但是却使我哭笑不得。因为他们是即兴表演,所以大部分都是朗诵。在他们表演的同时,我认识了艺术的另一种美,这种美就是朗诵的美。
是谁说过,艺术一定是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一幅昂贵的世界名画呢?我认为,一句幽默的话语、一片短小的笑话,它们都是艺术,艺术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