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6.*鸿门宴............................................ .....司马迁 ...........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
8.小狗包弟.............................................. ...巴金 .............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
11.包身工....................................................夏衍 ............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曹智 白瑞雪 ....
❷ 高中语文必修1的延边版
中语文必修1是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语文类教科书,作者是薛金星。本书主要有几下几个特点,即1、设计理念新颖,栏目科学合理;2、重视规律总结,强调能力提升;3、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知识拓展;4、重视细微环节,体现人文关怀。本书主要收集了《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等名篇,并配有相关的练习题。
书名: 高中语文必修1
作者: 薛金星 主编
出 版 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I S B N : 9787563417995
定价: ¥13.80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伴随着一路阳光,《中华一题》以其深远的影响走过了八个春秋。读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学子的进步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为了更好地回报社会,做到精益求精,我们在广泛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特邀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全国著名特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对《中华一题》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打造,她将以全新的形象、多方位的视角,引领您进入新课标殿堂,让您体味新课程的精彩,聆听专家的教诲,把握考试的动向,圆您升学的梦想。
本丛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设计理念新颖栏目科学合理
从新教材和新课标出发,贯穿最新的教学理念,密切关注命题趋向,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栏目设计灵活,习题选材经典,内容紧扣教材并体现时代气息,题目设计合理,题型新颖多样,答案解析详细,便于师生使用。
2.重视规律总结强调能力提升
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又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剖析和归纳,精心设计了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课内课外习题,突出了重点、难点、考点;加强了对热点题型设计与解析,对解题技巧、解题规律进行了全面的引领与点拨,从而增强了解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3.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知识拓展
在着重归纳、分析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注重选题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增加了大量的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社会热点问题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细微环节体现人文关怀
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丛书在装帧设计上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的设计理念,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既有利于增强视觉效果,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2诗两首
3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
6鸿门宴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阶段性检测(一)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阶段性检测(二)
课时习题参考答案
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❸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这几首现代诗要背
因为新课标的原因,各地使用的教材并不相同,一般按教材出版社分出回很多版本,拿语文必修答一来说,就是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鲁人版等等。
这是《教材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必修一的目录(人教版用的范围最广),它是和教材课程完全同步的,所以人教语文必修一的教材课程目录也是这样的。
所以,现代诗就四首,哦,里面诗两首是《雨巷》和《再别康桥》
❹ 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题目
写作指导:激活我们的诗情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写作实践(三选一):给父母写封信、以“长大”为题写篇散文诗、写首小诗表达自己人生的追求
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篇文章、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题写篇文章、围绕自己的名确定一个字叙述选择的过程与原因
以“静听回声”为题作文、以“远方”为题作散文、以“在路上”为题作散文
选你喜欢的音乐或绘画作两三百字的短文记述你想象的画面和意境、选你最震撼的自然画面作两则清新隽永的小品文、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作文
范文:
激活我们的诗情》教案
训练目的
能写充满激情的诗歌,
通过“激活我们的诗情”的专题写作训练,激发学
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训练重点难点
1.
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激活我们的诗情;
2.
运用意象表现生活。
训练时间
:
一课时
训练过程
:
一.导语——调动积累,引发思考,引发交流。
同学们,
青春是什么?有人说青春应该像玫瑰那样热情如火,
像百合那样洁
白无暇,
像玉兰那样馨香四溢;
也有人说青春应该有参天大树般的挺拔,
有巍峨
高山样的胸怀,
有绵延流水似的坚韧;
更有人说青春是一幅彩色的画,
一首欢快
的歌,一篇朦胧的诗„„其实,青春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青春,青春是我们的特
点,我们是青春的化身。
走进青春,你就走进了人生最美好的花季;走进青春,
你就走进了世间最迷人的驿站。
走进青春,冰雪便在你们的肌肤上融化;走进
青春,
情感便在你们的企盼中驻扎。
在如诗如画的青春岁月里,
你有哪些难忘的
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课文解读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体,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
激活情感
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激活我们的诗情呢?
我们可以从社会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
时代来寻找诗情,
最重要的
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
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
和时
代精神共振的情感,
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
从郭
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
《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
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
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
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
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
关注社会
的作品,
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
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
跳动着时
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人生寻找诗情。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
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
婴儿甜美的笑容,
老人佝偻的脊背,
父母殷
切的叮咛,
老师谆谆的教诲,
惜别时默默的挥手,
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
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
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
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
人心的魅力。
举凡理想、
青春、
自由、
悲悯、
亲情、
爱情、
友情、
乡情、
别情„„
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大自然丰富多彩,有
声有色,
有形有相,
蕴含着无限诗意。
不是吗?高山流水,
森林草原,
纤云飞星„„
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
优美的情愫?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
❺ 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测验试题答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百舸争流( ) 怅惘( ) 寥廓( ) 百侣( )
峥嵘岁月( ) 稠密( ) 遒劲( ) 遏制( )
2.下列两个字各有几个读音?请分别写出来,并组词。
劲:
尽:
3.比较下列各组形似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洲—— 竟—— 苍—— 侯——
州—— 竞—— 沧—— 候——
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江:即满江。漫,遍布,充满。
B.沉浮:本指起伏升降,常比喻社会或个人的起落盛衰。
C.峥嵘:指超乎寻常,不平凡。也指山势高峻突兀。
D.激扬文字:是指激动昂扬的文字。
5.“遏”,可以组成两个词,一个是“遏制”,另外一个是“遏止”,请翻阅词典,弄清其含义,再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遏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遏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诗余等。因为词牌的限制,故写词又称填词。
B.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C.“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D.毛泽东的词虽然反映的是现代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因为采用的是古体诗的形式,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7.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意思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意思是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思是,读书人常常意气用事,批评别人强劲有力。
D.“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样。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使用了反问,因为问题不需回答。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D.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9.词受平仄押韵的制约,语序往往要做一定的调整。请用现代散文句式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总领这一阕的一个词是________。
2.“霜天”即________。
3.这节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翔浅底”如果换成“鱼游浅底”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怅”的原意是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
6.“沉浮”同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
7.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8.“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9.“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_。
10.这节诗由________字领起,先________,再以设问结尾,实际上巧妙地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上阙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 毛泽东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12.这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以“月”为例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14.比较以上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分析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试分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所写景物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学完这一课之后,是否也想尝试填词呢?实际上,填词并不难,只要掌握相关词牌常识,便可以“照猫画虎”,填上一首词了。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也叫词牌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或词牌。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我们先从简单的《如梦令》开始。
先看例子:
如梦令
词例:[宋]李清照
昨 夜 雨 疏 风 骤,
◎ ● ◎ ○ ○ ▲,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 ● ◎ ○ ○ ▲。
试 问 卷 帘 人,
◎ ● ● ○ ○,
却 道 海 棠 依 旧。
◎ ● ◎ ○ ○ ▲。
知 否!
○ ▲,
知 否!
○ ▲。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 ● ◎ ○ ○ ▲。
说明:《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依照上边词谱,现在请你试着填一首《如梦令》,题目自拟,内容自定。你可以先不去管平仄,只要押韵即可。
如梦令( )(题目)
________,(韵)【六字】
________。(韵)【六字】
________,【五字】
________。(韵)【六字】
________,(韵)【二字】
________,(韵)【二字】
________。(韵)【六字】
3.(选作)《沁园春•长沙》借助词的形式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追求,仔细体会词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之余,你能否将其改写为其它诗体呢?比如说,新诗、散文诗……。
4.(选作)有人说毛泽东的诗气度恢宏有帝王之气,胜过曹操的诗,你怎么认为呢?试从创作背景、写作意图、意象运用、语言特点、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一两个角度即可)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词语字标上读音,并朗读两遍。
彷徨( ) 寂寥( ) 青荇( ) 颓圮( )
彳亍(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 轻手摄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篱墙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惆怅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凄婉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3.解释下面两个词语,然后再翻阅词典进行订正,并且试着用这两个词写一句诗。
【寂寞】
我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词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
【寂寥】
我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词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C.她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5.默写填空。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 )
丁香一样的( )
丁香一样的( )
在雨中( )
哀怨又( )
——《雨巷》
那河畔的金柳,
________________
波光里的艳影,
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音韵的婉转。这首诗主要押______韵。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肝肠寸断之感。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如果说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请写出下列短语各象征了什么。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4.本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为背景意象,一为主体意象;请分别找出来,并任选一个背景意象,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背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诗中任选一节,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7.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说说它是如何来渲染和表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以诗歌的第四小节为例简析该诗融情于景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在新诗的写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举例分析《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整合】
1.xí tái wǔ bō xiè niǔ ní chì bó
2.菲:fēi芳菲;fěi菲薄 壳:ké贝壳;qiào地壳 悄:qiāo悄悄;qiǎo悄然 结:jiē结巴;jié结党营私
3.堤堰 偃旗息鼓 揠苗助长 忸怩 纽带 扭曲 屋檐 赡养 高瞻远瞩
4.①排比 ②比喻 ③借代 ④拟人
5.C(乳儿对大堰河的爱并非是含蓄的)
【感悟鉴赏】
1.抚养、喂养 养活、供养
2.一种生理现象,是“梦”的本义 在现实的具体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想法,是“梦”的比喻义
3.第一、二个:介 行为的目的 第三个:连 行为的原因
4.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5.排比 勤劳、善良、乐观、充满爱心
6.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
7.因为大堰河的身份是一个保姆,梦中做了她乳儿媳妇的婆婆,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分的,所以不能对人说;但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是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这个梦体现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8.D
9.D
【探究应用】
1.略
2.
歌
徐志摩译
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觉不到雨露的甜蜜;/再听不见夜莺的歌喉,/在黑暗里倾听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我也许忘记。
单元达标
1.A 2.C 3.C 4.B 5.①⑦ ②⑧ ⑩③ ④⑤ ⑥⑨ 6.A
7.D(作者和“百侣”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阻挡住了,侧面表现了游泳者“风华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8.B
9.C(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手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10.A
11.C
12.山 颜 端 看 寰 间 还 攀
13.指毛泽东从北京赶来重游昔日革命根据地。
14.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欢乐祥和,清幽活泼,而又峭拔耸立(山)。
15.这句话应该和下阙首句连接起来理解。此句是说黄洋界地势险要不足观,可观的是当时人民充满壮志豪情的革命景象。
16.C
17.诗歌内容提示: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无联系,其实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个比喻,诗意全出,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两句诗形象地表明诗人内心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全诗写“思念”,但不着一字,写得缠绵、凄婉。
❻ 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全套)单元测试卷
下互动作业
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