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文言文和古诗 人教版 谢啦。。。。。
到人教版网页去,那里都有
目录
2. 八年级上册浙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的成语。
夜不归户.矜寡孤独.怡然自乐.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22.23.25可好像都没有
3.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提纲
八(上)语文期中复习
一、给加点词注音。
1、高屋建瓴 líng
2、气势磅礴 pang bó
3、瑰宝 guī 4、溃退 kuì 5、锐不可当 dāng
5、歼灭 jiān
7、要塞 sài 8、阻遏 è 9、绥靖 suí jìng10、管辖 xiá 11、逃窜 cuàn
12、连翘(翘首)qiáo
13、寒噤 jìn
14、杀戮 lù
15、蹿 cuān
16、闷热 mēn
17、张皇失措 cuò
18、转弯抹角 mò
19、拂晓 fú
20、间歇 jiān
21、瓦砾 lì
22、地窖 jiào
23、怀揣 chuāi
24、鞠躬 jū
25、谴责 qiǎn
26、震撼 hàn
27、给予 jǐyǔ
28、惊骇 hài
29、晨曦 xī
30、劫掠 jiélüè
31、悼念 dào
32、制裁 cái
33、纳粹 cuì
34、荒谬 miù
35、憧憬 chōngjǐng
36、烦琐 suǒ
37、哺乳 bǔ
38、蜿蜒 wān
39、藩篱 fān
40、脊椎 jǐzhuī
41、追溯 sù
42、濒临 bīn
43、渗透 shèn
44、响彻云霄 xiāo
45、劫难 jiénàn
46、憎恶 zēngwù
47、诘问 jié
48、疮疤 chuāng
49、和蔼 ǎi
50、霹雳 pī lì
51、震悚 sǒng
52、孤孀 shuāng
53、狼藉 jí
54、差使 chāishi
55、妥帖 tiē
56、踌躇 chóuchú
57、颓唐 tuí
58、尴尬 gāngà
59、琐屑 xiè
60、销声匿迹 nì
61、惶恐 huáng
62、镶嵌 xiāngqiàn
63、取缔 dì
64、愧怍 zuò
65、栖息 qī
66、归咎 jiù
67、萌发 méng
68、人才济济 jǐ
69、嫉妒 jí
70、稀罕 xīhan
71、噩耗 è
72、猝然昏厥 cù jué
73、伎俩 jì
74、颠沛 pèi
75、吊唁 yàn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guī 瑰 宝
2、高屋建 líng 瓴
3、kuì 溃 退
4、气势páng bó 磅礴 5、xiè 泄 气
6、锐不可dāng当
7、jiān 歼 灭
8、要sài 塞
9、阻è 遏
10、suí jìng 绥靖
11、管xiá 辖
12、逃cuàn 窜
13、穿suō 梭
14、yāo he 吆喝
15、寒jìn 噤
16、张皇失cuò措
17、fú 拂 晓
18、瓦lì 砾
19、地jiào 窖
20、怀chuāi 揣
21、jū 鞠 躬
22、qiǎn 谴 责
23、震hàn 撼
24、惊 hài 骇
25、晨xī 曦
26、jié lüè 劫掠
27、zāng 赃 物
28、制cái 裁
29、赞yù 誉
30、埋zàng 葬
31、纳cuì 粹
32、杀lù 戮
33、dào 悼 念
34、wān 蜿 蜒
35、yì 屹 立
36、bān 斑 白
37、肃mù 穆
38、chōng jǐng 憧憬
39、荒miù 谬
40、响彻云xiāo 霄
41、倾xiè 泻
42、zēng wù 憎恶
43、jiàn 健 忘
44、烦suǒ 琐
45、jié 诘 问
46、铸剑为lí 犁
47、chuāng 疮 疤
48、和ǎi 蔼
49、渴mù 慕
50、pī lì 霹雳
51、震sǒng 悚
52、孤shuāng 孀
53、交xiè 卸
54、狼jí 藉
55、妥tiē 帖
56、chóu chú 踌躇
57、tuí 颓 唐
58、gān gà 尴尬
59、琐xiè 屑
60、烦zào 躁
61、头lú 颅 62、huáng 惶 恐 63、取dì 缔
64、xiāng qiàn 镶嵌
65、愧zuò 怍
66、bá shè 跋涉
67、liáo 潦 倒 68、声biàn 辩 69、落pò 魄 70、jí 嫉 妒
71、è 噩 耗72、cù 猝 然 73、jì俩 伎 74、颠pèi 沛
75、吊yàn 唁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2、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
4、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
5、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
6、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7、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
9、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13、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14、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15、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16、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17、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1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杜甫《望 岳》中表现诗人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与气概的句子: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21、人们常引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莲的高洁品质。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桃花源记》
1、缘溪行 顺着
2、芳草鲜美 新鲜而美丽
3、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4、欲穷其林 走到……的尽头
5、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8、悉如外人 完全
9、见渔人,乃大惊 却
10、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11、咸来闻讯 都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3、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断绝来往
14、乃不知有汉 竟然
15、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请
17、此中人语云 对……说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对,向
19、既出 已经
20、便扶向路 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21、处处志之 做记号
22、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3、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 ,.
终于
24、欣然规往 计划
25、未果,寻病终 实现 随即,不久。
26、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二)《陋室铭》《爱莲说》
1、有仙则名 有名,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 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取独。
5、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6、何陋之有 起前置宾语的作用,表强烈反问语气。
7、世人盛爱牡丹 大多,与上文的“独”呼应。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我。 之,取独,表舒缓语气。 染,沾染(污秽)。
9、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10、亭亭净植 立
11、予谓菊 认为
12、陶后鲜有闻 少,很少。
13、宜乎众矣 应当
。
(三)《核舟记》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以,用。 为,做。这里指雕刻。
2、尝贻余核舟一 赠
3、长约八分有奇 同“又”。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许,上下。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且,表并列关系
6、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7、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8、矫首昂视 举
9、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可数的样子。
10、若听茶声然 样子
1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可是。 曾,竟然。
1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简,挑选。
(四)《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取独。 为,是。
2、选贤与能 贤,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与,通“举”。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故,所以,因此。 亲,用如动词,以……为亲;奉养。子,用如动词,以……为子;抚养。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养,得到供养。
5、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恶,憎恶。 不必,不一定。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是,这样(做)。故,所以。
兴,发生。 作,兴起。
8、是谓大同 是,这。 谓,叫做。
五、名著导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 散文 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回忆性散文。其中,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阿长与<山海经>》 、 《藤野先生》均出自《朝花夕拾》,它们分别回忆了作者儿时的保姆、私塾先生以及青年学医时的一位正直的老师。
2、《骆驼祥子》作者 老舍 ,被誉为“人民作家”,北京人。《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通过 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 ,批判了 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
3、简要概述祥子三次买车经历并据此分析其形象。
第一次: 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
第二次: 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第三次: 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毕竟不用再去车厂赁车了。可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
人物形象: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靠拉洋车过活。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4、“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出自前苏联作家 的长篇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该作品主人公是 保尔•柯察金 ,其主要精神品质为: 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六、课文拔萃
《芦花荡》
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大多是虚构的、源
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2.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描写自然环境;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2、本文的记叙线索: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背影》
1.这是一篇散文,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四次写“背影”的时间和作用:①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②车站送别,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③父子告别,烘托父亲爱子之情;④文章结尾,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
《老王》
1、人物形象(老王)(1)苦:穷苦卑微、凄凉艰难。(2)善: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
2.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含义: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这加深了她的愧怍。
《陋室铭》
1.主旨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主题: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文章(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4.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以古人自比,衬托出“陋室不陋”,自己德行高洁。
《爱莲说》
1.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文章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产生敬意而不敢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文章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桃花源记》
1.桃花林的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3.文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4.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古诗赏析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4、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何能流传千古,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
(它以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
4. 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上册1-8单元日积月累
五年级
(上)
一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想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三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花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七
同仇敌忾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力挽狂澜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豪情壮志
不屈不挠披荆斩棘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再接再厉
八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5.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1,2,5单元课文学习重点!!急急急!!
我想应该期中考是考背影的 或者是阿长与《山海经》
具体重点么 “教案学案”上应该有
6. 有谁可以把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所有重点文言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给我,复习急需啊
21《桃花源记》
一、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著名诗人。
二、实词:1.缘、扶:沿着、顺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舍船(shě):丢弃;屋舍(shè):房子。4.才:只,仅仅。5俨然:整齐的样子。6.属:类 7.阡陌:田间小路8.黄发垂髫:老人小孩9.悉、咸、并、皆:都10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11.具:详细12.要:通“邀”,邀请13叹惋:感叹惋惜14.向:从前的、旧的15.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16及:到了1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遂迷:终于19规:计划20.寻:随即、不久2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2.果:实现23、津:渡口
三、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仿佛:(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今)好像3.豁然开朗:(古)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一下子明白过来。4.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的总称。5.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6.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7.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够
四、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五、翻译 书上有
六、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小孩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友好融洽地相处的理想社会。
七、内容探讨: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社会风气:淳朴好客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4.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百姓生活困苦。
5.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八、练习。
一、 广东省(0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 环境优美(2)_物质富足_
(3) 人与人和乐相处;(4)_没有压迫、剥削
二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很惊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向他们一一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三、茂名市(09广东省)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B解析:悉:全,都。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解析:A.豁然: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B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C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 绵阳市(09四川省)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诣:对、向 D.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3分,省略1分,通假1分,大意1分)
五、芜湖市(09安微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描写)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想象)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0.(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22.《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
(2)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3)托物言志
二、实词:
1.名,动词,出名。 2.灵,灵验,神奇。3.斯:这 4.惟:只 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长到,蔓到。 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案牍,官府的公文。14.劳,使……劳累。15. 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书上有
四、理解性背诵: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他的高尚志趣和抱负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内容分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山水类比"陋室",仙龙暗喻自己。用公认的事理自然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增强说服力。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是全文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幽静安宁环境的喜爱之情。
(4)文章从几方面写陋室?
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味、生活的情趣、远离世俗的喧嚣和官场的纷扰。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主人"德馨"不鄙俗。
(5)本文主旨:保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尚节操的愿望。
六、练习: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有名(或“出名”“著名”) ) (2)谈笑有鸿儒( 大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奏) (4)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 )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信乎其似巢也”;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表达。
22.《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2.说:议论的一种文体。 托物言志
二、关键词义:
水陆草木之花:的 可爱者甚蕃:多 予独爱莲:我/只 不染:沾染 濯清涟:洗涤/清水 中通外直:通达/笔直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节 香远益清:远播/更加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洁净/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玩弄 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三、翻译:书上有
四、内容分析:
1.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
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3.文中多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写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品行,借以引出作者与世人情趣的差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5. 文中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研讨与练习)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向达官贵人献媚,内心通达,志洁行廉,具有清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用?答:照应上文;突出作者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视。
五、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 甚蕃多 ⑵ 亵玩_亲近而不庄重 ⑶ 宜乎众矣应当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
7. 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资料,(新课标)的
练习说明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三课时教读。大体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课时;(2)《石壕吏》用一课时;(3)实践活动(对偶练习、改编短剧并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课时。具体建议如下:
1.由于本课所选都是杜甫的诗,教学要求除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能熟练地背诵而外,还要使学生对诗人生平有个大致的了解。为此,教师应仔细构想介绍的方式,既要紧扣学习这三首诗的需要,又要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费时不多。初步想法是:
(1)只介绍诗人入蜀前的经历,入蜀以后的经历拟放到高中阶段再作介绍;
(2)按年代顺序作介绍,突出重点,主要讲安史之乱以后,20岁以前的经历不必讲,客居东都(洛阳)一句带过,困居长安十年可略讲(“有关资料”所附诗人年谱可供参考);
(3)配上示意图(见“有关资料”);
(4)时间以8分钟为限。
2.这三首诗都要当堂成诵。要先练习背诵,达到基本成诵后,作一点分析,最后再检查背诵(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要求默写),务求能脱口而出。应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注释里都讲到了,不需要重复讲解;
(2)要保证每首诗至少读10遍,使学生达到“口熟”,这大约需要20分钟,尚余70分钟,供教师自由支配;
(3)在练习背诵过程中,适当地加以点拨仍有必要,包括层次的划分、对偶句的运用等,目的是加快记诵的速度。
注:古体诗中也常有对偶句(如“造化”二句、“荡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学阶段用不着加以区分。
3.指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关键是要激活学生的想像。应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例如学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没有这方面的常识,“青未了”的形象就很难想像出来。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2)设想诗人当时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诗人“望”的地点无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参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头》中“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等句,便可以想像出诗人当时的情境来。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来描摹当时的情状。例如《石壕吏》开头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字眼把情节开端时的紧张气氛想像出来。
4.讲对偶可以适当地延伸到对联,举例尽可能地跟课文内容挂钩。例如:
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有关资料
一、杜工部年谱(据朱鹤龄编,有删节)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望岳》作于此年前后)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四载(745)公在齐州。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安禄山于同月发动叛乱。)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又自白水往州。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八月,还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公扈从。(《春望》作于本年三月)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石壕吏》作于此时)。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下略)
附:杜甫经历(25—48岁)示意图
二、关于《望岳》的参考资料
1.仇兆鳌《杜诗详注》对这首诗的评注
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杜臆》云:“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之入,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赏析例文(萧涤非)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三、《春望》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四、《石壕吏》赏析(霍松林)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