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结构与主要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草虫的村落》《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
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关于“诗”的综合性学习中,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 “感受自然”专题。
这一组中的课文,大多有别于一般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忘”之境。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设置了以“了解诗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另外,上承五年级上册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本册教材编排了第五组“初识鲁迅”。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1)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简析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教学措施:
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课 课文主要讲了的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我”在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三代相传的书后,懂得了一回个具有大无畏进取答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的书。
❸ 关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对不起,我是学浙教版的
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整本书是什么主题
分7个单元,抄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主题为“心中有祖国”;第二单元的主题为“人间真情”;第三单元的主题为“奋斗与生存”;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第五单元的主题为“景物聚焦”;第六单元的主题为“名人风采”;第七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
❺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复习资料上册
http://fgjyuo.blog.163.com/blog/static/344029822009828105854698/
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共1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期初复习
主备教师:吕继梅 备课时间:2007-8-3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复习第十册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册教材所必须的准备知识,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数的整除概念,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编排是先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有关的单位换算,在通过一组判断题,复习数的整除概念。接着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包括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约分以及把分数化成小数;最后复习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有关应用题。
教学理念:
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更加准确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3.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进行小数和分数的互化,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巩固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期初复习第1课时
主备教师: 吕继梅 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2007- 8-31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和数的整除及分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
2、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掌握有关概念;进一步掌握分数的一些概念,能应用分数的一些概念进行约分和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概念正确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掌握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应用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直接引入: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复习数的整除及分数的一些概念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 表面积和体积
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如何计算?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体积和容积又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何时求一个物体的面积、体积、容积?
3、 完成书本练习1、2、3
三、整理概念
问:什么是数的整除? a÷b=c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说这个算式整除? 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问:什么叫质数?你能说出几个质数吗?
什么是合数?你能说出几个合数吗?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将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可以怎么分?
问:质数、互质数、质因数有什么区别?
1、 做第4题
1、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请你举一个分数,并说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
2、 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怎样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化成带分数?
3、 做第5、6题
4、 复习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5、 做第7题
6、 作业
❼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分段段意
第一来课《我们爱你啊,中国自》
第一段(1):歌颂祖国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段(2~6):从不同侧面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
第三段(7):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第二课《郑成功》
第一段(1)介绍郑成功是福建南安人。
第二段(2~6):具体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第三段(7~8):简要介绍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发展生产和兴办教育。
第四段(9):概括总结全文。
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材分析:
课文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热情照顾,也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
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
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
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
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设计理念: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围绕着“爱”,以“爱的传递”为线索展开阅读,注重感悟,让学生沐浴“爱”的光辉,感受“人文”的回归,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在我们的生活时,相信大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关爱,有来
自家人的,有来自朋友的,更有来自素不相识的人。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更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
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形容流泪的样子。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说说问讲了这三个人之间的什么故事?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3.从这些事情中,你感受到了是什么共同点?
四、理解第六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深刻的认识。
2.读了这段,你对乔依有什么印象?
(1)自由读,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2)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品读第六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1.生字描红,抄写词语,准备默写。
2.朗读课文,把其中你最受感动的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
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
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
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条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
老妇人
乔依↗ ↘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说一说。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
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3)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放声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
(2)交流: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3)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
(1)学生自由读2、3、5—8自然段。
(2)交流: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
体贴、细心)
(3)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设计意图: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以上设计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将1至5自然段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6.引读6、7自然段。
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愣住了,因为……所以……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省略号部分由学生读。)
7.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口语交际: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
出示填空题:
3.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完成板书:在箭头处板书:“帮助”,同时小结(链接他们的是“爱”心的递接)
五、总结课文。
1总结语:
因为爱,坚冰也会融化,
因为爱,逢春枯木发新芽,
因为爱,希望绽放光和彩,
因为爱,生命创造了奇迹,
因为爱,未来有了新期待!
就让我们一起把爱之链的故事延续下去吧!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作业:拓展练笔。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文人物特点
第2课:郑成功——赤胆爱国
第3课:肖邦——至死不渝
第4课:陆游回——壮志答未酬
第5课:蔺相如——顾全大局
第5课:廉颇——爽直磊落
第6课:谭千秋——舍己为人
第7课:哈尔威船长——先人后己
第8课:乔依——乐于助人
第9课:夏洛蒂·勃朗特——不屈不挠
第10课:史蒂芬·霍金——勇敢顽强
第11课:鲁滨逊——聪明机智
第12课:姥姥——心地善良
第12课:我——调皮捣蛋
第13课:郎——勤劳善良
第13课:织女——心灵手巧
第14课:高原的后生——粗狂豪放
第16课: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第18课:巴金——淡泊名利
第19课:钱学森——归心似箭
第20课:詹天佑——一丝不苟
第21课:林肯——宽容大度
❿ 求助: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陈俊学校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上册)
年 级
六
主备人
陈 俊
复备人
单 元
二
课 题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复备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回忆地震中相关感人故事导入
锻炼语言概括能力
初步体会写作方法
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品质特点
自主阅读感悟
语言***
教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