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6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6课

6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6课

发布时间:2020-12-29 12:15:57

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书第16课全文

2你太2了!

Ⅱ 六年级语文书第16课的批注

一、第抄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横袭着)
二、暂无答案
三、顺藤摸瓜、雨后春笋、瓜熟蒂落、披荆斩棘、胸有成竹、桃红柳绿、粗枝大叶、囫囵吞枣、草木皆兵
四、抽象与具体、寒冷与温暖、破坏与建设、节约与浪费
五、周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 老师亲切的教诲像一股暖流在我心中回荡。 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老红军的光荣传统。
六、①第四段整段②对比。突出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③、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 含义:种树老人爱护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茫茫树林中得到无限扩张。④、表现了老人爱种树,为了开辟山林、造福后代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只愿付出不求回报,他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
希望楼主多给些奖励,这些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望采纳

Ⅲ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呢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权树造林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

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6课课文

16课草原..怎么了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要什么,问题是什么!说..我回答..囧了

Ⅳ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中心意思的

六年级上抄册语文第袭16课盼,本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盼”。课文紧扣“盼”字选,取了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后,“我”盼下雨,放学回家时小雨了“我”找各种理由想穿上新雨出去玩,晚上盼着雨停留到明天再下和第二天穿着雨衣去上学的四个事例,体现了这一中心意思。

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6课《二泉映月的诞生》全文

在无锡锡惠公园的龙光塔下,有一口泉。泉流清澈,泉水甘美,被誉为“天下第二泉”。泉前有一座惠山宫观。20世纪初,观里有一个小道士,名叫阿炳。
阿炳从小就喜爱大自然的音乐。山顶龙光塔上的鸟叫,观前百年大白果树上的蝉鸣,观后“二泉”流水的淙淙,红色宫墙下秋虫的唧唧,都给了他很大的乐趣。每当清晨醒来,只要他听见远村的鸡啼或惠山周围水田里的蛙声,他就会感到一种安慰。老山林,古宫观,和他一起沉浸在静夜中,一种细微的感觉使他好像听见草儿在微风下轻轻地吟咏,“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
后来阿炳开始学习民乐,拉二胡。阿炳练二胡,胳膊经常肿疼得整夜难眠。手指磨破了,揪心地痛,但他咬紧牙关,一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二胡。
不久,他患了严重眼疾,又没钱医治,眼睛最终瞎了,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因为眼疾,阿炳被迫离开了道观,在街头流浪,靠拉二胡讨饭度日。夏天的夜里,银河已经西斜,他冒着露水,仍然坐在田野上谛听着鸟叫,谛听着蛙鸣,他在沉思;秋天的夜里,在清冷的月光下,他穿着单薄褴褛的衣衫,站在龙光塔边,远远地谛听着那久已不许他接近的“二泉”的流水声,他在沉思……
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灵感,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流荡在他的十指间,流荡在他的琴弦上,流荡在人们的心坎里。人们听着听着,有的沉思,有的叹息,有的流泪,有的唏嘘……
终于,阿炳成了当地著名的二胡琴师。
有一次,一个富豪“请”阿炳去他家给老岳母拉二胡祝寿,被阿炳拒绝了。这天夜里,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遍体鳞伤。
正值深秋,阿炳住在一间破草屋里,卧床不起。从早到晚,除了几个穷家小户的好心人给他送来一碗薄粥,一个乡下老医生给他煎药敷伤外,陪伴阿炳的只有一把二胡。他抱着二胡,一次又一次地深情地抚摩着它。因为伤病,他已经很久没有拉二胡了。他感觉到惠山街上千万只眼睛在望着他,千万只耳朵在听着他。
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阿炳的伤势好转。春天,他想起惠山宫观前那棵古老的白果树,这时一定开花了;惠山宫观后那清澈晶莹的“二泉”,也该涌溢出春的气息了。想到这里,阿炳猛地拿起他的二胡,走出了破草屋……
惠山春天的月夜中,夜风忽然送来一阵清越而激荡的声音,这声音多么熟悉,多么悦耳啊!惠山街的人们发出了惊喜的呼喊:“阿炳的二胡!阿炳又拉二胡了!”
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惠山脚下,簇拥着阿炳走进了惠山观,密密匝(zā)匝地把阿炳围在“天下第二泉”泉边的巨石上。
阿炳颤抖着双手,在这春宵月下的“二泉”边拉起了他的二胡。阿炳的二胡声,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月色朦胧,偶尔从云缝里洒下来一缕清辉,月光虽然只是刹那间映照在“天下第二泉”的闪动的水波上,却给予人们无限光明与希望……
这就是“二泉映月”!

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课文

你还我也是读小学的,望采纳!
16 * 青 山 不 老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作者梁衡,选作课文时有改动。②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③这句话的大意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Ⅷ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16课

16.青山不老
你有什么问题?

Ⅸ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

16 * 青 山 不 老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作者梁衡,选作课文时有改动。②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③这句话的大意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Ⅹ 六上语文书第16课课文内容

点击<http://pinyin.cn/2aSaXnv2wbE >收听这段录回音答

阅读全文

与6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6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