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自主学习与测评答案
不要抄答案啊
请按采纳!
B.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附录《古诗10首》是什么
1 曹操《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 人教版初中语文2013 年七年级上下册目录
目前只有上册的啊。
201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目录
第一单元
第1课专 散步
第2课 秋天的怀念属
第3课 羚羊木雕
第4课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荷叶 母亲》
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的老师
第7课 再塑生命的人
第8课 我的早年生活
第9课 王几何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第11课 春
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第13课 风雨
第14课 秋天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单元
第16课 紫藤萝瀑布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8课 短文两篇
第19课 在山的那边
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五单元
第21课 化石吟
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第23课 绿色蝈蝈
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第25课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生施威降大圣
第27课 皇帝的新装
第28课 女娲造人
第29课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第30课 寓言四则
D. 求初中语文新目标检测七年级上册11-17课答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 hè qián qiè 兀兀 dié kuī 慨 迥 xiá jiào 斗 沥
2. 略 3.略
4.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5.“不动”不是指不行动,而是指是不说。用“不动”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的精神。
6.议论
7.救国 (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8.示例:第①句把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过程比成向地壳深处“钻探”寻求宝藏,使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9.“你们”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我们”指的是演讲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用“你们”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愤怒,用“我们”表达出演讲者与群众之间的亲密感情,对人民强大力量的歌颂。
10.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演讲者对反动派的蔑视,充满必胜信念。
11.原句使用了反问修辞,表达作者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是不可战胜的,一切反人民的势力必定被人民毁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改成陈述句后,不如原句语气坚定,态度鲜明。
12.B
13.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kǎn tán rě hè suì
2. 蓬 熔 磐 嚣 蓄
3.(1)又多又乱,没有条理。(2)沉重的负荷,用来形容有过于沉重的负担。 (3)犹豫。
4. A.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5.语言 这段独语细腻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写出贝多芬对自己孤独和耳聋的叹息,一方面又表达了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对不屈命运的抗争和对音乐的挚爱。
6.因为贝多芬不愿意接见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烦。
7.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障碍,常常被人误解,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8. 因为客人没有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厌世者,他想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贝多芬感到遇到了知音。
9. 从鲁迅的眼光和话语给人的感受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了鲁迅具有有敏锐的洞察力,能给予朋友以温暖和指引
10.指麻烦事。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 xī lǚ huái lú yīng
2. C 3. C
4.(1)肖像 (2)语言 (3)动作 (4)肖像 (5)动作
5.(1)法 包法利夫人 (2)法 短篇小说 项链 羊脂球 (3)俄 前夜 父与子(4)小说 小酒店
6. 不好。“勾画”指简单的勾勒几笔;“描绘”是指细细地描画。从句中“他只用几句话”和后面的“轮廓”一词来看,用“勾画”可以与前后文保持一致。
7.他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8.都德是一个生性活跃、健谈、开朗、热情的人。
9.悟到了文章要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写作中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10.示例:文章不厌百回改 善作不如善改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15 孙权劝学
1. 当道、当权 推辞 研究 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知道 到了…的时候 到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重新 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2. (1)C (2)B (3)A (4)C
3.资治通鉴编年体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4.略
5. 第一层:“初”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第二层:“及鲁肃”到结尾,写鲁肃与吕蒙的谈话。
6.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8. (1)A (2)B
9. C
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E. 初中同步精练与测试配人教版语文、数学、英语、品得七年级上册答案!
( ⊙o⊙ )哇
F.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写上句子。加修辞手法。
有拟人、反复、排比、比喻。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5、”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排比、比喻
(6)初中语文精练七年级上册扩展阅读
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6]。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G. 初中语文初一7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册在哪买
专门的教育书店啊
H.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创新导学手册答案 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
第几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