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第六单元有哪几篇要背要默
第二十四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第二十六课
小石潭记(柳宗元回),
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范仲答淹),第二十八课
醉翁亭记(欧阳修).
就是以上这几篇,估计你一定学得不错,现在就开始为下学期做准备了,好好努力!加油吧!
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5篇古文及古诗教材全文
你得给出教材的出版社,才好帮你查。
❸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总结
1、 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与之论辨(“辨”通“辩”)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板印书籍(“板”通“版”,雕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以后)
文理有疏密(“文”通“纹”,纹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通“止”,只,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有)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现(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2、 古今异义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不敢出一言以复(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指听;今义是用鼻子嗅)
虽人有百手(虽:古义为即使,假设连词;今义为虽然,转折连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指腿;今义指臀部。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指蒙、盖;今义指冒出)
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为尚、还;今义为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为左右;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
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文中指演奏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指身体;今义指形状、样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有的人;今义为或者)
3、 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手、笔: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袍、衣:名词作动词,穿着蕴袍敝衣)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活用为动词,挂在腰间。)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状语,喂奶)
妇手拍儿声(手:名词用作状语,用手)
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做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做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上)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做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做动词,鞭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动用法,使……尽)
八年级上
1、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
2、古今异义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
王曰,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❹ 求初中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所有课文分段及内容
《三峡》
《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观潮》
一、课文悟读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探究学习: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湖心亭看雪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