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结构形式
属于总分的结构形式。
总写(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大自然有许多内美妙的声音”,与容文章题目相对应,给读者一个初步印象。
分写(第2-4自然段):分别写了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的声音,描绘了一副美丽的大自然画卷。它们的声音特点分别是:
1、风:微风拂过时,声音温柔,似呢喃细语;狂风吹起时,声音雄浑,似合奏曲。
2、水:雨声滴答,溪水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水潺潺地流向大海,海水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合奏出一首乐曲。
3、动物:鸟叫声,蝈蝈叫声,动物们在歌唱,它们都很快乐。
(1)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21课课件扩展阅读:
总分式结构的优点:开头提出论点(开门见山),中间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分写的内容能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
本文中,作者列出了“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来描写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大自然的声音的确是美妙悦耳的,前后呼应极为强烈。
并且运用人格化的写法,以及大量熟悉生动的有新鲜感的语句,使大自然的形象更加鲜活,充满趣味,使得说明文章不再枯燥。
『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的教案与过程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21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睛后雨》
教学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古诗。
不仅读正确了,还非常流利呢。同学们,你们想读吗?
同学们,你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有不懂的字词吗?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同学们,想再一次感悟长江的气势、天门山是雄伟吗?多媒体配乐范读,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同学们,愿意展示一下你们非凡的记忆力吗?那就背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听吧!
出示课文的插图,谁再来背背?
同学们,你们聪明的头脑、非凡的记忆力好让老师羡慕哦!
四、书写生字
课文读悟如此精彩,那生字会读会写了吗?出示课件:生字“断、楚、孤、帆”。
在写字之前,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温馨的提示吗?
同学们,把这些温馨的提示带进你书写的生字中吧,它能帮助你写正确每一个生字。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吧。
六、作业
附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天门山的景致,会背这首诗吗?背得真好。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汪含情的西湖水(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件:课题)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出示课件:自己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看诗中的注释,想一想诗意。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出示课件: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古诗)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解释得很恰当。
你能够利用课后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真会读书,那你能把西湖睛日里的美景读出来吗?(出示课件:第一行诗。)
同学们,你们一定也体会到了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在读一读这一行诗吧。
真美,还有谁汇报。
你利用课文的注释,并结合插图,很会学习。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出示课件:第二行诗。)
对呀,这又是另一番风情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感受西湖的魅力,齐读第一二行诗。(出示课件:第一二行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西湖风光吧。(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
欣赏了西湖的美丽风光,现在来读读这两行诗,一定读得更好了,男同学读第一行诗,女同学读第二行诗。(出示课件:第一二行诗。)
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了西湖不同的景色,不由得想起来古代有名的美女,不论是淡装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美丽,于是,诗人写下了(出示课件:三四行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读了这两行诗,你有发现作者的感受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同学们,会背这首古诗吗?试一试。小组内互背。
刚才同学们背得都很投入,现在把两首古诗放在一齐,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两首古诗。)
请你们来读一读,想一想吧。
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第一首古诗描写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古诗描绘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真是各有特色中呀。)
是啊,我们的祖国真是太美丽,太诱人了,每个地方都各有风姿。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出示课件:课外同类古诗。)
是啊,像这样赞美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出示课件:西湖雨中的美景图)
④学生自由背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大文学家苏轼去领略了西湖的美景,课后请同学们把这首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听。
四、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听一听这首诗吧。(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五、作业设计:(出示课件: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附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淡妆
水光、山色 比西子 总相宜
雨 浓抹
『叁』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内容是什么
课文内容
《古诗两首》
一、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A)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B)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C.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A)注释
1.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4.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5.亦:也。
6.奇:奇妙。
7.欲:想要。
8.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9.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10.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B)译文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C)赏析: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肆』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有那些好词T
1)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
满头银发 目光炯炯 双目如潭 火眼金睛 浓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英姿飒爽 衣着得体
(2)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洋洋得意 和颜悦色 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
气势汹汹 神情沮丧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泪流满面
(3)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
心花怒放 满心欢喜 归心似箭 心旷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悦诚服 心事重重 忧心忡忡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怒火中烧 心惊胆战 心慌意乱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写人物的句子
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师有一头漂亮得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那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地光环.
我地同学萧红,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