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阅读题答案是什么

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阅读题答案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28 03:14:28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每个单元有哪些课文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 2*、山雨 3、草虫的村落 4*、索溪峪的”野“
第二单元:

5、詹天佑 6、怀念母回亲 7*、彩色答的翅膀 8*、中华少年
第三单元:

9、穷人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1、唯一的听众 12*用心灵去倾听
第四单元:
13、只有一个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青山不老
第五单元:
17、少年闰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一面 20*、有的人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1、诗海拾贝
2、与诗同行
第七单元:
21、老人与海鸥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23、最后一头战象 24*、金色的脚印
第八单元: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 27*、蒙娜丽莎之约 28*、我的舞台

㈡ 六年级上册语文选读课文《军神》的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1、沃克医生第一次问刘伯承名字时,刘伯承说了个刘大川的假名,这是因为什么?

答:深知回自己是袁世答凯悬赏捉拿的要犯和对沃克医生的为人不了解。

2、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沃克曾当过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

3、沃克医生一直以你来称呼刘伯承,然而最后按中国人的习惯连用两个您来称呼刘伯承,这是因为?

答:了解刘伯承的身份后,表示由衷的崇敬。

4、举例说明刘伯承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镇定乐观的精神,机智,善于识人。

(2)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阅读题答案是什么扩展阅读

课文简析:

1、课文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品质。

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理解练习题 答案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1、老舍:被称为( 人民艺术 ) 家。
2、本文按(初旬 )、(中旬 )、(月底 )的顺序,也是时间顺序。3、本文详细写(腊八、初一、十五、除夕 ),略写(十九、小年、初六十九 )。

第七课《藏戏》
鼻祖是(唐东杰布 ),藏戏的三个特点分别( 不戴面具表演、一场戏演好几天、每场的戏不同 )。
第九课《和田的维吾尔》
1、维吾尔人生活在(新疆 ),( 新疆 )是我国最大的省,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 倒叙 或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
2、本文体现李大钊的精神是:( 舍己为人 )
3、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被抓 )、(审问)、(死讯)、(痛苦)
4、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总结全文,点名中心)。
第十一课《灯光》
1、本文重点:本文的线索是(天安门前的灯光)和(郝副营长的书)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
3、本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1、(张思德为人民服务)。2、(张思德死得重要,我们听别人批评,改正)。3、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互相关心,努力奋斗)。
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
1、作者是(何其芳 ):本文主要讲了周总理的( 简朴 )和(辛苦 )本文采用(倒叙 )手法。动作:(审阅 )、(思索)、(浏览 )、(招呼 )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柴》
1、作者(安徒生),(丹麦)作家。被称为( 童话之王)。代表作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
2、小女孩(3 )次划燃火柴。幻象到了:(火炉 );(烤鸭 );( 圣诞树)、(奶奶 )、(画片)。说明现实中她:(很冷 )、(很饿 )、(很需要关心 )、(很像拥有一件礼物)、(很向往圣诞)。也说明她渴望:(温暖)、(饱暖)、(圣诞)、(亲情)、(礼物)。
3、、“飞到那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去了。”含义是:(到天堂 去了,哪里再也没有寒冷、饥饿、痛苦 )。
4、两个幸福的含义:1是( 见到她最亲的奶奶),是幸福的;2她死了,(再也不用那么寒冷、饥饿、痛苦了所以 )幸福了。
第十五课《凡卡》
1、作者:(俄 )国的(什么什么夫 )。当时正是(忘了 )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艰苦 )的生活。
2、围绕(爷爷 )和(老板 )来写的。
3、乐表现在一、(还活着 );二、(爷爷还在 )和(还能写信 )。
苦表现在( 老板揍他 )、(老板娘揍他 )、(伙计欺负她 )上。
4、文章以(幻想 )结尾,说明这不过是梦,(是真实 )。
第十六课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 笛福 )。这篇小说对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多学知识,在有用的时候使用 )。
第十七课
汤姆是一个( 机灵、淘气、聪明 )的人。
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人居里夫人:(化学 )物理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 )奖。
2、本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的( 镭 )和( 居里夫人的美 )3、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内在美与外在美 )。
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
1、神五:时间(2003、10、15 )飞行员( 杨利伟 ) 神六时间:(2005、10、12 ),飞行员(费俊龙 )(聂海胜 )
2、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 )与(魄力 )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 )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 )、( 更远 )的太空。
3、我国古代有关太空得传说( 嫦娥 )(牵牛织女 )( 玉兔 )
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第二自然段:从(细小的 )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 ”,找到了真理。
2、文中举了( 谢皮罗发现洗澡的水有漩涡)(酸碱试纸)( 眼珠在做梦时会转 )三个例子。
3 、见微知著的含义是:( 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4、科学真理发现的三个条件(发问 )( 解问 )( 研究 )。
5、“镇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要多发现多研究 )。

㈣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试卷 一定要告诉我阅读题 容易错的 前面的几道题也是 重要的 要默课文的

你什么时候要

㈤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文近义词

你也要告诉我们是哪个词的近义词吧

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检测的答案

19* 一面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③“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对词语的理解。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抚摩。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建议

1.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

2.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可以抓住外貌描写展开教学。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3.课文以《一面》为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感悟文章主旨: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4.注重朗读,读悟结合。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先生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在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中有不少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适宜通过朗读体会其中感情。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5.课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四、教学案例

聚焦外貌 仔细研读

师:让我们把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是瘦!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有一处没有直接出现“瘦”这个字,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

生:我从:“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这里的两个感叹号看出,鲁迅先生缺少营养,很瘦很瘦,让人揪心。

师:能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读书,真好。是的,鲁迅先生的身体是那么的瘦,瘦得教人担心。

师: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生:鲁迅先生长期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很瘦。书上说:“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读书,不错。

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可见,鲁迅先生真的是忘我地工作,他是累成这样的。

师:你会联系课外已有知识学习,很会读书。是的,鲁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为曹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逝世前两天,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师生共同朗读这六处句子。)

师: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很好。他那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生:我从鲁迅先生的胡须看出他很有精神。“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多有力呀!

生:因为他是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所以“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师:是的,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选择印象深刻的一处。

(师生交流朗读情况。)

生:老师,我觉得有两处外貌描写有点重复,都讲到了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还有头发、胡须等等。能不能去掉一处?

师:仔细读读这两处句子,思考这个问题。

……

生:不能。因为前一处是鲁迅先生向“我”走来,“我”很自然地看;第二次是听说两本书卖一块钱后,很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看得更细,连烟嘴的颜色都写出来了。

生:我发现后一次描写用了四个分号,这五个句子就好像五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这跟前一次是不同的。

生:我觉得通过这部分词句的重复,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的瘦和精神抖擞。

师:说得真好,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处不能随意删去其中之一,相反,这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最深印象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片段设计: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小学叶淦林)

五、相关链接

阿累 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

关于《毁灭》和《铁流》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鲁迅翻译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铁流》描写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革命群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郭如鹤的英雄形象。

㈦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哪篇课文适合上公开课

以我的教学体会,我认为《老人与海》和《最后一头战象》比较适合上公开课,专这两篇是讲读课文,可属以围绕阅读教学展开,你见过哪个语文专家的公开课是自读课文吗?这种课太不好把握了!这两课优质课教学经典视频优酷网很多,Pp课件网络文库也多,你也可以参考一下借鉴一下!很高兴咱们是同行,希望多交流,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成功!

㈧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七、八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走近鲁迅:

《少年闰土》——课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了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十多年了,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不忍离开的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也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跑进家来的松鼠》——作者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有趣的事,反映了松鼠的顽皮、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金色的脚印》——课文用“老狐狸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的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第八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

《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蒙娜丽莎之约》——课文叙述了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我也是六年级的!!!加油吧!!!考好初中!!!

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七课藏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藏来戏的重要特征——“源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阅读题答案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