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线调研第四单元综合评价卷答案
[附参考答案]
1.xǐng huì zhàn zhèng 羁 惬 咤 戛
2.① ②B ③A ④A
3.略 4.略
5.①小伙伴们一开始看戏心情迫切,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戏的节奏缓慢,名角又不出场,故而焦躁不安,索然寡味。②略
6.A.适逢、正赶上 B。即使 C。消失 D。说出
7.A.在这时,宾客们无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两腿打颤,几乎要先逃跑。
B.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声音。
8.少顷 俄而
9.①用正面描写来尽力渲染口技者的表演技艺;②通过宾客的反应来侧面烘托口技者的表演技艺;③突出道具的简单,以此衬托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a表现出“我”当时无比的喜悦与快乐。
B表现“我”急于到达赵庄的急切心情。
11.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失,指“我”陶醉于情境中。
12.拨 点开 一磕 退后 上前 架起 表现以双喜、阿发为首的这一群农家弟子敏捷、能干和划船的熟练。
13.嗅觉 触觉 视觉
14.略
15.C
16.指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参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17.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流水的柔美风格,反衬出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它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18.不能,因为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作者对黄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19.滚、滴、溅、落
20.因为梅兰芳的歌声字正腔圆,珠圆玉润,音色辉煌,这些特点与珍珠十分相似,所以,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
21.“迷蒙的海”指人山人海的剧场;“一座蜃楼”指开演后的舞台。
22.相同点:两个比喻都是表现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不同点:①表现观众由静而动的一刹那的变化。②表现观众的注意力完全为舞蹈演出所吸引,看得入了神,由动而静。写观众的反应是为了侧面烘托梅兰芳高超的演唱技艺。举例略。
B. 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卷答案(文科爱好者)
绽开() 嘶哑() 喉咙() 汹涌() 双瞳()
2.指出下列诗句没有比喻修辞的一项( )(3分)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C、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像一片阳光。
D、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3.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班级整整有六十多人。
B、我知道李小朋的身份证是8月1日生的。
C、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D、同学们的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4.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入横线上:( )(3分)
教育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学会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最基本的内容, 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寻求知识, 自己的知识领域。
A撷取 掌握 培养 拓宽 B撷取 把握 培训 拓宽
C获取 了解 培育 扩大 D夺取 通晓 培养 扩宽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我爱这土地》抒发了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对青春的肯定,同时是对老年的否定。()
⑶《乡愁》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⑷《纸船》倾诉了诗人童年的梦想。()
⑸“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⑹“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反映了诗人想急切成名的心情。()
6. 修改下面的句子。(2分)
(1)商店里出售白菜、苹果、香蕉等水果。
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所有使我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 。
(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而现在,乡愁是 。
8. 《乡愁》一诗是台湾诗人__________(人名)写的,诗中把“乡愁”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9. 阅读下面这则小故事,回答问题。 (3分)
晚会开始了,小明第一个起来发言。他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你们能按时来参加我班的晚会,这是你们的光荣,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话音刚落,大家笑成一片。 大家为什么笑?请作简要分析并改正小明说得不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训练(32分)
(一)美丽的夜雨 (6分)
①美丽的夜雨 ②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辛勤地擦洗大地
打开啤酒瓶吧,欢迎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于是,泡沫,水珠 城市也连起灯的长虹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迸
③美丽的夜雨 ④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像拉着小提琴
雨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把语丝蒸酿成了蜜 飘进孩子的梦
10. 对本诗最后一节朗读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美丽的夜雨”一句除重读“夜雨”外,还应重读“美丽”,突出夜雨美丽的特点。
B、“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一句“玻璃”与“窗”之间有停顿,以体现窗的质地。
C、“把明天更甜的生活”一句应用升调,而“飘进孩子的梦”应用降调,以增强诗的韵律感,而且符合诗的意境。
D、本诗最后两句应用轻柔的语气来朗读,表现出夜雨把甜美的生活带入孩子的梦境。
1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多个比喻描写夜雨。(3分)
请你模仿“美丽的夜雨,像拉着小提琴,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的句式,以“美丽的夜雨”为本体,来抒发对夜雨的情
美丽的夜雨, , 。
1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诗中都写过夜雨,请你再写出一句。(3分)
。
(二)9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3.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3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15.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三) 小树的灵魂 (9分)
前年春节,我从承德叔叔家带回一株小柏树。小柏树长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坐在托盘里,托盘里水幽幽存焉,透着殷实之气。可是,它能在北京落户吗?我心里没有底。直到有一天,小柏树的枝条上冒出鲜绿的新芽时,我才放下心来。
小柏树的存活,使我感到养些木本植物该是不难吧。我便来到花市上,选购了三株盆景——小榆树、小榕树和小枫树,并与小柏树一起摆在了窗台上。一时间,窗台上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好看极了。其中,尤以小榕树最美。它的枝叶舒展文静,像是依栏沉思的女人。小榆树则以稠密而热烈的叶子,显示了繁荣景象。小枫树更是风骨不俗,气度超然。因为它的每片叶子都在翘首以待那个火红的秋天。倒是小柏树显得不起眼了。一块土里土气的石头,一株再普通不过的柏树枝子。仿佛穷山沟里走来的孩子,有些相形见绌。好在它“要求于人的甚少”,只要托盘里有点水就行了。什么心也不用操。另外三株就不同,施肥浇水,喜阴喜阳,很有些讲究。就是浇水也不能大意,弄不好还会烂根。为此,我真请教了不少花匠。
谁知,越是竭尽呵护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还不到秋天,小枫树的叶子忽然打卷了,有的还变黑,一副病兮兮的样子。我赶紧四处求医,忙着打药治疗,盼着它“春风又绿”。然而,可叹它一日不似一日,眼见着一片片叶子都卷了起来。小枫树到底一命呜呼了。我也好生伤感。原本我还期待着坐在屋里独赏红叶呢!
秋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冷起来。小榆树和小榕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一场雪后,它们的叶子几乎全干了。便想:大概是冬眠吧。而我依然按时浇水,尽职尽责,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让它们再吐新绿。
然而,它们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小榆树,小榕树,小枫树的“遗骨”陈列在阳台上,好像三块墓碑,让人神伤。
这时,我却不得不惊异于小柏树的生命力了。只见它所有的叶端纷纷吐出了新绿,鲜活鲜活的耀眼极了,竟有一种光芒四射的神采,令人激赏,令人感奋。
我禁不住把小柏树搬到写字台上,仔细端详起来。我发现它竟然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那石头的下半截分明有一道裂缝,裂缝里布满了小柏树的根须,根须之密,仿佛老寿星的胡子,又仿佛网一样的脉络。它们裸露着,有如丰富的神经系着一颗美丽的灵魂,我的心被这个灵魂深深触动着……
是的,树是有灵魂的。人类从“树神崇拜”时就这样认为着。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植物是有灵魂的”。不过,灵魂与灵魂却有所不同。正如人世间有着形形色色的灵魂。然而,一个美丽的灵魂却是需要历练的。小柏树一定是历练过的,否则它不会有这样叫人暗暗尊敬的树品。其实,它的树品本来就有着悠远的脉系。《山海经》记载:“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国语》曰:“松柏之地,其土不肥。”至于“柏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可谓得其真也”的说法就更多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画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我想:人品如此,树品亦然。只可惜我与小柏树相伴一年有余,竟如此赏悟不敏,实在是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树之有神。
失敬了,小柏树!
16. 第③自然段“谁知,越是竭尽呵铲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17. 写小柏树的根须一段突出了小柏树什么精神? (2分)
18. 引用《国语》中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2分)
19. 小柏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3分)
(三)乡色酒 (8分)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
乡色正好 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圆 乡愁也满
20. 诗人将 比喻为“乡色酒”,表达了 。3
21.诗中的“你”指的是 ,是 的修辞手法。 (3分)
22.三十年前,“你……望我”;三十年后,“我……望你”,从中你看出诗人性格的变化吗?(2分)
三写作(30’)
以“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自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但不得写成诗歌)
提示:1. 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 2.“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 3.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阅读趣味”“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父亲的心”“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等。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略2.D ” 3.C 4. A 5.⑴√⑵×⑶√⑷√⑸√⑹× 6.(1)去掉“白菜7。8。9。略
二、文段阅读训练
(一)10. B 11.略
1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13.A14.C15.D
(二)16.承上启下17. 小柏树依靠自己力量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
18. 赞美小柏树在贫瘠的土地上仍能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19. 启示我们不可盲目地抱怨、逃避,要与生存环境抗争,要具有顽强的斗志。
(三)20. 圆月 浓浓的无边的乡愁 21.月亮 拟人 22. 三十年前的“我”是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少年,所以在“我”看来,月亮似乎在与“我”嬉戏,是月亮在望“我”;三十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只能心事重重的对月抒怀,所以是“我”望月亮。
C.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1. fú jiá jī kàng 恬 皎 惬 弥 (每空0.5分)
2. ①尽态极妍,②叱咤风云,③叹为观止 (每小题1分)
3.A(选对即得3分)
4.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每一处2分,符合要求即可)
5.示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鲁迅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的问品与人品都值得后人敬仰、学习!(前两处每一处1分,第三处2分)
6.《西游记》,大闹天宫(每一处1分,填本书中的其他情节也可)
7.(1)示例:清明、端午、中秋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一小题2分)
8.月下归航。(抓住“归航”二字,可以得2分)
9.衬托出“我”恋恋不舍的心情。(突出“衬托”、“恋恋不舍”就可得3分)
10.动作、语言;淳厚、朴实。(每一问2分)
11.不能(1分);因为原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另一方面烘托了心情之愉快。(3分)
12.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言之有即可。(3分)
13.(1)演出地点(1分)(2)表演方式(1分)(3)演员构成(1分)
14.不能;(1分)因为“攒拥”一词描写出观众之多,气氛之热烈,而“晃动”一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分)
15.侧面描写(2分);衬托出秦腔的夺人心魄的魅力。(2分)
16.“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2分)
17.开放性试题,写出剧种1分,写出感受3分。
18.(1)正好遇到,恰逢(2)只(3)全部(4)极点(每空1分)
19.(1)四处宾客都安静下来,没有人敢喧闹。(2分)(2)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2分)
20. 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2分)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1分)
21.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2分)
22. 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2分)
祝你工作愉快!!
D.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语文 月考测试题
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试卷
第四单元检测题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过l˜( ) lŠng听( ) ti‚n静( ) xiˆ渎( ) d’信(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如果一个“(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思)”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
⑵正是这种(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
⑶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矣。( )
⑷英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披露了一条令人(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的特大新闻。( )
3.填空:
⑴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⑵细雨鱼儿出,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蒙娜丽莎》是 著名艺术家 的名画。
5.下列四句诗中,填入语段横线上恰当的一句是( )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
6.同样一句话,说话时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也不一样。按照括号里的要求,下面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说?请你用着重号(·)给它标上重音。
A、你为什么这么高兴?(询问原因)
B、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强调程度)
第二部分:
(一)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难道画中美人真的活了吗?难道蒙娜丽莎会“变脸”吗?达·芬奇是怎样捕捉如此美丽又神秘的表情的呢?为什么别的画家没有模仿呢?
意大利文中有一个字用以描述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所采用的“无界渐变着色法”:sfumato(词根为fume:烟),意思是朦胧似烟凭想象。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我有幸见到过现藏于巴黎罗浮宫的《蒙娜丽莎》真迹,她那带着神秘微笑的美丽倩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观赏者。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最近事态有出乎意料的发展。哈佛大学的一位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列文斯通以科学观点对蒙娜丽莎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她认为蒙娜丽莎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列文斯通博士是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她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最近她在写一本关于艺术和大脑的书,编辑建议她不妨学习一些美术史。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过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到这幅名画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列文斯通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7.选文第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8.第二段中的四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9.第四段中“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中的“此”是指 。
10.为什么说列文斯通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二)
开发小行星漫想
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根据对“拜访”地球的小行星即陨星进行化学分析,发现碳质陨星的含碳量很高,还含有高达20%的水分。这就为人类今后的移居提供了一线生机。硅质陨星含有丰富的无需加工的自然铁,典型的硅质陨星中大约10%的重量是铁金属,其中还混有镍。有些陨星几乎完全由铁一镍所组成,例如,位于美国北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直径达1公里的著名的陨星坑里的陨星,就是一整块巨大的铁——镍混合物。据估计,一立方公里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万吨铜。其中仅镍一项,就足够人类消耗一百年。
如此诱人的财富,人类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了。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已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首先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小行星,用航天飞机发射一种配有挖掘设备的飞行器,登上小行星开采自由金属。然后把金属锭送往宇宙空间工厂加工成阻力较小的翼面状物体,让他们能够半飞半落地穿过大气层而不致熔化。最后用空间拖船把金属块推入地球大气层轨道,溅落到指定海面。由于事先往金属块中充入了特殊的气体,使金属块呈海绵状,所以这种金属块可以漂浮在海面上。这样一个“天外来客”,一块就可能含有10万吨金属。
据计算:从一颗位置适当的小行星获取一吨自由铁,所花费的能量要比在地球上用高炉冶炼优质铁矿获得一吨铁所需能量少。开发小行星,实在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11.第二段文字所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2.在文中选择合适的动词,概括开发小行星的步骤。
一→ 一→ 一→
13.文中体现语言“准确”特点的地方很多,仿照例句举出两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点标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或短语。
例句:一立方公里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万吨铜。
①
②
14.为什么说“开发小行星,实在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三)
吃猫的老鼠
《动物晚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吃猫的老鼠》,一下子轰动了鼠界,乐得老鼠们手 足 。
老鼠怎么会不高兴呢?夜间偷粮、窃油……最大的对头就是老猫。老猫独具夜光眼,四脚长有肉垫,奔跑无声,动作迅速,而且专捕鼠类。老鼠和猫真是不共戴天。现在听说有老鼠能吃老猫,看来猫逮鼠的历史眼望可改写了。于是鼠界派出了一个五鼠代表团,由硕鼠为团长,赴吃猫老鼠的家乡——非洲学习考察。
老鼠取经,不远万里, 山 水,终于到达了非洲。
非洲的人特别,黑如紫檀木,又似煤块。非洲的鼠,也与众不同,个子倒不相上下,可嘴上有层硬壳,而且长得坚硬,可称为“铁嘴老鼠”。
铁嘴老鼠得到消息,有同类自远方来访问,受宠若惊,急忙出门迎接。接进洞中,寒暄几句,代表团团长硕鼠已迫不及待,直截了当地问道:
“听说你们能吃老猫,不知是否当真?”
铁嘴老鼠点点头道:“此话不假。”
“果真如此,不虚此行。”硕鼠心里这样想,脸露喜色。
代表团鼠成员个个心里一乐。
“你们真行!”一位鼠代表由衷夸奖起来。
“不过,你们如何制服老猫倒要请教请教。”硕鼠接着问道。
“这方便。”铁嘴老鼠如此这般说来,话很简单,说来轻巧。
代表们一听有些怀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夜晚,五鼠代表瞪眼旁观,眼看铁嘴老鼠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铁嘴老鼠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走近老猫身旁,不等老猫张口,就散发出一般浓烈的臭气。这臭气宛如迷魂药,又似毒气弹,老猫嗅到臭味,顿时发抖,瘫软,动弹不得。铁嘴老鼠不失时机,纵身一跃,用尖利的牙齿咬断了老猫的喉管,然后拼命吮吸,吸尽猫血,再将死猫拖进洞里,让大家吞食。
鼠代表,平生第一次尝到了猫肉,着实解十艮。
鼠能吃猫,它们深信不疑了。如何制服老猫,看来的确方便,鼠代表们心 神 ;就是靠那股臭气,这又有什么难呢?只要憋足一股劲。它们以为取得了真经,便兴冲冲告辞,踏上归途。
回来一汇报,老鼠们齐声欢呼。
硕鼠迫不及待,决定当夜出洞试它一试,叫大家看看奇迹。
硕鼠堂而皇之地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今晚要叫你尝尝我的厉害。”硕鼠心里说。
它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临近老猫,憋足劲,放了一个臭屁。
老猫既不抖,又不瘫。
“怎么搞的?”硕鼠慌了。正想转身逃跑,哪里还来得及,老猫一张嘴,一口就咬住了硕鼠的脖子。
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心想:有什么屁用!还不是猫吃老鼠。
是的,屁有什么用。硕鼠闻味臆断,以为得了真经,结局只能是悲剧。唉,老鼠怎么能知道世上事物的特殊性呢?
15.在文中画横线成语的空白处填写上恰当的汉字。
16.文中加点词“奇迹”指的是什么?
17.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在表达内容、结构方面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①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②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③所体现出的语言特色:
18.硕鼠等辈从非洲取回“真经”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19、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篇童话故事的中心。
第三部分:
选择你拿手的题目,写一篇500字的记叙文。
⑴我有一个美梦
⑵在梦中
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
1.略 2.⑴充耳不闻⑵扑朔迷离⑶叹为观止⑷触目惊心 3.⑴晴川历历汉阳树⑵微风燕子斜。 4.意大利;达·芬奇 5.C 6.A、为什么B、这么 7.点题,引出下文。 8.设置悬念。 9.她那带着神秘微笑的美丽倩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观赏者。 10.因为她的解释必竟是一种推测,并不代表画的作者的意图。(意近即可) 11.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 12.选择、开采、加工、推入 13.选句加点时注意表示约数、程度的词即可。 14.因为小行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开发小行星可以为人类节约能源,所以说开发小行星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意近即可) 15.略 16.硕鼠心目中的“老鼠能吃掉猫”的“真经”。 17.①照应上文老鼠从非洲取回的所谓“真经”。②承上(上段中老鼠的内心活动)启下。③生动、形象、幽默。 18.硕鼠被猫咬死,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是硕鼠等辈不懂得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特殊性。它们不是非洲那样的“铁嘴老鼠”,不能放出非洲鼠所能够放出的可把猫熏昏的“浓烈的臭气”,却一味照搬非洲老鼠的经验,其结果自然只能是悲剧下场。(意近即可) 19.世间的事物具有特殊性,不结合自身实际,盲目照搬他人做法,必然失败。
E.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题自己写吧
2B 3D 4A 5 √ ×来 √ √ √ ×
7<1>都变成自声音 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一湾浅浅 8余光中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9这是你们的光荣 说的不够得体应该为这是我们的光荣。
F. 题优.七年级语文下.人教版第四单元测试卷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四单元检测题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给带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联系语境写出汉字。
(1)归省( ) 行辈( ) 不惮( ) 凫水( )
(2)kàng( )奋 huì( )暗 jī( )绊 rǒng( )杂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
A.飞溅 蓦然 搏击 烧灼
B.鱼火 惬意 疏密 包罗
C.颦蹙 狼籍 惊鸿 嗔视
D.宛转 狝散 高梁 悠扬
3.下面句中括号里,依次应填入的字是( )
( )然他已经丧失了明( )是非的能力,那么,( )使给他争( )得脸红耳赤,恐怕也无济于事。
A.即 辩 既 辨
B.既 辩 即 辨
C.既 辨 即 辩
D.即 辨 既 辩
4.联系语境,解释句中带点的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好手:能手。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还听到歌吹了。
依稀:好象,仿佛。
D.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5.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句中括号里。(只填序号)
A、参差不齐 B、变幻多姿 C、本色当行 D、大彻大悟 E尽态极妍 F、叱咤风云 G、息息相通 H、高视阔步
(1)“别说了,我算全看透了。”他说,一脸的( )。
(2)李非听完韩教授对他的素描的点评,暗自佩服,心里想这才是( )的评价。
(3)文化大革命中,当年在战场上( )的贺龙元帅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4)我班学生的基础、素质( ),教师在教学上更应该因材施教。
6.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但我确实喜欢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C.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一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戏》选自《鲁迅全集》,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C.《竹影》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D.《口技》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的张潮。
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
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C.冬天的大碛坝比较的无味。
D.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这所学校里去上学。
9.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恰当的是( )。
爱心是( ),使饥寒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受到情感的滋润。
(1)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2)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3)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4)一片冬日的阳光
A.(3)(2)(1)(4)
B.(4)(2)(1)(3)
C.(2)(1)(4)(3)
D.(4)(1)(2)(3)
10.根据下面规定的情景,以“风”为重点,写一段不少与40字的话。(2分)
情景:冬天 早晨 风 寒冷 红肿
二.阅读(每小题2分,共40分)
(一)
(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11.文段写了什么事情?
答:
12.用竖线将文段划分为三层,标记在下面。
(1) (2) (3) (4)
13.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答:
14.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
15.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
答:
16.“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答:
17.带点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
答:。
(二)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 )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8.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答:
19.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20.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 )和( )。
21.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答:
22.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答:
23.文中起承上启下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答:
24.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
答:
(三)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
(2)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曳屋许许声( )
26.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不知木兰是女郎
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儿含乳啼声
D.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举世闻名
27.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众宾团坐。
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8.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译文:
(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译文:
29.文中带点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答:
30.“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三.作文(40分)
你看过演出吗?你看过精彩的电影、电视吗?请以观看演出、电影、电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2、紧扣话题;500字以上。)
参 考 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
1.(1)xǐnɡ hánɡ dàn fú (2)亢 晦 羁 冗 2. A 3. C 4.C 5.(1)D (2)C (3)F (4)A 6.A 7.D 8.A 9.B 10.(略)
二.阅读(每小题2分,共40分)
11.写孩子们看戏返航途中,偷豆到船上去煮吃。
12.(1)|| (2) (3)|| (4)
13.乌油油、结实。
14.憨厚老实的孩子。
15.较老成持重,是这群孩子的头。
16.写出了孩子们夜里在飘浮的船中吃豆的无限情趣。
17.天真可爱。
18.表面上写小院,实际上写母亲。
19.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20.搬,或拿、提;凑,或坐
21.清洁的特点。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
2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23.第三自然段。
24.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25.(1)yì(2)hōu(3)jiàn(4)hǔ
26. B
27. C
28.(1)不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儿子睡觉的声音也渐渐的停止了。
(2)忽然有一个人大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叫,接着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叫。
29.写听众的反映。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30.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三.作文(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