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意思
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内三四牧童声悠扬的容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❷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诗意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❸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 词语解释
牧童
作者:[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横野:辽阔的原野。 六七和三四都是泛指,约数。
弄:相合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译文:
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徐徐的晚风中,隐隐约约传来几声悠扬的笛曲。
到了黄昏,牧童回到家里吃饱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观赏那高空的明月。
赏析一: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赏析二: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作者介绍1: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
山学道,不知所终。
作者介绍2: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
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
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
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
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
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
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
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
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
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
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
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
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
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
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
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
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
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
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
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
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
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
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③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
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
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
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
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
“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
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
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
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①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
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
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
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
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
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
《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
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
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
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
“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
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注:
①②③ 《道藏》第4册422页,第20册738页,7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
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能改斋漫录》
网上有许多关于村居的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下。
喜在这里指的是讨人喜欢的意思。
我也是小五的老师,我才讲到《白杨》,呵呵
❹ 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主题思想
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主题思想是:本课选编的《牧童》、《舟过版安仁》权、《清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读之有着一种亲切感。学习这这三首古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牧童》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表达了作者内心闲适、愉快的,对两个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 村居》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对人情之美生活之趣的向往。
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可以提哪些问题急急急,太急了。
怎么能看见秋风?
为什么又要开封?
为什么要明月照我还?
❻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五课诗意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这首诗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意思: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思: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夜深了,营帐中仍然灯火辉煌。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帐篷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 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❼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❽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泊船瓜舟
王安来石(宋)源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重山。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丈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求采纳
❾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五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古诗词三首
泊洲瓜洲
秋思
长相思
为古诗三首
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第一个
从京口到复瓜洲仅是一江制之隔,离南京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第二个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第三个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都点起了一盏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梦中醒来,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