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巧妙设计好一堂语文课
匀啥请问该从哪方面开始?高手进
就应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泳永
『贰』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真正改变传统课堂,使学生爱学、乐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引导学生,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虽然强调教师的教,但是最终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中。以前,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采用的多是字词句的多遍强调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思想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之中,课堂乏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位置,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变被动的知识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2.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
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还涉及政史地、物理、化学等各科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在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课文中的知识更好、更精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科技的更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上课。
多媒体的使用,使语文课堂的讲授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网络上选取相应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给学生予以展示。尤其是一些科普性比较强的课文,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相对于别的文章类型来说,科普类的课文增加了其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再结合课文中的文字介绍,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更为容易,也减小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叁』 如何巧妙设计好一堂语文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我今天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不胜惶恐,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我觉得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备好课。这里所说的备课,不单要写在备课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备在心里,也就是教学各环节如何设计,时间如何安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都要有明确的安排。我只想强调一点,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也是新课标最根本的转变。也就是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学习方法,激发情感,明白道理。
那究竟如何设计一堂语文课呢?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9课《小猪画画》为例来说。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认识和体验。
一、我对课文的解读
《小猪画画》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爱画画的小猪因为自己没有主见,轻信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鹅的话,将原本可爱的小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的故事。课文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寓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角色鲜明,语言活泼,适宜进行朗读教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本,读中识字,读中生情,读中悟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⑴知识目标:认识“翅、膀、猪”等14个生字。会写“角、些”等7个生字。
⑵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使孩子从内心喜欢阅读、喜欢童话故事。懂得遇事要多动脑,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只听别人说的道理。
本课教学重点是:
1、识字
2、朗读
教学难点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
1、激情激趣
我的设想是:借助语言表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首先通过讲故事,将孩子带入创设的情境当中,和他们进行谈话,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揭示课题(19小猪画画)
这样富有情趣的导入,将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彼此情感交融。
2、初读感知
第一步: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同时思考:爱画画的小猪刚开始画了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呢 ?
第二步:学生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3、自主识字
第一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勾出生字。
第二步:让学生分组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第三步: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全班交流时,我设计了“摘苹果”和“开火车”两个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进而主动识字。
第四步:学习组词,交流识字方法。
4、写字
第一步:学生观察生字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步: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第三步:学生先描红,再自己写。
第四步:老师讲评。
5、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教学步骤是:
第一步:我利用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重点句子,从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等方面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A、首先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这幅图中包含两个重点句子。出示句子,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和小猪的神态和动作,然后自己读一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
例如这句话,“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猫的尾巴画的大些。”(出示句子)
我引导学生带上动作读出小松鼠炫耀自己的尾巴大而好看那得意洋洋的语气。
出示句子:“小猪听了,马上把猫尾巴画得又粗又大。”
这句话指导学生重点读,并用动作理解“马上”和“又粗又大”两个词语的意思,让孩子们体会到小猪正是因为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没去思考就马上去画,所以把猫的尾巴画得又粗又大,闹出了笑话。
B、同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二三幅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句子:
“你看,我头上的角多神气,快把角加上去吧!”
小猪听了,连忙在猫的头上加上了一对角。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小猪听了,立刻在猫的身体两旁添上了翅膀。
然后指导朗读。我采取生生互动的形式,即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分组分角色读等互助形式,使他们自主感悟语言;最后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在有趣的角色对读中体会到:小山羊认为自己有角觉得自己很神气;小白鹅觉得自己的翅膀漂亮很自豪的语气,以及小猪听到他们的话不动脑筋,把他们的特征画在小猫的身上,闹出了笑话
第二步:分角色朗读比赛
新课程标准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戴上头饰进行小组之间分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这样,课本语言通过学生自己再创造,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三步:进行读的评价。通过学生相互评点,体会读文的感情基调和读文的表达技巧,并内化到自己的方法里。
3、感悟道理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乐于探究。”为此,我运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巧妙设问,共同探究
(1)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他们的话有道理吗?
这个问题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来检查他是否真正的读懂文章,理解了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2)你喜欢小猪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恰好鼓励了学生在阅读中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小猪把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你是怎么想的呢?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把小猪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孩子们真正懂得要做一个爱动脑,有主见的孩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互动交流、互助探讨,撞击出思想的光芒。
4、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本堂课我想全力打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明白道理。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各环节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组织教学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所以组织教学尤为重要。时间可以放在课前和课中。课前可以让孩子唱唱歌,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课中,当孩子比较疲倦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做做游戏、猜猜谜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一下,调节课堂气氛,以便更好地进行后面的教学。
二、课前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整堂课是否能上好、上得有效果,导入新课的这个首要环节非常重要。
可能我们有的时候都喜欢直接把课题板书出来,然后上课,这其实也是一种方法,叫“开门见山”,优点是直截了当,干脆利落。那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这种方法呢?显然不是。其实导入还有很多方法可供大家选择,比如看图导入、谈话导入、悬念导入、讲故事、猜谜语、复习导入等等。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比如《小猪画画》一课 ,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大家讨论 ) 。
三、教授新知
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生字词语,如何理解课文,要激发学生怎样的情感,再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这些任务。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问与讲的关系。要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比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可以按照课文思路来设计问题,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干什么?小燕子第一次观察到什么?妈妈有什么表现?第二次、第三次呢?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这样有利于低年级孩子理清课文思路。
四、巩固扩展
这个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总结、扩展和升华。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掌握扩展的广度和深度。如学了《丑小鸭》一课,有两种问法:一是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问“你喜欢丑小鸭吗?为什么?”表面看意思相同,但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第二种更合适。
五、作业布置
低年级的作业,可能大多是抄写拼音、生字、词语,还有组词造句,有时写写话,或者是回家给家长讲讲故事。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上完《假如我有一只神笔 》,可以让孩子想象假如自己有一只神笔会画什么,然后把它画下来。
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那么在各个板块有哪些问题需要重视呢?
一、拼音教学
1、利用好书上的插图,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观察图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说话、倾听、评价的能力。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拼音字形,如编顺口溜、做字母操、比较法、画画法等等。
二、识字与写字
1、多认少写,激发孩子识字兴趣。
2、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字形,理解字词意思,活学活用。
3、写字姿势要正确,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三、阅读教学
1、重视范读、教读,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望天书”和“唱读”的不良习惯。
2、练习分角色读、表演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在教学《雨后的森林》时,我让学生加上动作读,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在表演中学会了背诵。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朗读的评价标准,学习评价别人的朗读。
4、课后的词语花篮,让学生学会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并学习运用到说话写话中。
四、写话
1、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保护学生的童心。如一个孩子写到:“天上的云哭了,水里的鱼儿笑了。”你会怎样评判呢?表面看不合逻辑,实际上却反应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
2、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包括,。?!:“”等等。
五、口语交际
1、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创设一个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认真倾听,清楚表达,大方有礼。
以上说的只是我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肆』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课堂提问设计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 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3、提问“步步为营”。 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这样的问题,(1)可以从标题入手,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这一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惋惜)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在惋惜同时留给后人提示警醒。所以,有效的提问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2)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捕蛇者说》的结尾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文章是怎样紧紧围绕此句话展开的?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可从捕蛇缘由:抵租、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蒋氏的捕蛇生活和乡邻的交税生活对比,探究造成捕蛇者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这一纲举目张的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文章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3)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如学习《我不是懦夫》一文,“我不是懦夫”这句话是王嘉鹏对哥哥的回答。可是他没有说出口,而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对哥哥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不说出来是想用行动来证明“我”不是弱者,更不是“懦夫”,“我”要用坚强来诠释“我”的不幸,战胜“自我”,接着追问:面对灾难,王嘉鹏曾经是个弱者吗?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2、“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如此水到渠成,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而且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得到迸发与跳跃。
同时,富有价值的问题还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在分析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陋”后,在学生的兴趣聚焦于曹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时,我顺势曲问:“在这次长勺之战中,显然,曹刿的远谋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否能少了鲁庄公的一臂之力呢?鲁庄公身上除了鄙陋以外,是否一无是处了呢?”“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话音刚落,整个课堂又开始炸起了锅,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又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3、“条条大路通罗马”,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如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在把握了哈尔威船长的人物特征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长最后选择与船共亡值不值?”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①、值得。因为真正的强者是具有自制力的人。他忠于职守、临危不惧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堪称强者②、不值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限的生命中还有无数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与可能………,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地得到了锻炼,打开了学生一条又一条的思路,心灵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体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他们不仅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还培养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