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书本第11课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
妈妈告诉我,
沿着弯弯的小路,
就能走出大山。
遥远的北京城,
有一座天安版门,
广场上升旗仪权式非常壮观。
我对妈妈说,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这是王宝柱写作的一首诗歌 。本诗用诗歌的形式,第一节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第二节以一个城市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新疆,去看天山上美丽的雪莲花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的主要内容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是《唯一的听众》,主要内容如下:
该文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听琴,默默地鼓励着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在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聋老人。
题目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2)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扩展阅读:
本文记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学会拉好小提琴的事,赞扬了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练琴,决定到林中练琴。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还夸奖“我”,鼓励“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练琴。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写“我”从妹妹那里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写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⑶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是什么内容
一共分成5个自然来段。
父亲和自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
我道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她总是夸奖我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
我从妹妹口中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⑷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专小提琴,到能够属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春 预习资料
1.生字辨识酝酿(yùn niàng)、 巢(cháo)、 喉(hóu)咙 、 宛(wǎn)转 、应和(hé)、 嘹(liáo)亮 、黄晕(yùn)、撑(chēng)、 蓑笠(suō lì)、抖擞(sǒu)、胳膊(gē bo) 2.重点词语注释: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 明亮润泽。 [赶趟儿] 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有“趁时机、凑热闹”的意思。 [酝酿] 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也比喻作准备工作。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这个意思现在写作“婉转”。 [黄晕] 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围模糊的部分。 [烘托] 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舒活] 舒展,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花枝招展】 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招展,迎风摆动。 3.多音多义字辨析应:读yīng时,可组“应当、应许、应有尽有”等词。读yìng时,可组“呼应、反应、有求必应、随机应变、应接不暇”等词。
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十一课 原文
(一个个字打出来的,请勿抄袭) 导读: 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⑺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鸟儿,我想对你说,今天我读了你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朋友树的故事后,非常感动!
因为你曾答应朋友树春天再来时,你一定回来给树唱歌,所以,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刚刚融化,你便急急忙忙地飞回树林去寻找朋友树。可是,你看的只是残留的树根。当树根告诉你,树被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时,你便焦急地向山谷飞去。你累了顾不得休息,饿了顾不得吃饭,困了顾不得睡觉,就连你渴得嘴都裂开口子时,望着小河里清澈的小溪你也顾不得喝上一口。就这样,你日夜兼程,终于到了工厂,当你听到锯木头的沙沙声时,你是那么地兴奋,那么地激动,你以为马上就可以看到朋友树了。可是,大门先生告诉你,你的朋友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了。这时,你心急如焚,顾不得一路的奔波,一路的辛劳,便马不停蹄地向村子飞去。
是否看到了你的朋友。当她告诉你火柴已经用光了,你是那么伤心,那么痛苦,那么后悔。你后悔自己来迟了,后悔自己没有见上朋友最后一面。于是,你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然后就伤心欲绝地飞走了。你飞得是那么慢,那么慢……
鸟儿,看到这里,我和你一样伤心,一样痛苦。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请不要悲伤,因为你的朋友树是为了人类而牺牲了自己:他变成了栋梁,为人们遮风挡雨;化作了桌椅,供学生学习;做成了火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鸟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现在人类特别注意保护环境,滥砍滥伐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尤其注重有计划地植树造林,这样,你一定还会有很多好朋友的。我想,有了他们与你朝夕相处,你一定会生活得幸福、快乐的。
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鸟儿四处寻访它的朋友――树的经过,赞扬了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我们要向鸟儿学习。
⑼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多音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来11课的多音字:轴源、鲜。
基本字义:
1、轴
轴:zhóu,zhòu,形声。从车,由声。本义:轮轴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轴心。
2、鲜
鲜(拼音:xiā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鱼从羊,羊肉和鱼肉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物,本义为新鲜味美。本义为鱼名,又指活鱼、鲜鱼,又指新杀的鱼鳖鸟兽,引申为新鲜、鲜明。以上义读xiān。“鲜”又假借为“尟”,读作xiǎn,表示少之义。
(9)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扩展阅读
笔顺:
组词解释:
1、鲜花[xiān huā]新鲜的花朵:一束~。
2、鲜艳[xiān yàn]鲜明而美丽:~夺目。
3、鲜果[xiān guǒ]新鲜的水果。
4、鲜红[xiān hóng]状态词。形容颜色红而鲜艳:~的朝霞。
5、鲜明[xiān míng](颜色)明亮:色调~。
⑽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作者资料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7),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区乘凉桥),原籍福建长乐。
郑振铎字西谛,书斋用“玄览堂”的名号,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等多个笔名。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2月22日,任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文学研究专业机构——中国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曾就读于北平铁路专科学校,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5年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燕子》一文已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
《别了,我爱着的中国》已被选入六年级语文教材每课一练(单元测评(2)阅读天地),五年级沪教版语文课文。
《唯一的听众》已以他的笔名“落雪”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第28课。
《猫》一文已编入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 第26课)。
《最后一课》已被编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第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