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讲好语文课
崔老师说在教授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注重对字词意思的理解,而缺乏了对语言文字情感的淀积。看看这个“情”字,当我们充满感情的时候觉得自己也年青起来了,柔软起来了,温暖起来了。要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习,在智慧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情感自然而然就来了。让学生自己问问自己“我喜欢这篇课文吗?”
2.语文学习的要务第一要务是语言,得意亦得言,让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语言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印迹。
他举了一个例子:王崧舟老师在讲《长相思》一课时对语言文字的处理,对课程构的安排。首先在没有讲词的意思前,他让学生读这首词不下几十次,直到学生自己满意为止。然后从小小的两个“聒”“更”字入手让学习完完全全地体会出纳兰性德的乡愁之情。通过身、心分离,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此时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再一次体会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尝试问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要远征他乡,离开自己的亲人?让学生做一回纳兰性德的亲人(儿子、兄弟、母亲)问问他“问(父、弟、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只有语言才能负载生命,只有语言才能负载思想,只有语言才能把这情感传递到学生心上。”
3.语文学习的策略是唤醒、是激励、是濡染、是实践。
至于这最后一点,我想我还需要再琢磨琢磨,作为一个非中文专业毕业的人来说,想要悟出其中的真谛还需要我对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想尽一切办法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贰』 语文课怎么讲课堂效果很好
用PPT,最好多找一点跟文章有关的图片,这样好多人就会想看想听
『叁』 小学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一、呈现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通过课前布置的查找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肆』 语文课可以怎样上有趣
1 老师应该找一些搞笑的话语来不时穿插几句2用课件时,应尽量给出一些图片回,提高学生的兴答趣,动画效果也很有帮助3老师也可以用知识题目来组织一场竞赛,将学生分组抢答,提高积极性4老师批评时可以以委婉的语气来说,或半开玩笑有些嘲讽意味但不要太明显5老师在评讲课文可结合自身经历发一些议论,甚至调侃,这都能让人觉得平易近人,提高学生兴趣
『伍』 如何教好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的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学科相关书籍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零”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竟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方法
说学习方法,“语”为话语,“文”为文字。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多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浓厚,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有点长,不过还望采纳哈~~
『陆』 怎么讲语文课
先讲一些和课文差不多的故事,然后导入课题,再从头讲下去,但不要啰嗦,讲重点就可以了,不然学生会觉得烦,然后没耐心听课,最好开些玩笑,和学生多交流,自己的地位和学生一样,别高高在上,这样学生会厌恶
『柒』 如何把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如何把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第二章“课的颂歌”里,高度赞扬了上课给他带来的快乐和他是怎样让孩子们喜欢他的课的。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语言魅力来粘住学生。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这一特征。所以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1、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有趣。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就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不应该扳着面孔上课,满口严肃的话,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语言寓庄于谐,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说、比严厉批评好得多。一次,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我说了这们一段话: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连双胞胎也不可能长得一模一样。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比双胞胎还要厉害。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质疑问难,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两句风趣的、富于幽默感的话,是安慰剂,定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例如学生回答偏离题意,教师如果说:'你全错了。'那无疑是往他头上浇一盆冷水,使他在同学面前难堪。当然风趣、幽默,不可滥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油嘴滑舌截然不同。 2、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体态语言 我们知道,低段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只有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较多的体态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多么重要!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动作,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给小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一次,我提问以后,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想举手又未敢举手。这时,我立即向他投去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大胆地站了起来。他回答时稍有犹豫,我又投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你说对了。'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了,继续回答了下去。 二 让语文课堂成为互动、交流的平台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比如:复习汉语拼音(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如果让学生背,再默写,他们会厌烦的,怎么办?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声母,若不完整,补充,再按顺序读、打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如果韵母也这样做,那多枯燥呀,顿时,我想到--让一个学生念,我和学生们比赛,其中四人上来板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我在黑板上故意写错几个,结果我只得了及格,全班学生只有一人不及格,三人占错格子,其余全对。大家哈哈大笑,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说:'嘿嘿,我真棒,超过了严老师'!'哎呀,你们真了不起,告诉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却掌握得如此好,有什么法宝吗'?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我把每个汉语拼音写在小卡片上,下了课就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戏。'有的说:'我发现了规律,前鼻韵母有两个口袋,其中有一个相同,是‘n’口袋,后鼻韵母却有三个口袋,其中有两个都相同'。有的说------我当时傻了,学生们竟然有那么多好的方法,真是出乎意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跳跃、呼吸新鲜空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动有趣。
『捌』 语文课怎样让学生讲得更精彩
如在教学《雷雨》之前,我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那轰隆隆、哗啦啦、的雷版声迅速把学生权带入一个紧张而又惊异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起来了,紧接着让学生看课件,学生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看着屏幕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学生入情入景,很快知道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刚才还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会儿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窗外什么都看不清,一阵雷雨过后,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边,蝉叫了,池塘里水满了。这种融音乐、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是很不容易接受的。生硬地学,死硬地记,孩子不愿意学。根据儿童特点,针对教学当中难于掌握的鼻音、 边音和平舌、翘舌的声母、韵母等制作拼音参考动画片,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再配上童声童气的朗读,使孩子们一下就入迷,学习也成为一件乐事了。
『玖』 如何讲好15分钟的语文课
因为来是面试,对方就是想通过微源型课来了解你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所以,认真备课,做到胸有成竹是最重要的,要让对方通过微型课,了解到你是个潜力股,有很大提升空间。至于课堂环节是否全面、完整,则相对来说次要一些。当然备课时还是尽可能周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