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语文都有哪些知识点必须掌握
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人会花掉几个小时,有的人却只需要几十分钟,这就是学习效率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学习效率其实还是跟时间有关,我们今天重点讲讲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掌握时间,精心计划
安排好宏观的学习计划后,还有必要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拟定一份具体的时间表,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
安排时间表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如果你的兴奋点在白天的话,就可以多安排一些白天时间来学习,晚上多安排一点时间来休息;如果是“夜猫子”,就可以晚上多安排一些学习时间,中午安排一些时间来休息。例如你可以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约十一点半就寝,这段时间除上课、休息等耗时外,还有六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供自学。加以合理安排,是相当可观的。
二、学习要有选择,懂得利用时间
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学习内容却是无限的,所以要学会把握学习重点。学习中的弱科、各学科中的重点内容需重点对待。同时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将重点内容细分为几个专题一一攻克。
三、把握现在,不要拖延
下决心告诉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今天做;今天的行动塑造着你的未来。大家不妨从以下几条做起:
(1)抛掉过去的烦恼。无论过去损失了多少时间,经历了多少次失败,都统统忘记,心中仅存一个念头是:“从现在开始。”
(2)清除所有阻碍学习行动的理由。如果你决定今晚就行动,就不要在乎是否停电,是否有其他诱人的事情,是否午间没息等。否则这些今晚的理由同样会在明天出现。
四、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许多同学认为零散的时间没什么用处。几分几秒的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汇合在一起就大有可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零星时间,如:车站候车的三五分钟,医院候诊的半个小时等等。如果珍惜这些零碎的时间,把它们合理的安排到自己的学习中,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零碎的时间里,你可以做下面这些事情:
(1)处理学习中的杂事。
(2)看报刊,利用较短的零星时间可以帮助你开拓知识面。
(3)背诵诗词、记单词等。
(4)问题讨论,把学习中积累的问题用零星时间去讨论、请教。
(5)整理资料,以备使用。
学习是在时间中进行的。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怎样勒住时间的缰绳以增强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无可置疑,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更要掌握学习效率和方法,优满分(UMFun)游戏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加油!
② 跪求初中语文必知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文言部分: 1. 《论语》六则,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 《宋定伯捉鬼》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 《狼》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 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著名诗人。 6. 《弈喻》选自《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 考异》、《潜研堂文集》。 7.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 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 《说虎》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 《为学》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14. 《伤仲永》、《谈孟尝君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字列御寇。 16.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孟 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17.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8.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19.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 前 722 年以下 200 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0. 《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仓山 房文集》、《随园诗集》。 21. 《童区寄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22. 《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3. 《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县人,文学家。 24. 《少年中国说》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收在《饮冰室合集》中。 25.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6. 《李广》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 27. 《陈叔宝亡国》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 《龚遂治渤海郡》选自《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重要的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作者班固,自孟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9.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 30. 《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31. 《养鱼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 32. 《日喻说》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者苏轼。 古诗、古词及其它: 1.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选自《岑嘉州集》。 2. 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 3. 李白,字太白,《秋浦歌》、《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月下独酌》选自《李太 白全集》。 4.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登楼》《春夜喜 雨》、《羌村三首》选自《杜工部集》。 5.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诗人,他的讽喻诗有《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钱塘 湖春行》、《望月有感》选自《白氏长庆集》,是《新乐府》的一首。 6. 王昌龄,唐代江宁人(今南京)人,唐代诗人。代表作《出塞》选自《全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选自《王昌龄集》。 7. 孟浩然,唐代襄阳人,孟浩然和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孟浩然集》。 8. 王维,《宋元二使安西》(又名《谓城曲》)选自《王右丞集》。 9. 杜牧,字牧之,《江南春》选自《樊川诗集》。 10. 陆游,字务关,号放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陆游集》。 11. 《敕勒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12. 《木兰诗》、《陌上桑》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13.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蒹葭》选自《诗经·秦凤》。《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 14. 《惜诵》选自《九章》,作者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代表作《离骚》、《天问》、《九章》。 1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选自《苏轼诗集》,《水调歌头 明月及时有》 选自《东坡乐府》,《江城子 迷州出猎》、《浣溪沙》选自《东坡全集》。 16.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17.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代表作《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以及《武陵春》。 古曲部分: 1. 2. 3. 4.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朝散曲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山坡羊 骊山怀古》选自《全元散曲》。 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选自《散曲丛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黎,元大都人,《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乔吉,元代散曲家,《水仙子 重观瀑布》选自《全元散曲》。 现代文部分 1.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 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社戏》、《论 雷峰塔的倒掉》(《坟》)《“友谊惊诧”论》(《二心集》)选自《鲁迅全集》,《故乡》、《孔乙己》 选自《呐喊》。 2.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人,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收在《沫 若文集》,《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选集》,《炉中煤》、《立在地球上放号》。 3. 茅盾,《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雷雨前》选自《茅盾文集》,《阿四的故事》选自《茅盾散 文速写集》。 4. 老舍,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小麻雀》选 自《文学评论》,《在烈日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 5. 巴金,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散文集《废园外》、《随想路》,《废园外》 选自《巴金文集》。 6. 叶圣陶,《苏州园林》选自《网络知识》。 7. 冰心,原名谢婉莹,女作家,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里,《小橘灯》选自《小橘灯》。 8.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著论,收在《朱自清文集》。《背影》选自《朱自清选集》,我们还学过他 的散文《春》。 9.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 《现代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语文论集》、《语文常谈》等。我们学过他的《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论“基本属实”》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人类的语言》选自《语文常谈》。 10. 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原名熙成,作品大都收在《吴伯箫文集》里,《记一量纺车》选自《吴伯箫散 文选》。 11. 魏巍,字鸿杰,号红杨树,著有长篇小说《东方》等。《谁是最可爱的人》选自通讯集《谁是最可爱 的人》。 12. 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新闻工作者、学者。主要作者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与吴晗、 廖沫沙和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13. 吴晗,浙江义乌人,历史学家,《谈骨气》选自《吴晗杂文选》。 14. 杨朔,《荔枝蜜》选自《杨朔散文选》。 15. 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水浒传》。 16. 吴敬梓,《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17. 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红楼梦》。 18. 蒲松龄,《大罗刹国》选自《聊斋志异》。 19. 契诃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他著有《契诃夫小说选》,剧本《万尼亚舅舅》,《变色龙》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 20. 莫伯桑,《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 21.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选自《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22.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选自《外国优秀散文选》,《成功的秘诀》选自《外国小说精选》。 23. 高尔基,《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 24. 普希金,《在西伯利亚矿井地层》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1.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的思想 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 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诗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诗歌约 305 篇,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它也称《诗》或《诗三百》。《诗 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2.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 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 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后 250 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 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 屈原(约前 340-前 278),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体诗”(积 极浪漫主义)创始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二十五篇,收在西汉刘向编的《楚辞》里。 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4. 列子,战国前期郑人,名寇,又名御寇。《列子》相传是列子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 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内容驳杂,其中保存了一些先秦优秀的寓言和神话传说。 5. 墨子(约前 476-前 390),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墨子》为墨家经典之作。 6. 孟轲(约前 372-前 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7. 庄周(约前 369-前 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 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8.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 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9. 韩非(?-公元前 233),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 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10. 吕不韦(?-前 235),战国时秦相。《吕氏春秋》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名《吕览》, 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11. 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它包括 12 本纪(帝王传记)、30 世家(诸侯传记)、70 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 表、 8 书,共 130 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12. 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13.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历 时二十余年修成的。全书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4.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鲁迅称他 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5.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原作散失,有干宝辑录本。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 新蔡)人。 16.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作《三国志》是一部国别体纪传断代史。 17.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 18.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19. 范晔(398-445)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后汉书》纪、 传的作者。 20. 刘义庆(403-444),南朝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世说 新书》。 21. 刘勰(约 465-约 532),南朝梁代文艺理论家,著作《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2.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水经注》。 23. 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著作《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24.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 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25.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作品有《王右丞集》,苏轼称 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6.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 格。著有《李太白集》。 27.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 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28. 岑参(约 715-770),唐边塞诗代表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29.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文学家,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0.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被时人称为“诗豪”。 3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32.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唐代文学家。著有《柳河东集》。他是 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33.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 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34. 李朝威,其作品《柳毅传》是唐传奇名作。 35. 李商隐(约 813-858),字义山,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36. 罗隐(833-909),晚唐文学家。诗歌、杂文在晚唐独树一帜,鲁迅对其评价很高。 37.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以清丽精炼的语言,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词成 为抒情言志的新体诗,对后世词坛影响极大。著有《南唐二主词》(包括其父李璟的词)。 38. 柳永(约 987-约 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 有《乐章集》。 39.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40.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北宋文坛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 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实。 4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宋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4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东坡全集》。 44.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宋朝词人。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 门四学士”。 45.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人。著名的女词人。有《漱玉词》传世。其词婉约清 新,被称为“易安体”。 46.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有《渭南 文集》《剑南诗稿》等传世。 47.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用形象的诗歌来阐说抽象 的理学和人生哲学。 48.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名的爱国词人,词风以豪 放为主,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49. 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宋朝词人。与周邦彦并称“周姜”,两人都精于 音律,自创新调,是格律词派的代表。 50.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51.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 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 52.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著作《西厢记》是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在元杂剧中有“天下夺魁”的艺 术成就。 53.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家和散曲作家。代表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 54.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与《三国演义》 《红楼梦》《西游记》合称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55.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 篇历史章回小说。 56.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 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 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有《袁中郎全集》。 57. 吴承恩(约 1500-约 1582),明代小说家。《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58. 归有光(1507-1571),人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散文家。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 称为“唐宋派”。代表作《项脊轩志》。有《震川文集》。 59.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杂剧家。 《牡丹亭》是一部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故事的杂剧,它与《紫 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60.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编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61.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复社领袖。著有《七录斋集》。 62. 黄宗羲(1610-约 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著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前集》等 63. 李渔(1611-约 1680),字笠鸿,号笠翁。清戏曲理论家。著有《李笠翁一家言》。 64.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金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 领。有《夏完淳集》。 65.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著有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66.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与刘大魁、姚鼐合称“桐城三祖”,为桐 城派代表作家。 67.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68.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为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讽刺小说。 69. 李汝珍(约 1763-约 1830),清小说家。长篇小说《镜花缘》通过叙述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 闺臣等 100 个才女的故事,批男尊女卑,赞女子才能。 70. 洪升 ,清戏剧家。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 71. 孔尚任,清戏曲家。戏剧《桃花扇》,借写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兴亡 的历史。 72. 曹雪芹(?—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国古代伟大的小说家。《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并通过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 度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 73.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主张性灵说,认为诗应 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 74.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清代著名诗人、学者。主张文学的独创性,反对摹拟。有《瓯 北集》。 75.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清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 76.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今江苏丹徒)人。代表作《老残游记》 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合称为晚清“四 大谴责小说”。 77.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 合集》。 78.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鲁迅”是他在 1918 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是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等。 79.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生物学家。著有《生物进化浅说》,译有达尔文 的《物种起源》。 80.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 家和古文字家。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 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石。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高渐离》《孔雀胆》《南冠 草》等等。 81. 周瘦鹃(1894-1968),现代作家,翻译家。 82.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长篇小说《倪 焕之》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 的石像》等。 83.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 驱者之一。曾与郑振铎
③ 小学语文必须掌握哪些语文知识汇总
字、词、句
小学语文必会基础知识--句子
语句及句子的一些相关知识是小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很多重要内容,例如句型转换、修改病句、造句、口语练习等等,但是白变不离其中,只要把句子的基本概念牢牢掌握,至于各种题型只要经常练习就可以很容易消化了!
1、陈述句:用于告诉别人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语调平和,句尾一般用句号。
例:(1)小明的好朋友是学生。(2)明天我们去秋游。(3)夜空中满是闪闪的星星。
2、疑问句:用于提出问题的句子,句尾语调上升,常有疑问词“呢、吗、呀、么等等”句尾用问号。
例:(1)这本书是你的吗?(2)你吃过午饭了吗?(3)他在做什么呢?
3、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希望或者劝阻的句子,根据语句语调可以用叹号、也可用句号。
例:(1)不许随便乱走!(2)请把那本书给我。
4、感叹句:用于抒发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尾用叹号。
例:(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2)种子的力量竟然有这么大!
小学语文必会基础知识--阅读理解
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读题百遍,其意自现”,话说如此,但是如果真的落实到现实中,尤其是小学生的头上,那么这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1、如何对待阅读中的生词(即不懂的词)
对阅读中遇到的生词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上下文猜测。以下几条建议或许会有帮助:
(1)看看上下文中有没有生词的另一种说法解释,即找同义词。有时下文会对一个词做解释,或者提供一些暗示,这就需要细心去观察。
(2)看看生词在文章中的词性,即看这个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其他词类。另外看看这个词在文中与那些词搭配使用,再根据自己的其他知识,基本上就可以进行正确的猜测了。
(3)看看同一生词是否在上下文的其他地方出现,把两处的语竟相比较,也许更能准的猜出词义。
(4)充分利用你关于所阅读的内容已有的知识。
(5)或者利用文中所附的插图等直观线索猜测词义。
2、 找出文章中隐含意思
文章中作者往往不直接说出文章的中心意思,而大多是含蓄的表达。这种隐含的意思有时是文章的主要意思。所以阅读文学作品经常需要推理。有时一句话的含义需要推理,有时整个文章的含义需要推理。以下几条建议可以帮助你推理:
(1)结合作者的想法、观点及其要说的目的进行推理。
(2)寻找作者直接陈述的诸多事件之间的联系。
(3) 仔细体会一些重要词的含蓄意义及其感情色彩。
(4)从作者的语气、语调、措辞等文体特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5)得出推理后,尽量从上下文中寻找证据。
(6)充分利用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把文章中所述的事件和自己的阅历或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
3、如何找出文章中心思想
为了便于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中你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否表明了有关社会生活的重要东西?它是否在告诉你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文章是否有大家都明白的真理?这个真理也许就是中心思想哦!
(3)你同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吗?同意或者不同意之中就有可能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4、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读问题及选项,仔细品味问题的所指及选项之间意思的差别,切勿草率处之。
(2)做一篇文章后,应综合看一下你的选择,因为它们也许是紧密相关的。
(3)实在选不出来的时候,可以重点选择与所提问的内容相关性强的选择项作为正确答案。
(4)另外一些常识也可以帮助一些选择项。
(5)文后的几个问题经常是对整篇文章推理过程的几方面的概括,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对照检验自己的阅读从而对文章的推理过程进一步的认识。
④ 初中生必须了解的语文常识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⑤ 高中生必须知道的语文知识
易错字词,读音要背。中外名著的作者,国籍。古代作家及代表作。语文课本中回的必背答课文。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科举常识,地理常识。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要记清楚。还有诗歌鉴赏中要掌握 咏物诗、边塞诗、怀古诗等等的固定思路和回答技巧。现代文阅读要在文章中找答案。
⑥ 小学语文必知,60个成语+注释,老师建议人手一份
成语词典翻出来一点点抄上就是
或者去图书馆,书店自己去查就行了
⑦ 求助!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的专业知识里面,作文一般是不是必须要围绕教育话题写,才不会跑题!
不一定,要根据要求写。
我参加招聘考试时,就是要求围绕材料,写一篇“下水文”,下水文,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写作文。
所以,你一定要看清要求!